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课堂教学研究
2019-07-15徐敏
摘 要:通過研究“互联网+”时代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互联网+”在课堂教学过程实施不畅的原因,提出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情怀等途径提高课堂效果的方法。结论可为高职院校其他课程课堂效果提升提供建议与参考,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技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建筑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2.083
0 引言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内涵是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融合,以推动行业发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信息化改革,在教育中,将互联网融入传统课堂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
1 “互联网+”网络时代课堂教学的挑战
1.1 高职院校建筑类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建筑类学生相比普通高等学校入校门槛相对较低,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前期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信息化发展的现今,学生电子产品使用率高,对游戏、电子书、影视剧等娱乐性内容兴趣较大,缺乏学习兴趣。
1.2 “互联网+”在课堂中使用现状
1.2.1 多媒体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在,多媒体已广泛进入课堂,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需要满足众多班级课堂学生学习使用,建筑类软件如施工技术虚拟仿真系统、Project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造价算量软件、制图软件、BIM软件、数字测图CASS软件等所需电脑内存较大,且对电脑配置要求高,传统的多媒体无法满足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多,不兼容,软件启动缓慢,电脑系统经常崩溃等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也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期待,从而产生厌弃的情绪。
1.2.2 课堂辅助软件不成熟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采用“互联网+”模式进课堂,如使用带签到,抢答,发布作业,书写教案等功能的APP,由于技术不完善,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中公式编辑、流程图设计等很多功能还未开发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辅助效果不明显,软件不成熟,教师使用也带来一定的障碍。
2 “互联网+”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建筑课堂教学的改革
2.1 做好基建建设,创建智能化教室
在高职院校试点建设高配置、高要求、高质量的智能化教室,配备智能化教室管理员,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智能化教室系统出现的问题,建立教师端和学生端引进先进且成熟的教学软件,及时做好相关软件的更新,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2.2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互联网+”融入学生培养目标中
在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综合考虑互联网影响力,适当将“互联网+”模式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建筑专业实践性较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考虑将数字模拟、VR技术、在线课程等运用在课程建设中。力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多设计模拟场景类的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度。
2.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采用项目化教学法、翻转课堂、开放性教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中环节中多质疑问难,激发求知,师生互动,活跃气氛,是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学习乐趣,采用“互联网+”将建筑中的雕梁画柱、工艺流程、建筑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课堂内容。
2.4 弘扬工匠精神,传递榜样力量
在高职院校建筑类学生中广泛传递正能量,弘扬工匠精神,通过介绍先进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不断学习,不断深化的精神,通过榜样的力量,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综合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从而对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3 结论
“互联网+”模式教学力求使校园焕发新活力,学子展现新气象,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在高职院校建筑类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产生原因,提出从基建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榜样学习等角度的方案,给同类院校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忠秀.“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应用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3):20-21.
[2]刘冬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2):20-21.
[3]徐敏.基于BIM的高职院校建筑类课程设计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5):205-206.
[4]徐敏.《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2):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