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下商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建构探究

2019-07-15

巢湖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英美商务英语文学

高 扬

(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当下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人才不仅掌握专门技能,还要接受一定的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之有力载体的英美文学课程如何有效作用于掌握专门用途英语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反观传统的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和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建构一种新型、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一、模式建构的缘起

截至2016年底,我国有多达294所高校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正式招生[1]。“为了规范和保证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5年底正式发布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商英国标》)指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和知识”,又要“英语基本功扎实”,还要“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2]。毋庸置疑,商务英语本科教学应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将传统英语专业的学科内容融入商务学科的主干课程,实现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服务商务活动。如此,新的问题出现了,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如何处理商务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关系以最优化实现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传统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一直践行着锤炼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功能,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传统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也同样适用。然而不论课堂教学实践还是研究文献综述都直指商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1)课程安排滞后,学时安排不合理;(2)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动力不足;(3)师资力量不够完善;(4)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主客观因素。从主观上讲,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了人们对文学课程的判断,认为“文学无用”;从客观上讲,“文学课程自身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明显脱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文学失去了在专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3]。

2010年以来多位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商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作了思辨和探索,认为英美文学课程之于商务英语专业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建议和对策。然而综合已有的研究发现,提出的改革建议和对策只是回应了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策多有雷同,如优化教材、课时、师资力量、教学方法、采用翻转课堂等,泛泛而谈,乏善可陈。

笔者认为不管如何优化教学,采用多么先进的方式方法,应该首要立足职场的实际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思路。根据2018年6月1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实施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4],受“各类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5]的调查启发,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制作了“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回访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和实习基地。表1是此问卷调查的结果:

表1 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的调查

此次问卷调查共联系到35家用人单位及实习基地,发放并回收了35份问卷,有效问卷33份。依据李克特5分量表,对六种英语技能从“基本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和“最高要求”五个等级做出量化得分。调查表中带*标志的数字表示同一单位看重的英语技能,得分高的能力类型集中在写作和口译两项;斜体数字表示不同单位重视的英语技能,得分高的能力类型集中在听力和口译两项。根据得分排序发现受到重视的其他技能依次是口语、笔译与阅读。根据语言技能类型,六种技能可以归纳为接受性技能(听力和阅读)和表达性技能(口语、写作、口译和笔译)[6]。调查结果表明:从商务英语专业的职场需要考虑:①接受性技能(听力)和表达性技能(写作和口译)并重,而非非此即彼,与某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即“用人单位对口语表达的能力尤为看重,其次是译和写的能力”[5]的结论基本相符,唯一的差别在于本调查结果凸显了听力的作用和意义;②口译和写作技能相对较高的得分体现了“职场英语交际活动成效的终结形式”,基本符合文秋芳教授的结论,但是出入较大的是本调查结果显示听力技能“出现的频率高于”“口、笔译”[6],原因可能与被调研单位普遍重视团队合作有关,只有听懂才能在商务环境下有效转换两种语言;③本调查结果表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最终要实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语言,尤其对写和译表达性技能的培养是驱动教学及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鉴于此,笔者提出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理论指导构建“12345”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即“1体2翼3维4模块5步走”模式的构想,以改进文学课程教和学的理念,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发挥文学课程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积极作用。

二、模式建构的理论支撑——“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2007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上,文秋芳教授针对“外语教学实践与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重输入轻输出的不对称现象”,分析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现状,基于对职场英语使用功能的分析和对二语习得输出心理机制的重新认识,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旨在促成英语技能课程的改革[6]。该假设以其改革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思维,独特的教学视角,为新世纪的高校外语教学和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引起了外语界同行的密切关注,引领了在口语、写作、口笔译课程方面的教学实践和改革,论证了该假设的可行性和指导意义。

但是文秋芳教授发现“输出驱动假设”过多强调了输出的重要性,未清晰界定输入的作用,由此意识到需要对假设进行修订。2014年3月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她做了题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旨报告,将“输出驱动假设”(旧假设)修改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新假设)。新假设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认为输出既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输入是完成当下产出任务的促成手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对输入进行选择性处理,集中精力学习输入中更为重要的内容[7]。新假设明确了输入的作用,即“直接为产出任务提供语言材料和相关知识”[7],表明输入与输出一样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恰当的输入能够帮助输出任务的完成,输入与输出的吻合度越高,输出任务完成得就越好;输入与输出之间要有机衔接、听说读写译教学活动要有机结合;目标旨在实现学生“用英语做事”[7]。可见,新假设更加贴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更益于激活学生经年积累的语言知识,也无疑更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取向。

新假设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纵深应用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发端于“英语技能课程改革”的该假设却没有充分用于指导英语专业的教学,自2014—2018年11月份产生的110余篇期刊、硕士论文中仅有12篇涉及该假设在英语专业的相关教学研究,直接论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文章只有2篇,朱文宣[8]等分析认为英美文学课程符合“输出驱动假设”的要求,针对中高水平学习者、在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课程既强调大量输入又重视足够的输出,所以“输出驱动假设”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有理论指导意义。李雪瑾[9]等通过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研分析认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可以为文学教学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两篇论文各有侧重,但基本停留在可行性和对策分析的层面,还未有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笔者十分认同朱文宣等对英美文学课程特点的分析——综合技能课程,也赞成李雪瑾等得出的该假设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具有积极意义的结论,因此本研究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理论支撑,指导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无疑回归了该假设的本源,践行了该假设的主旨。

三、商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12345”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就“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回顾和梳理,笔者提出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输入促成和输出驱动为导向,以实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目的的商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12345”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本模式由两部分组成,箭头以上是循环闭合结构,构成模式的第一部分,解释了模式的理据,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核心,借助网络课堂、教学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形式,学生接受语言和知识的输入,同步完成语言和信息的输出。通过语言的输入实践语言的输出,又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检验或完善语言的输入,进而推进新一轮的语言输出。这是一个交替往返、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箭头以下构成了模式的第二部分,解释了理据的应用和模式的设计与操作,即语言输入的内容,如何输入;语言输出的形式,如何输出;输入如何促成;输出如何驱动。设计围绕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诱导活动、独立活动和评价活动,体现教和学的沟通、互动与合作,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12345”教学模式的描述

“1”为1体,指“以学生为主体”。本模式中指已具备一定英语语言基础的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属于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满足了该假设对适用对象的要求。“1体”意在激活学生作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主体身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则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或支配的地位,做到传授方法(文学作品鉴赏)、讲授知识(文学知识和常识)、指点思路(文学作品解析)。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10],可见教师的主导基于“输入促成”的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输出驱动”的意义,反思师生的角色定位,确立科学的、新型的师生观有助于创造和谐互赢的教学氛围。

“2”为 2翼,指“输入翼和输出翼”,即输入听(音频或视频)和读(文本或讲义)的接受性内容,以促成计划产出任务的完成;输出说(观点)、写(评论)、译(英汉互译)+释(意义阐释)的表达性内容,以检验输入的质量,并确定新的输入目标,是教学过程的两个主要导向,符合该假设对输入和输出关系的界定。文秋芳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对输入进行选择性处理,集中精力学习输入中更为重要的内容”。可见,该假设在根本上摆正了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输出“既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7]两者有机衔接、互相促进。

需要说明的是,本模式将发展假设强调的英语语言技能,在译(translate)的基础上增添“释”(paraphrase)的技能。查证《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可知,paraphrase(释)的意思是“to repeat something written or spoken using different words,often in a humorous form or in a simpler and shorter form that makes the original meaning clearer”[11],这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学生在体验源文学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多维表达,形成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实现跨文化交流交际,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宗旨。

“3”为3维或3课堂,指“网络课堂、教学课堂和第二课堂”。进入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互联网+”成为趋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课堂应运而生。网络课堂形式活泼多样,在本模式中主要借助在线教育app(雨课堂),创设课时外的学习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自学,推进语言和内容的输入。依托教学课堂完成课程重点内容的讨论、评析和检测,再通过创建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拓展技能,推进语言和观点的输出,辅助完成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三课堂层层推进、互为补充。

“4”为 4模块,指“诗歌模块、散文模块、小说模块和戏剧模块”,根据文学体裁的分类来确定,将学习内容模块化,打破现行的绝大部分教材中按照文学史断代进行内容编写的传统;输入具有代表性或商务关联性的素材和知识,结合专业特色,集中处理利于学生专业发展、利于学生完成产出任务的内容,使跨学科的知识得到有效激活、渗透和整合,如此四个模块的规划集中体现“输出带动输入”的原则,实践“一切为输出服务的理念”[7]。

“5”为5步走,指每一模块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步骤。虽然四个模块对应的选材在体裁形式上不一样,但本质上都属于非应用类文本,有共通的基本特征或表现手法。教学所用的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每一个教学过程也都是完整的、系统的,由此可见,模式的第二部分正呼应着第一部分的循环闭合结构。“12345”课堂建设模式所涉及的五个步骤是:选取素材、确定目标;主题解说、整体感知;品读鉴赏、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思想交流;三方对话、反思提升。五个步骤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主要阶段,其中第一和第二个步骤关注听和读的接受性技能,构成输入环节;第三和第四个步骤强化说、写和译的表达性技能,构成输出环节,前四个步骤系统地完成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通过第五个步骤的三方评价考核,巩固本模式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12345”教学模式是对现行的、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翻转。现行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作用,由教师去讲解文学史等相关知识,由教师去解析文学作品,由教师去总结概括思想意义,如此“文学史+选读”的“一言堂”式教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降低了文学课程的作用,不利于健康向上的教学生态的建设。“12345”教学模式将真正使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缩短学生与文学课程的心理距离,使文学走下“神坛”,走进并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保障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不仅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和要求,也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

(二)“12345”教学模式的特点

本模式具有以下特点:整体性、针对性、创新性和操作性。虽然模式由貌似没有联系的两部分组成,但是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提供理据和前提,第二部分依据理据和前提进行教学实践。两部分其实是嵌在整个模式中的相互关联的双环型结构。

就学习对象而言,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尤以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为主体;就教学内容而言,针对具有代表性或商务关联性的作家作品;就教学形式而言,针对灵活、互动、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就教学效果而言,针对目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不容乐观的课堂教学现状,旨在改善其边缘化的地位,提高商务英语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

本模式关照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个动态过程,在教学理念上是创新;要求教师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构建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模式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在教学实践上是创新。

本模式基于笔者所承担的“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一线教学经验而构架,构想有理有据,可以被应用和操作,也同样适用于诸如英美文学课程一样的体量庞大、内容繁多、培养人文素养、又要“占专业课学时比例较少”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2],如“英美概况”课程和“欧美文化概论”课程。

(三)“12345”教学模式的设计

英美文学史历时较长,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然而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就要根据需要对素材进行选择性处理。根据笔者对彭青龙主编的《高级综合商务英语》教程(I.II)的考察得知,两本教材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英美文学在商务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教程(I.II)涉及的英美文学关联虽然篇幅不长、内容不多,但其所指要么是对某种商业活动或经济现象的隐喻,要么是所引作家作出的评判,肯定了文学与商务的关联,但是不刻意强调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因此课程教学重点就可以放在对知识信息的输入和语言观点的输出上。选择的素材,即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可以是经典作家作品;可以有一定的商务关联性;可以参照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作相应取舍,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对作品的输入(认知和领会),最终实现语言和观点的输出(应用和拓展),进而结合输出的效果调整输入的方向和内容。以诗歌模块为例解释本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1.输入促成——选取素材、确定目标,主题解说、整体感知

输入的素材要有倾向性和代表性,选取的学习内容要简而精,不能过多、过专,易于学生接受,利于输出活动的开展,毕竟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学课程,重在普及知识,意在育人。立足确定的素材,教师解说并告知课程教学的目的意义、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方法思路,以帮助学生完成相关信息和内容的输入,完成知识的获取。如表3所示:

表3 输入促成环节(诗歌)

很多内容,比如英语诗歌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可以借助网络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介绍导入,包括制作PPT课件、收集图片和编制讲义,推送相关网络教学视频,促成学生对英语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认知和了解;导入代表诗人的基本概况,促成学生对诗人的基本认知和了解;推送优秀英语诗歌配乐诗朗诵资源,促成学生对英语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象美的基本认知和感悟;导入任务要求和讨论话题,促成学生自学和思考,帮助学生完成课前输入。此外教师需要明确布置阅读任务,诱导学生阅读诗歌选段,从而为课堂讨论和评析等输出活动做好准备。

当然,教师不仅要做好介绍和导入,还要有效监督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课堂的督导功能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并与学生实时沟通;通过设置测验题目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保障输入促成,更好地实现输出的目标。

2.输出驱动——品读鉴赏、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思想交流

不同的文本体裁,品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涉及作品的语言文字、基本要素、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写作风格和意义价值等,无不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思考,深入挖掘细节。这个过程中学生无疑会逐渐形成个人的理解和观点,甚至问题。合作探究即针对形成的想法,产生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探索和研究,开展部分输出。随后教师设置多种活动方式(读、说、述、释、改等)进行个性化的展示解读,或将学生作小组安排,开展组内或组间思想交流,使知识和信息融会贯通,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完成独立又全面的输出活动。如表4所示:

表4 输出驱动环节(诗歌)

以表2列出的玄学派诗人George Herbert(1593—1633)为例,虽然 George Herbert不是文学教程所选,但是可以由此展开作家超链接,链接到教材所选的玄学派诗人John Donne(1572—1631)及其代表诗歌The Flea。在课前完成诗人相关信息的输入和诗歌朗读练习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安排作诗人介绍,可以做PPT展示,可以直接个人陈述,并分诗节或整首诗歌进行朗读,以检查自学预习情况。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围绕诗歌解释、翻译和释义做小组活动,通过组内合作的形式完成诗歌鉴赏,形成文字记录。这一过程既输入了必要的语言和内容,又初步完成了语言和观点的输出。最后再链接回教程I诗人George Herbert的引语之于课题“Commercial Litigation”的意义,引导学生联系、揣摩其中的商务关联。在这个品读鉴赏、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思想和集体智慧同时得到挖掘,学生之间的探索讨论、交流沟通,能够有效形成优势互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活力,活跃课堂气氛,也能避免教师一言堂的尴尬。

组内探讨的结果再通过小组代表作总结陈述或观点展示,并请他组同学作出补充或点评,进行组间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不同角色的学生实际上都经历着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其共同的作用则“融通了学与用两个环节”[7]。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见解和想法要得到尊重,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思路和形式,最大程度优化输入和输出。

作为抒发情感的最佳载体,诗歌必须要大声读出来。开展类似“英诗朗读者”活动的第二课堂,有益于帮助学生形成直接深刻的诗歌感受,体验诗歌的魅力,无形中会提升学生学习、朗读英语诗歌的欲望,推动新一轮的输出。

3.三方对话、反思提升

可以说,前四个步骤实际上是个体、生生和师生的三方对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发起对话:选取素材,对话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主题解说,对话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品读鉴赏,对话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路;成果展示,对话学生学习态度和信念。学生势必作出相应的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回应:确定目标,回应教师学习的目标;整体感知,回应教师学习的基础;合作探究,回应教师学习的动力;思想交流,回应教师学习的结果。反思提升相对于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反思总结(重点要点)、查缺补漏(知识常识)、迁移拓展(异质文本对比)、触类旁通(同质文本链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质量的最大化。对话的完成也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关照。三方对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得教和学紧密联系、相互依赖,体现了输入促成与输出驱动的指导思想。此外,三方对话还会带来评价考核方式的变化和提升,平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就输入的内容和作用、输出的过程和效果,实施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和个人评价,突出输入—输出的杠杆调节作用。

(四)应用“12345”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面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美文学课程“12345”教学模式会面临来自学生、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坚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模态训练学生的技能,还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1.坚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情绪和学习态度,尽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往往在学期中学习热情慢慢消退,甚至出现负面情绪,教师就要通过平时的观察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变换教学手段,比如设置适合个人和小组的任务,交替进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利用网络课堂保障学生课前的输入,跟进第二课堂把控学生课后的输出,进而选用利于学生输入和输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制定并实施可行的奖惩制度,对任务完成质量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可适当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获得感,感染并带动其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2.多模态训练学生的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指导思想,即帮助学生用英语做事,因此教学设计要可操作、有趣味、又有实用性。精选衔接专业特色、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文学文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和想象多重体验,联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释的技能,使学生动起来,进而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输入和输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3.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查缺补漏。一方面形成跨学科意识,主动学习商务专业知识,研究课程,寻找突破口,拓宽教学路径,将文学作品与商务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积极申请课程进修以完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既有利于准备丰富、多维的资料实现输入促成,又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为实现高效输出打好情感基础。

四、结语

综合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本研究立足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职场英语应用的要求,提出建设商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12345”教学模式的构想,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导向,观照接受性语言技能和表达性语言技能的作用和重要性,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弱化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强化实践英语语言技能,提升批评性思维,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保持教学目标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课程在育人成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商务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自然对接与融合。这一模式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

猜你喜欢

英美商务英语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我与文学三十年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