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治理的概念建构与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政府与农民有效衔接的视角
2019-07-15张大维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作为治理的乡村振兴与优势治理观
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发达国家近代以来都经历了乡村振兴阶段,通过顶层设计的乡村再造或乡村建设计划或战略,最终走向城乡融合、城乡互动和城乡一体格局。就我国现状来看,乡村发展既要应对国际风险的外部挑战,又要应对“三化”推进的内部压力;既要缓和城乡固有差距,又要解决乡村内部分异;既要解决村庄空心、老龄困境,又要解决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等问题。[注]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新华社北京电,2018年9月26日。这就需要从国家整合视角和纵横互嵌框架来推进乡村的大变革、大转型和大发展,由此中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上可见,乡村振兴不是某一方面的调整问题,而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利益重新分配、权力重新组合的过程,显然是一个治理问题,并且这个治理也不是单方面的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问题,而是整体性治理问题。
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复杂和系统的治理工程,涉及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等经济建设和治理问题,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等政治建设和治理问题,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等文化建设和治理问题,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等社会建设和治理问题,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等生态建设和治理问题,加强党对乡村发展的全面领导等党的建设和治理问题等。从治理过程来看,乡村振兴是一个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从治理目标来看,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从治理方式来看,乡村振兴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的有机合体,尤其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效衔接的优势治理。
然而,将乡村振兴从整体上作为一个治理问题来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即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多来出现了一些推介、总结、比较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经验的研究,但也较少从治理视角来把握国外乡村振兴政策、实践和路径的成果,而从类型学上分析作为乡村振兴两大要素“政府和农民”的有机统一问题,或优势治理问题则更为欠缺。基于此,本文的问题意识是:从政府与农民有效衔接视角下提出的优势治理是什么?发达国家乡村振兴实践是如何体现优势治理的?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可借鉴的优势治理路径有哪些?
二、优势的概念谱系与相关理论的运用
在优势治理的概念建构中,首先要理解修饰或限定治理的优势概念及其理论渊源。优势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多个学科和领域中曾有运用。在文学中,较早使用优势概念,巴金在1932年出版的《春天里的秋天》及之后茅盾的《船上》中,用其指与对方比较占据有利的形势和环境。在国际经济学中,比较经济优势理论认为贸易让每个国家专门从事它最有效率的产品生产,每个国家都具有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优势,比较竞争优势需要一个国家的商品生产专门化。在契约经济学中,美国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詹森(Jenson)和麦克林(Meckling)将知识分为两种类型,专门知识和一般知识,专门知识是在代理人当中转换成本很高的知识,一般知识是传递成本低廉的知识。[注][美]米切尔·C·詹森、威廉·H·麦克林:《专门知识、一般知识和组织结构》,载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李凤圣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页。而专门知识和一般知识在不同领域就具有相对的优势。还如,格尔茨(Geertz)提出的“地方知识”也具有同样的特质[注][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知识》,杨德睿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61页。。学者们在比较经济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比较制度优势理论,指特定政治经济的制度结构会给企业带来进行特定活动的优势,因为这些活动的相关制度并不在各国之间均衡分配。因此,国家创新制度以提高竞争优势在世界体系中尤其重要[注][美]彼得·A·霍尔、戴维·索斯凯斯等:《资本主义的多样性——比较优势的制度基础》,王新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4-35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上讲,各国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世界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在管理学中,韦里克(Weihrich)于1980年代初提出著名的SWOT分析方法,指就研究对象在系统环境中所面临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借助矩阵排列和系统剖析,得出结论以做出决策的研究方法。在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中,优势导向管理理论从自身对比和与他人对比两个视角来看待优势。一是以自身为观察对象的成功学视角,如白金汉、克里夫顿在《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中所述,前后对比、超越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二是以被管理者为观察对象的管理学视角,与他者对比、超越同类,发现被管理者的优势[注]吴光琛等:《发现优势》,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版,第3-14页。。在社会工作学中,维克(Weick)等人在1989年提出优势视角理论,用其来探寻和发现工作对象的潜力、资源和可能性以帮助解决案主面临的困境,是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飞跃。戈德斯坦(Goldstein)认为优势视角可以被视为从人类生存问题出发的包含一系列关于健康和潜力的假设和归因的组织化建构。萨里贝(Saleebey)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优势,优势视角展现了一种从解放和赋权出发的英雄主义气质,认为个人内在有去超越环境、发现自己潜能的优势[注][美]Dennis Saleebey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近年来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治理研究中,组织伙伴关系理论明确提出了优势维度。麦奎德(Mcquaid)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伙伴关系和跨部门合作具有大量优势。罗德思(Rhodes)等指出,诸如城市重建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于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及居住环境改善方面提供大量的投入[注]Rhodes,J.,Tyler,P. and Brennan,A.“New Developments in Area-based Initiatives in England:The Experience of the SRB”,in Urban Studies,Vol.40,No. 8(2003),pp. 1399-1426.。受各种限制性因素和环境性因素的影响,由单一主体专注于解决单一因素的政策方案,或只关注服务支持系统的一部分,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关键的行动主体或者服务提供者结成伙伴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注]Ronald W. Mcquaid:《组织伙伴关系理论:伙伴关系的优势、劣势和成功因素》,载Stephen P. Osborne:《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观点》,包国宪、赵晓军等译,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0-121页。。米勒(Miller)曾以英格兰一个有效的地区重建项目为例,阐释了一个有效的伙伴关系的总体效应远远大于组成部分的简单加总[注]Miller,C.“partners in Regeneration:Constructing a Local Regime for Urban Management?”,in Policy and Politics,Vol.27,No.3(1999),pp.343-58.。尼尔逊(Nelson)和查德克(Zadek)认为,协同效应或者伙伴关系魔力取决于五个关键要素,其中,参与者的潜在力、胜任力和优势至关重要[注]Nelson,J. and Zadek,S.,Partnership Alchemy:New Social Partnerships in Europe, Copenhagen:Copenhagen Center,2000.。赫哈姆(Huxham)和万格恩(Vangen)等提出了合作优势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全面阐释[注]Huxham,C. and Vangen,S.,Managing to Collaborat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Advantage,London:Routlege,2005.,指出合作优势关注在合作过程中起支持性作用的大量个体以及如何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更好合作,提出如何将合作惰性转化为合作优势的方法[注]Siv Vangen and Chris Huxham:《合作优势理论介绍》,载Stephen P. Osborne:《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观点》,包国宪、赵晓军等译,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2-153页。。综上可见,尽管已有关于优势的研究和理论较多,但现有的研究中没有提出并阐释优势治理的概念和理论。
三、政府治道变革与优势治理概念建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治理的讨论较多,但对优势治理的研究少有涉及。其实,治理一词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注]卜宪群:《中国古代“治理”探义》,《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3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注][美]弗朗西斯·福山:《何谓“治理”?如何研究?》,王匡夫译,《国外理论动态》2018年第6期。已有,其内涵渐趋相近,但近来类型多样。笔者曾对治理谱系和治理类型做了专门分析[注]张大维:《优势治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与乡村振兴路径》,《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王绍光[注]王绍光:《治理研究:正本清源》,《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俞可平[注]俞可平:《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等近来也对治理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这里不再赘述。当前,西方关于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国家为什么会崩溃、政府为什么会失败等视角和理论的诸多研究,促使政府治道变革的话题再度成为焦点,优势治理有了生长空间。政府治道变革,需要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政府行为的法制化、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政府权力的多中心化。萨瓦斯(Savas)认为政府改革的方向是作为治理理念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民营化,以及公私伙伴关系[注][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司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114页。。奥斯本(Osborne)和盖布勒(Gaebler)则提出政府改革的方向是企业化政府,用市场机制来重塑政府,其改革目标包括社区拥有的政府、竞争性政府、分权的政府等10个[注][美]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9页。。而登哈特(Denhardt)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是一种把政策制定(掌舵)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的体制机制,将权力转移、公私联合、伙伴关系等作为改革主要手段[注][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彼得斯(Peters)提出政府未来的四种治理模式,包括市场式政府、参与式国家、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注][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27页。。麦金尼斯(Mcginnis)、奥斯特罗姆(Ostrom)等则提出了多中心治理、治道与发展之路[注][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王文章、毛龙寿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9页。。萨拉蒙(Salamon)近来又指出新治理理论需要从政府机构的内部运转转向参与者网络[注][美] 莱特斯·M.萨拉蒙:《政府工具:新治理指南》,肖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由此看来,政府只是多元治理要素中的一元,政府有其独到的优势,但需与其他治理要素有效衔接,让渡其他治理要素需要发挥优势的空间。
治理的目标是善治,善治趋向于分权,分权意味着重组,重组要求找优势,以实现优势治理。善治也有多种类型,近来关于政府重塑或再造的研究中,考夫曼(Kaufman)提出了民主善治,吉玛(Cheema)提出了分权善治等。分权善治是在二战后政府分权化改革中建构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三阶段,分权拓展到更广泛的公民社会组织和公共参与的一种途径[注][美] G. 沙布尔·吉玛、丹尼斯·A.荣迪内利:《分权化治理:新概念与新实践》,唐贤兴等译,格致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也重新审视善治的内涵,认为其是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经济和行政权威的操练,是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在形成公共事务中相互作用,以及公民表达利益、协调分歧和行使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各种制度和过程[注]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Reconceptualizing Governance”,in Discussion paper2(1997),P.9。由此可见,分权重组中实现优势治理,就是要让治理的各个要素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良性的互动、有机的结合和有效的衔接。
分权治理后,如何高效运转,实际上是参与要素的有效组合问题,就是各要素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权力、利益和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即优势治理的问题。由此,优势治理理念和实践开始出现。例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等,均强调要多元要素共建共治共享,尤其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要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其深刻意涵体现的就是优势治理理念。在可及的文献中,芦恒曾使用过优势治理概念,提出在城市治理和社区重建时,应强调以一种“优势视角”来指导社会治理,从社区内部的主体性优势入手,重新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自觉运用“优势治理”,促进治理创新[注]芦恒:《后单位社会的“历史连续性”与基层社会的“优势治理”》,《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李海等人曾使用过治理优势一词,用以分析和评述国外学者政要关于中国治理优势的论述[注]李海、范树成:《国外学者视野下的中国治理优势》,《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年第5期。。这些研究已开始提出这一话题。笔者曾提出优势治理概念并用其分析了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阐释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论。
优势治理,是治理系统中政府、民众、社会、市场等各参与要素根据各自的优势,以最合适的身份和最优质的状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和共同治理。其是对现有协同治理、协作治理等的优化,强调协同或协作中要重视从优势视角发挥各参与要素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哪一要素具有优势就由谁充当相应的角色,其是各参与要素最合适的排列组合、优化合作协同和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超越了单纯的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或市场治理等,是从整体层面上体现的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市场治理的融合,以达到各层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注]张大维:《优势治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与乡村振兴路径》,《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例如,在社会治理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其中,党委、政府、社会、公众、法治是社会治理的五大要素,其优势角色则分别是领导、负责、协同、参与、保障。与之类似,在政府治理、市场治理、整体治理(如乡村振兴)中,分别有不同的参与要素,需要发挥各自优势进行组合共治。
乡村振兴中的优势治理,是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发挥和激活政府、农民、社会、市场等各参与要素的优势潜能和特点特长,重新明晰各参与要素的主攻方向和内在潜能,在基层、地方和国家治理体系中谁有优势就由谁来占位补位,其他要素协同参与,达到治理效果最优化,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法治保障等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善治格局。很明显,作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优势,农民应该发挥主体优势,二者有效组合是农村善治的必要条件。
四、优势治理下国外乡村振兴研究解构
我国对乡村振兴的广泛关注和深度研究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开始的,笔者曾对其做过较为全面的文献检索分析。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篇名“乡村振兴”检索出的论文数量,从2017年12月的10余篇,增加到2018年6月的1000余篇,再增加到2018年12月的近6000篇;中文核心论文则从近10篇,增长到100余篇,再增加到近600篇。由此可见,一年多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增长迅速。然而,对国外乡村振兴或乡村建设或乡村治理研究的期刊论文并不多,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国知网上直接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才约20余篇。总体上看,大致体现为以下特点:在国别上,主要有日本、美国、德国、英国、韩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和欧盟地区;在主题上,主要有政策法律、规划设计、参与主体、人居环境和农业政策等方面;在方法上,主要是比较分析、历史回溯、模式总结、经验分享和启示借鉴等。
在优势治理的理论框架下看,已有对国外乡村振兴的研究可以解构为主要围绕“政府”(及其伙伴机构)和“农民”(及其相关组织)两个核心参与要素展开的职责功能和角色定位分析,既有分也有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围绕“政府”角色和功能的经验分析。其一,在政策法律主导方面。例如,曹斌对日本乡村振兴实践的背景和政策分析,认为其采取了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出我国乡村振兴需要通过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法律体系,以此调整相关的体制和机制[注]曹斌:《乡村振兴的日本实践:背景、措施与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8期。。汤爽爽等对法国光辉30年中政府对乡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变化过程,指出了政府政策对城乡关系变迁的效应[注]汤爽爽、孙莹、冯建喜:《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政策的演进:基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和法国光辉30年的解读》,《现代城市研究》2018年第4期。。芦千文等对欧盟农业农村政策演变的四个阶段分析,提出了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框定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注]芦千文、姜长云:《欧盟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0期。。其还对美国农业农村政策的历程梳理,发现其是从关注各自问题到相互融合、从关注单一问题到关注多元问题的政策演变过程[注]芦千文、姜长云:《乡村振兴的他山之石:美国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和趋势》,《农村经济》2018年第9期。。其二,在规划设计主导方面。例如,陈仁安对英国、美国农村区域规划经验的总结,认为英美乡村建设具有法律体系健全、支持力度较大、土地使用原则先进以及重视居民参与性等特征[注]陈仁安:《英美农业区域规划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世界农业》2018年第6期。。罗祎对美国发展有机农业的扶持举措进行梳理,发现生产者导向的扶持政策、循环一体的技术体系等对美国乡村振兴起到了关键作用[注]罗祎、陈文、马健:《美国有机农业的经验借鉴及对中国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世界农业》2018年第7期。。
第二,围绕“农民”角色和功能的实践总结。例如,沈费伟对英国乡村振兴的特征和优势的分析,借助纵向放权与横向增能双向合作的赋权理论,从农民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等层面总结了英国乡村振兴的经验,由此提出了对中国的借鉴[注]沈费伟:《赋权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基于英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考察》,《世界农业》2018年第11期。。吴昊对日本乡村建设经历的3个阶段进行分析,总结了其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人居建设创新实践和农业环境建设等经验,特别强调农民主体的重要作用[注]吴昊:《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世界农业》2018年第10期。。贾磊等对日本农村振兴在开展品牌影响、活用土地资源、创新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经验总结,提出了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注]贾磊、刘增金、张莉侠、方志权、覃梦妮:《日本农村振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年第3期。。牛坤玉等对日本乡村振兴中的机构设置、产业政策、人才计划、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措施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尤其是提出了要培育农民主体力量,创新治理体系等[注]牛坤玉、李思经、钟钰:《日本乡村振兴路径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8年第10期。。
第三,围绕“政府”“农民”衔接的模式探索。例如,沈费伟等对日本的因地制宜型造村运动、韩国的自主协同型新村运动、德国的循序渐进型村庄更新、荷兰的精简集约型农地整理、瑞士的生态环境型乡村建设、法国的综合发展型农村改革、美国的城乡共生型乡村小城镇建设、加拿大的伙伴协作型农村计划等八个国家的典型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介绍和比较,总结了东亚乡村治理模式、西欧乡村治理模式、北美乡村治理模式等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当前需要建构“有限政府、农民主体、依托农协、全社会参与”的多中心的乡村治理模式。[注]沈费伟、刘祖云:《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9期。沈费伟等对日本、德国、荷兰、加拿大等国政府颁布和实施支持乡村复兴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案例分析,提出了乡村复兴的实现需要四个条件:村民主体性确立是乡村复兴实现的前提;政府积极支持是乡村复兴实现的关键;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是乡村复兴实现的保障;农民协会等第三方组织作用发挥是乡村复兴实现的要件。[注]沈费伟、刘祖云:《海外“乡村复兴”研究——脉络走向与理论反思》,《人文地理》2018年第1期。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对美国城乡互惠型乡村发展模式、德国等值化理念指导下村庄更新模式、日本“一村一品”造村运动模式、韩国自主协同新村运动模式的分析,总结了其成功的共同点,除了政府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乡村规划引导等政策保障激励等,还要培育多层次市场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城乡工农融合等[注]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课题组:《发达国家推动乡村发展的经验借鉴》,《宏观经济管理》2018年第9期。。王敬尧等对日本借助田园综合体建设优化国家治理结构、重新理顺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寻求多元共治格局平衡点的分析,提出了我国乡村振兴应借鉴之处,尤其提出在乡村治理优化中要乡村自治、组织保障和农民培育[注]王敬尧、段雪珊:《乡村振兴:日本田园综合体建设理论考察》,《江汉论坛》2018年第5期。。相阳对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特征、发展阶段和发展经验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健全法制等,特别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和鼓励居民参与等,实现政府和居民的角色并重[注]相阳:《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经验及启示》,《世界农业》2018年第2期。。
五、国外乡村振兴的优势治理经验模态
上文归纳了对国外乡村振兴已有研究中的优势治理路径,以下将呈现国外乡村振兴已有实践中的优势治理经验。国外乡村振兴中的优势治理,涉及多元参与要素的排列组合和优势互补,但归结起来,最为重要的经验仍是政府(及其伙伴机构)和农民(及其相关组织)的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优势治理。
(一)政府主导:十国乡村建设中政府角色
通过对十个国家乡村振兴中优势治理的研究发现,其共同点是政府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挤压农民空间,角色定位较为清晰,与农民有效衔接发挥其政策法规和服务投入主导优势。
1.政策法规主导
乡村振兴中政府政策法规的主导优势以日本和美国最为典型,在乡村综合振兴、农民组织振兴、农村文化振兴、农业产业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农地制度改革、农地农业改良、农业的现代化、农民保障建构、农业安全保障等方面都体现地较充分(见表1)。
表1 日本与美国乡村振兴中政府在政策法规方面的主导优势
此外,韩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乡村振兴中,也充分体现了优势治理中的政府政策法规主导优势(见表2)。
表2 其他八国乡村振兴中政府在政策法规方面的主导优势
2.服务投入主导
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优势治理中,政府角色除了政策法规主导外,还体现在服务投入主导上,十个发达国家各有侧重(见表3)。
表3 十国乡村振兴中政府在服务投入方面的主导优势
(二)农民主体:十国乡村建设中农民角色
十个样本国家乡村振兴中优势治理的农民角色,主要体现为合作生产主体、自我治理主体的优势。
1.合作生产主体
十个发达国家乡村振兴中农民的合作生产主体优势,主要表现在农民自主的形成、组建和参与农业合作社(协会)、农民合作社(协会),以及各种农业或农民协同组合,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村生产的主动性和优势力(见表4)。
表4 十国乡村振兴中农民在合作生产方面的主体优势
2.自我治理主体
十个发达国家乡村振兴中农民的自我治理主体优势,主要表现在农民借助政策将自身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组织使自身嵌入进自治体系,利用平台让自身加入对话机制等途径,增强自我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村治理的主动性和优势力(见表5)。
表5 十国乡村振兴中农民在自我治理方面的主体优势
六、基本结论
乡村振兴是发达国家普遍要经历的过程,其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整体性治理过程。学界虽然分别形成了优势和治理的概念谱系及相关理论,但没有形成基于实践总结出来的二者融合的优势治理概念及其理论框架。优势治理的概念建构,不仅较好地解构了已有对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研究的理论总结,也较好地阐释了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更符合当下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的本土实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是一个治理过程,不是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简单的乡村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治理的区域叠加,而是一个整体的组合治理过程。涉及五位一体、不同层级、不同主体的全方位治理过程,这个组合治理过程是一种基于优势视角优化了的协同治理过程,是优势治理的过程。
第二,乡村振兴的优势治理,需要在共治共建共享理念统领下发挥各参与要素的优势,进行有效组合,在相关建设领域或事项中,谁有优势就由谁占位补位,其他要素协同参与。除了本文侧重分析和特别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外,还要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法治保障等一起形成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共治格局。
第三,从国际经验看,乡村振兴的优势治理务必要加强政府在法律法规、服务支持上的主导作用,更要放手农民在生产合作、自主治理上的空间,让农民成为治理主体。特别要加强农业农村的法律制定,而不仅仅是政策出台;法律的制定也是多方面的,从支持农业到支撑农民等;要特别引导农民合作,而不仅仅是形合神散。
第四,各参与要素的优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体现在时间轴上,也体现在空间轴上,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现实情况要现实辨别。中西有别,国内有异,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优势治理的组合方式也会不一样,要在优势治理理念下选择最优的组合,全要素参与,全流程嵌入,形成合力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