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上海中职学生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9-07-15徐崔华
徐崔华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少年强则国强,增强青少年体质、增进青少年健康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1][2]。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是服务于未来产业第一线的主力军,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说,每天参加足够时间和适宜强度的身体活动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抓手。因此,对中职学生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不仅可以为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建议,也可以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提供保障。然而,从历年上海中职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来看,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较普通高中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健身环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以活力健康儿童全球联盟(Active Health Kid Global Alliance,AHKGA)构建的评价体系,从健身行为、健身环境两个层面7个指标对上海中职学生健身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和探讨上海中职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进而为政府改善上海中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一些参考[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全面了解上海中职学生健身活动情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上海目前还在正常招生的67所中职校(不含马戏、戏曲、音乐、体育等特殊中职校)中抽取16所,16所学校包括中专、职校和技校等三种职业学校类型,学校所在地隶属上海14个区,每所学校按照每个年级抽取2个教学班,三个年级有效样本人数不少于150人,且男女人数各不少于75人。最终抽取2636名学生,其中男生1281人(占48.6%),女生1355人(占51.4%);其中中职一年级学生869人,中职二年级学生891人,中职三年级学生876人。以2636名学生、相应学生的父母2636人、以及学生所在学校的体育教师48人(包括体育教研组长)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查阅大量国家、省市层面有关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相关文件,掌握了政府对此方面的宏观政策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动态;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平台等检索工具,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儿童青少年健身活动”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了解相关课题研究和文献资料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
本研究依据活力健康儿童全球联盟构建的评价体系,根据研究实际需要围绕健身行为、健身环境两个层面中的7个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分别先后采用专家效度和重测信度分析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均符合社会学调查要求。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课题组成员负责发放和回收,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和填写、填完回收的方式,家长问卷则由学生带回家长填写、学校回收快递至课题组的方式进行回收。发放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各2636份,教师问卷48份。学生问卷回收2587份,回收率98.1%,其中有效问卷2223份,其中男生1087份(一年级376份、二年级371份、三年级340份)、女生1136份(一年级378份、二年级386份、三年级372份),有效率85.9%;家长问卷回收2269份,回收率86.1%,其中有效问卷1667份,有效率73.4%;教师问卷回收4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100%。
1.2.3 数理统计
根据研究需要,把3938份有效问卷的各项指标分别输入电脑,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统计结果采用百分比的方式呈现并进行比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健身行为指标结果与分析
2.1.1 组织化体育行为分析与比较
本研究把组织化体育行为定义为每周参加体育课、课间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体育活动课、课外体育训练(包括校内和校外运动队、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班)的时间[4]。组织化体育行为反映的是学生参加有组织、有专门人员指导和管理的体育锻炼时间。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上海中职学生每周参加组织化体育行为时间≥5小时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8%和1.9%、0小时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8.9%和30.1%,其中中职三年级男女生0小时组织化体育行为的比例高达90.6%和91.1%。分析认为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为:1)绝大部分上海中职校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2)中职3年级学生或顶岗实习、或参加三校生高考复习班,不开设体育课;3)很多中职校存在校学生数多、体育场面积小的现象,直接影响到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课的正常开展。
表1 上海中职学生每周参加组织化体育行为时间情况表(n=2223)
2.1.2 自主性体育活动分析与比较
AHKGA把“自主性体育活动”定义为:是指儿童青少年每周在校外自主参加身体锻炼的时间和频次情况[5]。自主性身体活动反映的是学生自主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以及其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锻炼。调查发现:上海中职学生每周参加自主性体育活动的时间≥4小时的比例男生4.4%,女生3.3%,其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随着年级的上升,男女生各自的比例逐步下降;每周参加自主性体育活动的时间为0小时的比例男生为21.8%,女生为25.4%,具体见表2。有相关研究统计,2016年我国普通高中学生每周参加4次(每次一小时以上)及以上自主性体育活动的比例男生36.4%,女生22.1%[4]。通过对比发现,上海中职学生每周4小时及以上自主性体育活动情况不容乐观,男女生的比例分别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揭示上海中职学生的校外体育锻炼时间较全国同龄孩子严重不足,这将影响到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
表2 上海中职学生每周自主性体育活动时间情况表(n=2223)
2.1.3 身体活动水平结果分析与比较
身体活动水平是指在过去一周内(包括周末),每天参加至少1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情况[6]。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是指活动时的即刻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60%-70%的运动,包含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以及郊游、骑行和快走等生活中的身体活动。MVPA反映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在过去一周内每天参加1小时以上MVPA的中职学生比例为12.7%,男女学生分别统计,男生比例为16.7%,女生比例为8.9%。上海体育学院陈佩杰等于2016年通过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6余万有效样本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普通高中学生每天MVPA在1小时以上平时(5天)的比例为17.0%,周末(2天)的比例为18.0%[4],而上海中职学生全周(7天)的比例为12.7%。通过横向与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平均水平相比,发现上海中职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有一定差距,表明有效体育活动时间不够,身体活动水平低下,这将直接影响上海中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
表3 上海中职学生每天≥60分钟
2.1.4 静态行为方式结果分析与比较
静态生活方式是指每天在使用电子屏幕和其它久坐行为上花费的时间情况[5]。根据WHO建议,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每天静坐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有研究揭示,静态生活方式时间过多会挤占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导致肥胖、心血管等疾病的一个高危因素[7]。本研究主要调查上海中职学生在做作业和电子屏幕(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移动终端等)使用这两项静态行为上花费的时间。调查结果表4所示,上海中职学生每天静态行为时间<2h的总体比例仅为4.0%,随着年级的上升,比例逐渐增大,这与上海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关:一年级侧重水平考试、二年级侧重考证考级、三年级主要是顶岗实习。从表5可知,上海中职学生作业时间≥2小时的人数比例为8.9%,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的人数比例67.9%;相反,上海中职学生电视时间、手机时间和电脑时间分别≥2小时的人数比例却远高于全国普通高中的人数比例,表明虽然上海中职学生的作业负担较普通高中轻,但用在电视、手机和电脑上的时间却是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倍,沉迷于电子产品,从而造成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导致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下降。
表4 上海中职学生每天静态行为时间<2h
表5 上海中职学生每天静态行为时间统计表(n=2223)
2.2 健身环境指标结果与分析
2.2.1 学校健身环境分析与比较
本研究把学校健身环境定义为与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有关的领导重视程度,体育场地器材配置情况,体育师资现状,以及体育课开设、体育活动课开展、大课间活动开展等情况。这6个指标直接反映的是各校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开展情况,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上海中职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主要表现为16所被调查学校的体育工作分管领导中学校党委书记或党总支书记有2位、副校长有14位,81.3%的学校每年至少召开1次学校体育专题工作会议,体育经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开展需要的比例为18.8%,进一步调查发现经费不足的原因是相关学校没有向市教委申请专项内涵建设经费;2)体育场地器材配备情况不甚理想,75%的学校生均运动场馆面积低于6.7平方米/人 的国家标准,这一现象在地处中心城区的中职校中尤其突出,学校土地面积本来就小,运动场馆的拓展空间非常有限,短期内很难解决;3)体育师资配备完全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学校仅为56.3%,体育教师的课时单价低于其它学科的比例为100%,导致体育教师工作量大于其它学科,收入却低于其它学科,产生抱怨情绪,进而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质量;4)100%的学校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足每周2课时体育课,25%的学校采用男女生合班的自然班上课形式,横向对比上海普通高中或每周3课时普通体育课或每周4课时专项体育课,上海中职体育课在周课时和组班形式上有较大改进和提升空间;5)每周开设2课时体育活动课的学校为6.2%,1课时学校为25%,还有68.8%的学校不开展体育活动课,这会导致学生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6)每班每周开设大课间1次以上的学校比例为12.5%,表明上海中职校大课间开展情况不甚理想。综合而言,上海中职校的学校健身环境较普通高中有较大的差距,体育场地器材配置、体育师资现状、体育课开设、体育活动课开展、大课间活动开展等5个指标都有不足,各种原因纵横交错,其中学校的土地面积是制约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导致体育活动课和大课间开展情况不理想。
2.2.2 家庭健身环境分析与比较
家庭健身环境是指家长为子女创造参加体育活动机会、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以及孩子之间互相鼓励、支持参加身体活动的综合情况[5]。家庭健身环境是培养孩子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从家长主观支持和客观表率两个维度进行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84.1%的家长支持并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24.7%的家长本人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能做到与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或共同欣赏体育比赛,表明上海中职学生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支持力度较大,但实际陪伴孩子一起锻炼的行为严重不足。结合上海中职学生每周参加校外自主性体育活动时间的统计结果作进一步分析,家长主观支持和客观表率数据只能反映家庭体育环境的优劣,不能反映学生自主锻炼的实际情况,将家长的体育观念转变成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2.3 社区健身环境分析与比较
社区健身环境是指社区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而提供的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和健身设施的统称。社区健身环境反映的是中职学生在社区内进行体育锻炼的外部条件和锻炼氛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他们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和质量,专业且高效的体育组织、丰富而有趣的体育活动、适宜与便捷的健身设施有利于激发并培养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研究表明上海中职学生所居住的社区健身环境整体满意率为38.1%,与普通高中学生所处社区健身环境满意度没有明显差别,主要表现为:1)社区中专门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体育指导和服务的体育俱乐部、培训班、专兼职指导员几乎没有,但针对老年人的体育指导和服务相对较多;2)社区为儿童青少年组织体育比赛的积极性不高,与体育场地和设施匮乏、专业人员缺乏、体育经费不足有较大关系;3)社区中适合儿童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单一且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上海社区存在为儿童青少年服务的体育设施、体育组织和体育比赛不足的现象,有待今后去完善和改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上海中职学生健身行为指标的评定等级较低,主要体现在:每周参加组织化体育行为时间≥5小时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8%和1.9%;每周参加自主性体育活动的时间≥4小时的比例男生4.4%,女生3.3%;每天参加1小时以上MVPA的比例男生为16.7%,女生为8.9%;每天静态行为时间<2h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2%和3.7%。
3.1.2 上海中职学生所处的健身环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75%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情况没有达到教育部标准、43.7%的学校存在体育师资不足的现象、体育教师的整体工作积极性不高、体育活动课和大课间开展情况不理想;家长主观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84.1%,但以身作则并实际陪伴孩子一起锻炼的比例仅为24.7%;社区健身设施、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比赛还不能满足中职学生的需求,整体满意率为38.1%。
3.1.3 上海中职学生健身行为和健身环境的各项指标与全国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均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导致体质健康标准成绩逐年下降,进而影响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上海建设国际一流体育大都市、不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这种落后的现状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3.2 建议
3.2.1 梳理上海中职学段学校体育管理体系,改变因“上海市中等专业学校体育协会”属于社会团体而导致行政约束力不够的现状,构建由上海市教委职教处主管、体卫艺科处协管体育竞赛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委教研室协管体育教学、中专体协具体操作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单设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和专项评估,实行学校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连续三年下降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制,提高国家和上海市政府层面颁布的关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相关政策的执行力。
3.2.2 各中职校要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校长在学校体育工作最后一公里的作用,确保国家层面关于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政策落地。成立学校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学校体育工作;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确保每一位教职工、学生、家长都知晓体育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创造条件举办以体育为主的家庭教育讲座;逐年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通过改建空中操场、风雨操场、地下体育馆、笼子足球场等办法改善体育场馆条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体育场地和体育师资的短缺;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工作待遇和工作积极性,尤其是体育课的课时费与其它文化课一致;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3.2.3 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领悟和贯彻“学”、“练”、“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方针,注重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激发学生的健身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2.4 全社会一起努力,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的氛围、改善社区健身条件,增设为儿童青少年服务的社区体育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指导人员,定期组织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项目培训和体育比赛,把儿童青少年参加社区体育培训和比赛的人次纳入到社区工作的年度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