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所见隋唐以前瘤牛相关问题研究

2019-07-15史雪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9期
关键词:功用产地考古

史雪飞

摘 要:瘤牛是黄牛的一种,它和普通黄牛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颈部上方有发达的肌肉隆起。历史文献记载中,瘤牛的形象多与中国边疆及其周围地区的文化相联系。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来看,中国古代瘤牛多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和西北部地区。关于瘤牛的产地、传播等问题,学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考古所见隋唐以前瘤牛形象及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对中国古代瘤牛的来源、传播以及功用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隋唐以前;考古;瘤牛;产地;传播;功用

瘤牛是中国黄牛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其颈部有高耸的肉峰。由于瘤牛与单峰驼一样,都是颈部凸起肉峰,所以有时候也误认为瘤牛是单峰驼。如《汉书·西域传》记载:“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出一封橐驼。”颜师古注曰:“脊上有一封也。今俗呼为封牛。”[1]在遗传学方面,瘤牛和普通黄牛也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在公牛Y染色体上,普通黄牛的Y染色体为一小的近中着丝点染色体,云南瘤牛的Y染色体为一更小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2]。这种牛在中国古代有“犦牛”“犎牛”“封牛”“峰牛”等的称谓。由于西方学者首次在印度发现这类牛,所以这类牛多被称为“印度瘤牛”[3]。为了突出这类牛的特征,本文统称这类牛为“瘤牛”。关于瘤牛的研究,学者有较多的论述,有的是从畜牧业方面进行研究,如冯中源、刘召乾的《中国瘤牛》[4],着重对中国境内的瘤牛品种进行了分析;葛长荣、田允波的《云南瘤牛》[5],主要阐述了云南瘤牛的分布、生产性能和饲养管理等。有的是从生物遗传方面进行论述,如蔡大伟,孙洋等的《中国北方地区黄牛起源的分子考古学研究》提到了对瘤牛的mtDNA世系和序列的分析;曾本娟的《云南家牛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6],提出云南家养牛的瘤牛成分从南到北逐渐下降。有的从医学方面对瘤牛的体质进行研究,如赵刚的《不同杂交组合牛及云南瘤牛抗蜱性能研究》[7],发现云南瘤牛在抗蜱性方面存在品种优势。有的是从文化艺术角度来进行分析,如冉万里先生在《唐代的峰牛俑——骆驼俑、胡人俑之外又一“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里,对考古发现的唐代及其以前的瘤牛形象进行了整理,并对南亚发现的瘤牛进行了梳理,认为瘤牛承载着中西文化交流。俞方洁先生的《滇文化瘤牛形象研究》[8]从瘤牛的形象入手,对滇文化瘤牛形象进行了分类,并对中国瘤牛起源及传播进行了分析。以上对于瘤牛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对于隋唐以前瘤牛的产地、传播路线及功用情况等综合论述不多,限于目前所能掌握的材料,本文主要对隋唐以前的瘤牛进行研究。

1 我国瘤牛的产地

关于瘤牛的产地问题,结合上述瘤牛研究的现状可知我国学者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瘤牛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代表人物有谢成侠、曾养志、葛长荣等,这些学者多是从农业、畜牧业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认为中国瘤牛起源地在云南。第二种观点认为瘤牛是从南亚印度河流域传入中国的,代表人物有刘莉、蔡大伟等学者,这些学者多从生物遗传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刘莉先生进一步提到“驯化黄牛的起源可以溯源至公元前第八千纪的近东地区,而瘤牛的驯化则出现于公元前7000年的印度河流域”[9]。笔者赞成我国瘤牛是从南亚传入的观点。首先,遗传学是通过对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是目前最为可靠的分析生物种群来源的手段。其次,云南西南部紧邻缅甸,又与印度较近,《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今身毒之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10],说明中国西南和南亚有交流的路线。并且在晋宁石寨山M13∶172、219和M6∶21扁茎短剑上,有猴子从后面撕咬虎豹类的猛兽,拯救人的图案。这类猴子形象与同时期中原地区代表“侯”爵的形象[11]不同,这可能是受印度神猴哈奴曼信仰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南亚和西南地区存在着交流的通道。

2 隋唐以前瘤牛的传播

关于瘤牛的传播路线,国内学界的看法也比较多。张增琪先生认为,瘤牛是从西北地区及中亚地区,通过这些地区游牧民族的南迁来实现传播的[12]。刘莉先生认为瘤牛驯化于印度河流域,中国的瘤牛是从南亚引进的。俞方洁[13]认为瘤牛主要是经印度航海至缅甸、泰国,然后通过内陆河流到达云南。汤惠生先生认为:“卡约文化出土的瘤牛形象,可能是南亚瘤牛穿过喜马拉雅山脉(莫维斯线)到达青海的。”[14]还有的学者认为,云南瘤牛与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有关系,这条道路由四川、云南过伊洛瓦底江到达缅甸北部、印度[15]。综合来说,学界认为中国的瘤牛的传播有4条线路:第1条,从中亚及中国西北周边地区向南传播到云南;第2条,经蜀身毒道传播到云南;第3条,从印度航海至缅甸、泰国,再沿内河水运向北进入中国云南;第4条,从南亚北边,直接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到达中国青海地区。下面就现在掌握的考古及文献资料,对隋唐以前的瘤牛传播进行分析。

目前,中国境内发现较早的瘤牛形象有青海卡约文化[16](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發现的鸠首牛犬权杖头、云南滇文化的青铜瘤牛(战国至西汉)[17]、新疆地区发现的承牛高圈足青铜祭盘上的瘤牛(公元前6~1世纪)[18]。新疆地区发现的瘤牛形象时间,与云南滇文化发现的较为接近。并且,青铜祭盘上立兽的排列,与滇文化中石寨山型铜鼓鼓面上的立兽排列的艺术造型较为相似,应该是有共同的文化发源地。所以在秦以前,瘤牛通过南北两条线路从印度河流域传入我国,即“印度河流域—中亚、新疆—中国西部”和“印度河流域—缅甸—中国西南部”。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是个天险,不容易翻越,所以卡约文化出现的瘤牛形象,应当是走北路来到青海的。在东汉时期,瘤牛传入中原地区的两条线路依然存在,如《后汉书》载,“永初元年,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19]“六月辛未,太常鲁国孔扶为司空……疏勒国献师子、封牛”[20]。南部线路在汉代还向东进行了传播,如在广西合浦西汉墓发现有铜瘤牛俑[21],广州西汉晚期墓葬也发现了陶瘤牛俑[22]。最晚在魏晋时期瘤牛已经传到了广西和广东的大部分区域,如《尔雅·释畜》载,“犦牛”郭璞注:“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今交州、合浦、徐闻县出此牛”[23]。汉代以后,北部线路继续向东北传播,在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墓葬[24]有瘤牛俑的发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乘坐牛车的风尚,《旧唐书·舆服志》记载:“魏晋以降,迄于隋代,朝士又驾牛车,历代经史,具有其事。”[25]如唐代李振墓、阿史那忠墓都发现了陶瘤牛车[26](图1)。王蔚波先生在《河南出土的古代陶牛车》[27]一文中,收录了6件唐代的陶瘤牛车。且唐代李贤注释《后汉书》提到,“封牛即今之峰牛”[28]。可见,唐代在中原地区有较多瘤牛的出现。由于,唐代陶瘤牛的旁边往往有胡人牵牛俑等一起出现,这个时期应当主要经过北线传播到中原地区。

3 隋唐以前瘤牛的功用

从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来看,铜瘤牛在西南多与贮贝器联系在一起,如石寨山四瘤牛骑士贮贝器[29](图2),瘤牛在贮贝器中,应该是和财富、身份等级有关。云南广南阿章寨出土的铜鼓纹饰上,有两个头戴羽饰的人,后者举着斧头向瘤牛挥去的图案[30](图3)。在立柱旁羽人举着斧头挥向的瘤牛,与新疆承牛高圈足青铜祭盘上的瘤牛一样,应该都是祭祀场合的祭品。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陶瘤牛车俑来看,瘤牛多用来拉车。但是,目前尚未发现瘤牛的牛耕形象。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牛耕主要在北方,而北方的瘤牛为稀奇之物,多为域外进贡而来,富贵人家往往以瘤牛驱车来作为身份等级的象征,所以瘤牛才没有当做耕牛进行使用。在南方,虽然在云南、广西、广东都有瘤牛,但是南方使用牛耕较晚,并且是水稻作业,所以也较少见到瘤牛耕田形象。

4 结语

在秦以前,瘤牛从南亚印度河流域,经过南北两条线路分别传入中国的西南及西北地区。关于南边的线路,俞方洁先生提到了跨海通行的可能性,但是笔者较倾向于西汉以前多使用的是陆路的蜀身毒道。是否使用船运来传播瘤牛,有待以后的材料进行验证。汉代以后,瘤牛从西南、西北两个中转站,开始陆续向中国内陆腹地进行传播。最晚在唐代,瘤牛已经传入我国的大部分区域,所以唐代李贤在注释时才会说到,“封牛即今之峰牛”。瘤牛主要作为财富和身份等级的象征,有时候也用作祭品。隋唐以前发现有瘤牛牛车,但是瘤牛耕形象较少,这可能与瘤牛稀缺,且南北方不同的耕作方式有关系。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曾养志.云南瘤牛[J].畜牧兽医学报,1984(4):217.

[3]谢成侠.中国养牛羊史(附养鹿简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4]冯中源,刘召乾.中国瘤牛[J].中国畜禽种业,2011(1):57—58.

[5]葛长荣,田允波.云南瘤牛[J].黄牛杂志,1998(2):9.

[6]曾本娟.云南家牛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D].昆明:云南大学,2017.

[7]赵刚.不同杂交组合牛及云南瘤牛抗蜱性能研究[J].黄牛杂志,1996(S1):27.

[8]俞方洁.滇文化瘤牛形象研究[J].民族艺术,2016(3):72—81.

[9]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2017.

[10](漢)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徐畅.弼马温、马上封侯与射爵——汉画像中的细节内涵[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10):76—78.

[12]张增祺.晋宁石寨山[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

[13]俞方洁.滇文化瘤牛形象研究[J].民族艺术,2016(3):72—81.

[14][16]汤惠生.十日谈:印度岩画与宗教文物纪行(上)[J].大众考古,2015(2):67.

[15][17][29][30]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4卷滇·昆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8]巫新华.新疆与中亚承兽青铜祭盘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意涵—从帕米尔高原吉尔赞喀勒墓葬群考古发现圣火坛中卵石数目谈起[J].载新疆艺术(汉文),2017(3).

[19][20](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2]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4]石家庄地区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J].考古,1977(6).

[25](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6]葛承雍.北朝隋唐引牛驾车胡俑写实现象[J].中国历史文物,2010(3).

[27]王蔚波.河南出土的古代陶牛车[J].收藏界,2009(4).

[28](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猜你喜欢

功用产地考古
“考古”测一测
虎鹤门身法八势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花朵的作用
着重消费型
钢笔和墨水的争吵
辽宁三市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产地
天津86%养殖场获无公害产地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