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儿童抗逆力培养及研究

2019-07-15吴嘉琦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

本文为西北大学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贫困/留守儿童抗逆力研究》(编号:201810697018)

【摘 要】 本文立足于农村儿童抗逆力培养的实践,以陕西蓝田县某村的儿童为例,分析了蓝田县农村儿童的现状,论证了农村儿童需要抗逆力培养的原因和培养方法。并且将城市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比较,而后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生命教育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本文为“贫困/留守儿童抗逆力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原为西北大学校级大学生项目,曾以陕西省西安市沙井村孝慈留守儿童服务站为项目的实施地点,服务时长近四个月,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18年6月,项目升为陕西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同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项目遴选为国家级大学生实务项目,并进一步开展。

为深入项目研究,对选取对象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项目组与西安青年会合作,深入蓝田县农村学校,在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中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专题的系列活动,通过小组游戏、PPT讲解、阅读绘本等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生命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孩子们的抗逆力。同时,为儿童抗逆力培养这一领域提供团队的经验和可以借鉴的成果。

2、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关于儿童抗逆力的研究不是很多。以知网为主要检索来源,可以查到的研究性论文只有一百余篇(见图1),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大都是农村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流动儿童、患病儿童等存在问题(或有潜在问题)的儿童群体。其中,能够查到的最早的论文发表于2009年,也就是说,关于儿童抗逆力的研究是在10年内才逐渐出现并且发展的。因此,对于该领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而儿童抗逆力的培养,远比民众想象的要重要的多。

3、理论支持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他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級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3)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这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蓝田县农村儿童现状分析

1、需求评估

蓝田县x村小学为项目的实施地点,该小学一共有六个年级,因为人数的限制,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项目开始前,笔者在四、五、六三个年级中进行了前测和需求评估,并最终选择了五、六年级的孩子进行抗逆力培养。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上、生活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和问题。其中,学习压力大、与他人交往不顺是占比较大的两个问题,而学习上他们对于课业辅导和心理辅导的需求较大,这些都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情况相符合。

与此同时,笔者还关注了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与父母、其他血脉亲人的关系。其中,因为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所以他们或多或少对父母抱有不满的态度,而不满态度的背后又是对父爱母爱的极度需求,无论是五年级还是六年级,40%以上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多陪自己,这正体现了父母陪伴的缺失。而在亲人关系上,除了父母之外,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大都是(外)祖父母和兄弟姐妹(极少数和舅舅、姑姑等一起生活),而隔辈亲在这里并没有太多的体现,孩子们普遍反映和(外)祖父母的关系一般,其中的原因更多是文化因素,在后文笔者会进一步解释。

综上所述,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上,孩子们更侧重于后者。

2、现状分析

蓝田县x村位于地势较高的坡地上,从村子里出来到车辆行驶的大路距离较远,步行通常在半个小时左右。x村小学即在x村内,因此交通状况与之相似。

x村小学的基础条件较好,小学曾于几年前进行翻新,现教学楼为三层,厕所由旱厕改为普通的冲水厕所,教学楼外也设置了如乒乓球台一类的体育设施,从整体来说,其环境在诸多农村小学之中属于中上的层次。

x村小学的学生都为本村居住的孩子,其中非独生子女占90%以上,男女生比约为9:7,相对均衡。学校除了正常的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少量的兴趣课(如书法课)等,但是对于儿童的生命教育和其他一些知识上的教育仍有欠缺(这不仅仅体现在农村学校,一些城市学校也是如此),儿童的性别疏离感也较强。因此,综合考虑,我们将生命教育作为儿童抗逆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三、农村儿童需要抗逆力培养的原因

1、家庭的结构性失衡不利于儿童成长

第一,家庭成员的构成不完善。一些孩子属于单亲家庭,或者直接由祖父母照管,难以享受到充足的父爱和母爱,因而缺乏可以信任的倾诉对象和他人对自我的理解,进而导致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缺少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

第二,家庭教育的失调。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而对于其他儿童来说,父母因为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较低,给予自己孩子的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很难对学校的教育形成引导和补充的作用。[1]

2、农村贫困儿童的救助政策不完善

当前的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的救助政策主要体现在对贫困户(贫困家庭)的救助上,而对于贫困儿童的专项救助政策不多,虽然存在但是并不完善,也没有形成体系。一般来说,贫困家庭的儿童都属于贫困儿童,但是扶贫更注重的是摆脱贫困线,是针对家庭的整体扶助,而对于家庭中每个个体的关怀是有限的。同时,有的家庭虽然生活水准高于贫困线,但是贫困问题并没有解决,属于事实贫困家庭,这一家庭中的儿童如何进行救助也非常值得考量。

有学者在文章中谈到中国贫困儿童救助时,指出了其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不少贫困儿童仍被排斥在救助范围之内”、“部分贫困儿童的生活依然比价困难”、“贫困儿童的医疗救助政策有待完善”,[2]这些都体现了救助政策的不完善。

3、农村传统的性别意识较城市突出

性别的区分和分别对待一直以来都是公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别意识一直根深蒂固于国人的观念之中,随着思想解放和性别平等的倡导,性别意识正在逐渐淡化,但是不可否认它并没有完全消除。和城市相比,农村由于教育水平落后,风俗习惯立易破难,思想很难快速转变,所以性别意识比较突出(尤其是孩子)。

男女生之间的日常相处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细节上却可以看出性别意识。比如说男女生之间从来不拉手,男女生之间不会表现出过于亲密的关系(亲人除外),在分小组进行活动和游戏时几乎都是同性组合等。而如果某一组中只有一个男生或女生,那么他/她被孤立的可能性则很高。

4、只注重传统教育而忽视了综合教育

农村的学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层面,课外的其他教育较少,也缺乏相应的实践、文娱活动,孩子们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和老师讲授,家人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体现的并不明显。在生理知识、与同辈群体交往、自我兴趣爱好的培养提高等方面,农村儿童能够获取的资源十分有限。

5、社会发展对农村儿童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在不断发展,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儿童带来了心理冲击。经济层面上,城市生活的优渥,使农村儿童心生向往,同时引发了他们的自卑感;科技上,网络已经全面普及,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儿童由于天性好动好玩,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所以对网络游戏上瘾;文化上,多元的文化不断在交互融合,农村传统的一些文化、习俗受到冲击,儿童在文化认同和习俗养成上陷入困境。因此,社会的发展不仅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会有消极的反映。

四、抗逆力培养及行动研究

1、以小组工作为方法开展专题教育

笔者带领的团队对儿童进行抗逆力培养选择的方式是以小组工作为方法开展专题教育。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工作方法之一,其适用于具有共同需求的、数量在三者及以上的同质性群体。而专题教育则更具有针对性,在众多专题中,笔者带领的团队结合前期的需求评估,最终选择了“生命教育”专题,并在其中融入了性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

在团队的设计下,生命教育专题共分为“我从哪里来”“我来保护我自己”“我的青春期”“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感恩父母”五个阶段进行。在进行专题教育的过程中,团队将孩子们分成了六个小组(五六年级分开进行,都是六个小组),并制定了小组规范。活动的形式比较多样,包括小组游戏、PPT讲解、绘本阅读、一分钟短视频、角色扮演、问答互动、课后任务等,都非常贴近孩子们的需求和天性。

在进行小组工作时,参与的工作人员一共有四人,分别是一名主带(由笔者担任)、两名志愿者、一名机构观察者。为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使得活动规范化、秩序化,团队设计并采取了图4.1的分布互動模式。而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

2、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是很多行动研究中都会采用的观察方法,与其他研究技术相比,参与式观察导致研究者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他试图理解的那个社会世界的可能性最小,它常常是在“没有先入之见”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探讨的。因此,它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了最好的方法。

对于x村小学孩子的参与式观察,笔者团队除了在小组工作活动中进行,同时还在学校的体育课中进行,也就是说,和孩子们一起上体育课。在参与式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可以看到不同孩子的现实表现和状态,而室内的小组活动和室外的体育课又是一种动态互补的关系,因此效果十分明显。

3、行动研究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本次活动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在此,将之定义为“陪伴者”“协助者”和“同行者”。其中,“陪伴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坚守在项目始终,全程参与,“协助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协助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救场,“同行者”则是指社会工作者和孩子们一起向前走,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4、应用到的社会工作技巧

(1)积极倾听。在每次进行问答式互动时,笔者都会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回答,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反馈(反馈包括点头、肯定、共情式回应等)。

(2)总结。总结是小组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小组领导必需的技巧,它是将散落在活动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归类,以精炼和简洁的语言对那些重要的观点和内容予以归类。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笔者都会给孩子们进行回顾总结。

(3)鼓励和支持。在开展小组时,主带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传达对成员的支持,用及时的回应传达对成员的鼓励。这一点在每次活动中都有应用。

(4)自我流露。自我流露是指主带在成员们交流思想和情感时,将个人的经历、感受真实的呈现给大家的情况。自我流露之所以是有用的技巧,是因为领导者的行为、沟通风格、倾听能力、对他人的鼓励和其的真实自在都会成为其他人学习和超越的典范。

在进行PPT讲解时,笔者曾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带动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体育课和孩子们一起运动时,互动较多。

(5)设限。小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主带设定好界限,让小组的互动有所框架,不可逾越或偏离目标。在每次活动中,各小组内部的讨论或者互动给予成员们进行书写和绘画时,都有相应的时间限制。

(6)对质。对质是指主带出于助人的目的,在适当的情形下,对组员言行的不一致,内在冲突的外在表现,对组员试图逃避的事情等做出挑战,带领组员或整个小组对成员的软弱、盲点、内心矛盾和冲突做直接的接触。

在几次活动中,曾出现过小组制定目标和规则时乱写一气、优点轰炸游戏时用不文明的字眼或者指责他人等情况。在那几次情况中,团队采用了对质的方法,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了他们存在的问题。

(7)建立默契。默契是引导和规范的一种技巧,其采用固定的互动式语句,来迅速调节场间的变化。在本次项目中,笔者团队和孩子们建立了“一二三四五,我是小松鼠”的默契,应用成效较好。

5、评估工具

(1)量表。项目完成之后,如何对项目进行评估十分重要,儿童抗逆力的培养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无论是定量的研究还是质性的研究都具有合理性,因此在综合考量下,笔者选择的第一个评估工具是量表,为了使量表的评分更具准确性,在其中又划分了四个一级指标、十三个二级指标、三十三个三级指标(见表4)。

(2)后测问卷。后测问卷是笔者选择的第二个评估工具,它与进行需求评估的前测问卷相对应,与量表不同,其填写对象是参与抗逆力培养的孩子们。

从统计数据上看,90%以上的孩子认为自己学到了知识,85%以上的孩子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开心了,100%的孩子都希望以后能开展类似的系列活动。由此可见,抗逆力培养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这也直接反映了给儿童进行抗逆力培养的重要性。

五、城市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之比较

城市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虽然都属于留守儿童,但由于其所处的地域和环境的不同,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笔者结合在同一城市内的城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项目经验与服务经验,进行简单的梳理。

1、稳定状况不同

这里的稳定状况主要是就流动性来说的。城市的留守儿童大多是父母出来打工而带出来的,因此其居住场所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甚至符合一般程度上的“流动儿童”的定义;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地是固定的,因为其家庭或家族大都是世代居住于此,所以具有稳定性。

2、能够获取的资源不同

城市的经济状况较农村更发达,资源也较农村更丰富,很多社会工作机构、基金会的办事处基本都设置在城市中,因而城市儿童能够更快、更好、更直接的获得资源,也更容易获得优质的资源。而农村因为位置较为偏僻,出行较为不便,所以资源的获取上存在一定障碍。

3、儿童的状态有所不同

从笔者和孩子们接触的直接感觉上讲,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大都是单纯的、可爱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绪、自己的需求。不过,如果从细微处看,还是存在不同——城市儿童的日常语言是普通话,几乎很少能听到当地的方言,而农村儿童的日常用语则以方言为主(方言中也带有普通话,他们在这两者之间的切换比较自如);城市儿童在与不熟的人接触时最开始比较腼腆,从不熟到熟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农村的孩子大多比较大大咧咧,不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待人也非常热情;城市儿童处理事情的能力相较农村儿童较弱。

六、建议

1、项目改进建议

(1)除去前测调研,项目活动的实际开展时间为五周(即共计五节活动),整体时间较短,如果以后开展类似的项目,建议将时间跨度加大,但不宜过长,八周左右为宜。

(2)默契的建立時间较晚,中期建立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前期的现场应变则出现了空白。建议以后在第一节活动时就建立默契,并选择朗朗上口的句子。

(3)准备的礼物形式过于单一。建议以后每次都准备不同的礼物,增加新鲜感。

2、项目推广建议

本项目针对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以培养儿童抗逆力为主题,结合了“生命教育”“性教育”“同辈群体教育”等多个内容,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农村儿童因其所处环境和自身特点,学习的知识大多仅限于课本,而对于生理知识、人际关系处理等几乎没有了解,所以开设类似的课程很有必要。抗逆力培养对象应该在合适的范围内,笔者认为农村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是较为合适的对象。

七、总结

儿童抗逆力是指儿童在逆境中依靠自身和环境系统的资源或优势,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儿童抗逆力理论由于强调对个体的资产或优势的关注,突破了传统问题取向的研究和干预模式,实现了研究视角向优势取向的转型,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范式。将儿童抗逆力引入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框架中,发展出适合我国不同类型人群的抗逆力指标和实践逻辑,对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意义重大。[3]

综上所述,儿童抗逆力的培养对于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当前我国还有很多儿童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而不仅仅是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因此,扩大对儿童的关注度,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吴嘉琦.贫困/留守儿童抗逆力研究[J].人文之友,2018.77.

[2] 张时飞、唐钧.中国贫困儿童救助: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09.59-61.

[3] 刘玉兰、彭华民.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

[4]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4-95.

【作者简介】

吴嘉琦(1997—)男,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学、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