APP下载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下老年群体服务的均等化问题浅析

2019-07-15蒲洋洋何昌国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老年群体均等化医养结合

蒲洋洋 何昌国

[摘要] 进一步推进老年群体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均等化,对于怎样高效利用医养结合模式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以冲破传统养老机构的约束,从根本上解决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真正受用于老年人群需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评析我国“医+养”服务模式下老年群体服务的不均等化问题,以求为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医养结合;均等化;老年群体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4(b)-0045-02

我国的传统养老院常常局限于提供养老而没有兼顾医疗,而医疗机构也无法两者兼顾,使得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各成体系,互不衔接。因此不能兼顾医疗的养老机构不能为老年群体带来便捷,使得老人疲于奔波,不仅耽误最佳诊疗时间,同时造成家庭和社会负担。此外,当前我国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因无法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护理服务,从而造成使许多老人经过治疗好转或治愈后也要占着床位不出院,“压床”现象突增也迫使部分老年群体的服务得不到最大保障,优质的医疗资源效益难以发挥。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养老服务的研究多是集中于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养老保险等方面,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甚少。居民养老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制约着老年群体养老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民生兜底保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养老院服务的质量。在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时代,解决中国养老服务均等化问题仍比较突出,只有正视我国养老服务存在的不均等化问题,才能顺利加快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推进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1  养老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群体达2.41亿人之多,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群体数量将达4.87亿人[1],这意味着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也与日俱增,而其中尤为凸显的是日常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需求。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探索了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形式,来保障老年人群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1月通过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此正式提出医养结合概念,即医养结合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其是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在该《意见》中指出将医养结合发展到国家战略目标:到2017年,初步建立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中学习中特别强调:积极看待老龄化问题,积极推进中国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强调了实现医养结合健全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并非完善,起步晚、发展慢,仅2016年我国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起[2],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才得到规模性进展。然而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到今日,医养结合发展仍不理想,学者们也一直致力于解决如何将养老服务相关产业与部门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需求进行良好结合。

2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均等化问题探究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舆论给予了极大关注,基于当前紧张的医疗卫生资源和不平衡的养老服务供需,怎样高效利用医养结合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以冲破传统养老机构的约束,从根本上解决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真正受用于老年人群需求问题,我们首先需考虑医养结合所带来的2个方面问题。

①医养结合定位所带来的机构服务失调。根据医养结合的发展现状,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定位上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于大型民营和公立康复和医疗单位等医养专业水平较高的养老机构因自身基础条件具备,在增设医养业务时较为顺利,并且具有良好的市场,但小的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往往受限于自身设施设备等条件因素,难以拓展医养业务,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势必不利于医疗与养老有机结合,使有限的医养资源过于集中,不利于实现“医+养”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此同时,许多开展医疗和综合服务的养老机构不能很好地适应该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实际的养老需求,瞄准高端市场和高知高收入人群,导致定位偏差,难以满足中等以下收入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床位入住率。此外,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在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内容上都显薄弱,医疗服务仅仅涉及到一般护理,如果政府机构将养老服务重心落到社区卫生服务,解决养老服务需求和医养结合的可持续化发展也会变得举步维艰。

②老年人群结构不同所带来的服务不均等化。我国老龄现状日趋严重,老年群体面临着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老龄人口结构复杂等特点。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今天,将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和护理需求并驾齐驱显得非常棘手,而最为严重的是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老人的医疗护理问题。根据我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关于失能老年人状况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国的城乡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0%[3]。在家庭功能弱化和社区服务严重不足的情況下,养老机构服务出现了将社会福利抛之脑后,拒部分老年人于千里之外的现象:一方面,在收住对象上倾向于接受自理或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因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特别容易导致意外发生,故而拒绝或抗拒接收失能、高龄、失智的老人。另一方面,占据大量床位大多为高知高收入的自理老人,从而导致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群的结构性不均等,老年人个别群体,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服务得不到最大保障。

3  制约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均等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医疗资源的不均衡

医养结合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当前我国专业的取资养老服务人员仅5万人,占养老服务人员的5%左右,现有的养老机构中取资的职业人员仅6.67%[4-5]。当前我国三甲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的医疗能力和护理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接纳现有的病人流量对于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仍然显得难以承担,而农村由于初级保健机构的条件和能力不足也无法承担护理职能,部分有能力的基层医疗机构又缺乏动力

3.2  城乡养老服务的不同需求

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水平,传统的农耕生活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现象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已逐渐选择进城务工,致使农村空巢老人成为我国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而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在农村老年人心中已根深蒂固,信奉養儿防老的观念。因此对于农村养老服务的实施带来部分挑战,相对而言其需求仍较小,而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6],与城市居民相比需求过小,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均等化进程影响也较大。

4  实现均等化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多元化服务运行机制

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扶持是推进养老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根据地区现状找准发展定位,加大对困难群体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帮扶力度,加大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失能老人康复治疗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救助保障体系,推进政府机构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让老年群体能更好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受益。

4.2  实施老年人不同类型的分流

对于部分养老机构床位紧张的情况,申请入住的老年人可适当进行部分筛选,如对于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建议选择家庭护理的方式为主或者入住一般养老院。而一些失能或失智的老人,则选择医养结合机构。始终坚持老年群体的需求,有效地结合当地老年人的利益需求,实现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级评价标准,尽量保障医疗资料利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到2050年老年人将占我国总人口约三分之一[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7-19.

[2]  瑞云.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确定[J].老同志之友,2016(14):14.

[3]  唐钧.中国有多少失能老人[J].中国社会保障,2016(12):38-40.

[4]  王若维,杨庆爱,王桂云.山东省养老机构护理员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5,30(2):81-83.

[5]  聂建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养老地产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

[6]  刘桂莉,刘国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1):97-105.

猜你喜欢

老年群体均等化医养结合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海南社区老年群体需求调查研究
吉林省城镇老年群体心理障碍分析
地级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