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世界
——评尚启元的长篇小说《芙蓉街》
2019-07-14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571158
⊙房 默[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 571158]
芙蓉街是济南的一条老街,也曾是济南最有标志性的名片之一。很多人对芙蓉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是一条喧嚣的小吃街上。但实际上,芙蓉街的产生本身就是儒家文化兴盛的体现。明朝万历年间,济南府组织人力将芙蓉泉的水源通过开凿沟渠引至山东府学文庙门前外泮池,这条人工形成的小溪被称为梯云溪。沿溪的街道就是芙蓉街,当时的住户多居住在街的西侧,家家垂柳,户户泉水,好一派“江南风光”,清代诗人董芸在《芙蓉泉寓居》中曾写道:“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后来,由于芙蓉街临近山东抚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府学等衙门机构,又有大量学子寓居其中,因此很多商人也在此置地开店,芙蓉街逐渐成为一条繁华的街道。其实从芙蓉街的产生可以看出,芙蓉街并非单纯的商业街道,其与府学文庙的关系,恰似南京秦淮河与夫子庙的关系,是一条因文化而生的街道。
但遗憾的是,与南京秦淮河在文艺作品中的喧嚣相比,芙蓉街这样一处对济南来说具有如此厚重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却因缺乏相对应的文艺作品,以至于逐渐沦为平庸。也许不仅是芙蓉街,甚至是整个济南,也是一座文化上略显平庸的城市,虽然这里也走出过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这样的大家,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镇山东的中心,这座城市始终是中国最保守思想的象征。
因此,当拿到90 后年轻作家尚启元所著的《芙蓉街》时,作为一个在济南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山东人,心里还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终于出现一本以芙蓉街和济南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了;另一方面,也担心这又会是一部缺乏阅读价值的新生代“方便面”作品。
初看《芙蓉街》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从哪里来的?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原来是与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边城》有几分神似。当年在上学期间拜读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虽然尚不能理解那种“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境界,但依然被深深地吸引,作品中那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那古朴厚重的边城,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善良、质朴、正直、热情、敢爱敢恨,“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通过后来的学习以及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也能渐渐理解沈从文先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对祖国、对民族的一片赤子之心。而在《芙蓉街》 中,我同样读到了这种赤子之心,这种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属于年轻人特有的热忱。当然,实事求是地讲,尚启元的《芙蓉街》 无论从思想境界还是从艺术创作方面还达不到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的水准。但作为一位年轻作家,在当下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能克制住逐利的冲动,拒绝快速消费品式的文字奇观,沉下心来创作出这样一部具有文化思辨精神的长篇小说,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
细读《芙蓉街》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分辨出,这部作品并非对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甚至可以更直白地说,作品所描写的既不是历史中的芙蓉街,也不是现实中的芙蓉街,而是一个文学世界中的芙蓉街,一个与当下世界对立的镜像世界。这一点恰恰是与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建构的“湘西世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很多人在阅读《芙蓉街》 时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却总感觉比较“空虚”,缺乏一种讲述历史的质感,因为这部作品本身就不是对芙蓉街历史的描述,而是描绘了一个现实世界的镜像,是用当下社会的种种丑陋来对应建构作品中“芙蓉街世界”的美好。在我看来,这是非常有意义,也是有价值的尝试,是一种正统文学精神的回归。当下的中国,虽然已经摆脱了百年来亡国灭种的忧患,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项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在为成绩欣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现实: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随着旧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完全建立,思想道德观也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整个社会,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被充分激发,逐利性也被部分人无原则地引申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精神危机,如道德危机、信仰危机、文化危机等,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在下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精神家园的守护也再次成为一个事关民族发展的大问题,也是文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危机和冲突,如何化解这些危机和冲突往往构成了这个时代核心的思想和文化形态。如果说,20 世纪30 年代,随着五四运动逐渐退潮,轰轰烈烈的西化和启蒙运动并未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国家的命运该何去何从成为众多先辈们思考的问题,沈从文先生选择了用文学作品讲述自己的文化理想,试图用自己家乡湖南湘西那较少受到传统封建伦理思想侵蚀的蛮族之血来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那么今天,年轻作家尚启元则同样用文学作品表达了他的文化理想,那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义”,作为建构自己文学世界的基石。
尚启元作为一位山东作家,深受这片土地的影响,齐鲁大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尤其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这里诞生了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后来的岁月中,山东也一直是儒家思想最厚重的地区。因此他的作品中出现浓郁的儒家思想就不令人惊讶了。对于儒家思想,当下文化界有非常复杂的看法,一方面,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守旧、落后、阻碍现代化发展的过时文化,应该被淘汰,而且由于自晚清废除科举,实行新式教育,加上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中国人和传统文化日渐割裂,当下仅凭中小学课本中有数的几篇古文作品,根本无法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和认知。在这种情况下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根本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对儒家思想的偏见短时间内无法破除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作为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殿堂级文化,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么简单,事实上在漫长岁月中儒家思想几乎融入到了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已经成为民族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破除,而且随着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过去将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立的观点也得到纠正。2013 年11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发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儒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标记的思想理论,是最能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价值的传统资源,是我们坚守中华文化本位的重要价值底蕴。因此,认真总结儒学适应各个时代的不同历史需求,在多个维度上面向各阶层受众所做的继承与变革,必将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事实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小康”这个概念就是出自《礼记·礼运》 一文,可以说传统文化在当下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性。
具体来说,整部作品的情节并不复杂,以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线性结构讲述了一个厨子的人生际遇,没有采用什么炫酷的艺术技巧,情节平缓,感情表达也相当含蓄,没有刻意营造跌宕起伏的传奇感。主人公陆明诚是清末御厨陆松宇的独子,四岁时父母双双被仇家所害,陆明诚侥幸不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出生天,被送到了济南的姑姑家寄养;在济南,陆明诚表现出卓越的厨艺天赋,并与青梅竹马的李玉儿和师伯高德生的女儿高珊珊产生了情愫,一系列因缘际遇之下,与高珊珊结婚,并在名厨众多的芙蓉街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抗战爆发后,日本占领济南,陆明诚因拒绝给日本人做饭,自废双手,被日本人羁押,直到抗战胜利方才重见天日,夫妻团聚。这部作品其实并不以情节和人物取胜,而是追求另一种文学创作的境界,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整部作品人物众多,除了厨子,还有戏子、无赖、赌徒、乞丐、官员、和尚、妓女、半仙、商人,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时间跨度也很大,从清末一直到抗战胜利前夕,涉及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济南惨案、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一点和《边城》中完全架空的时空维度并不一样,但作品本身并非人物传记,也不是历史演义,反倒更强调一种意境的营造,强调一种驱动了整部作品人物发展、情节演绎的核心力量。小说中虽然出现了诸如大总统黎元洪、杨秘书长、山东督军张树元、韩复榘、日军大佐等大人物,但作品中“芙蓉街世界”并非靠这些大人物和法律、规章来维系的,这个小千世界中有自成体系的秩序,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在维持和证明这种秩序的存在。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背景,这种秩序才是整部作品的核心,这一点和《边城》 就非常神似了。
这种秩序,就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义”。先秦儒家思想和后世被统治阶级、理学分子所桎梏的封建思想并不一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分裂时期,五百年间,各诸侯国称霸争雄,合纵连横,战事之频繁、规模之大、破坏之酷烈都是历朝历代中绝无仅有的,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先秦儒家思想的提出首先是为平复混乱的秩序,重建社会价值观体系,从这一方面来说,先秦儒家思想是有其进步意义的。那么何谓之义?先秦儒家思想认为“义指社会生活中人们在社会规范和日常行为方式等方面所必须达到的正当性原则,体现正当、公正和正义的理性原则,它包含分、辨和公正、正义两方面含义”。这种正当性原则首先体现在区分身份的尊卑、上下和贵贱,例如荀子就认为君子在不同处境下,应该履行不同的职责(《荀子·非十二子》)。当然,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剔除掉封建人身依附以及君臣父子、伦理纲常这些宣扬皇权和奴性的内容,儒家思想对身份地位和责任义务的解释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人际关系的协调也有一定的价值。社会阶层固化,下层民众上升的通道被阻断当然是社会秩序崩溃的祸根,但混乱无序的社会身份变化,或者为了追求这种变化而不择手段也绝对不是一个和谐社会应有的现象。这一点作品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主人公陆明诚自始至终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厨子的身份上,也自始至终以一个厨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外界的风云如何变化,他都从没想过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作品中出场的多数人物也都是谨守本分,乐天知命。凡是有了其他想法的人物,都会惨遭命运的反噬,例如陆明诚的青梅竹马李玉儿,放弃了原本的生活,追求那种虚无缥缈的荣光,追求那被人追捧的快感,最终梦碎“春满楼”,成为作品中最悲情的人物;文中许仙人的一段话说得非常直白:“这姑娘自从成了梨园界的头牌,野心就收不住喽,也有点不知分寸。当然有因必有果,他爹如果不去赌,或许不会出这档子事。但话又说回来,就算他爹不去赌,从头牌跌落到普通的角儿,她的心里也有些不安分了,自己想不开,堕落是早晚的事情。话再说回来,你和李玉儿不合适,你满足不了她的野心。”
还有作品中主要的反面人物李厚财,他曾多次迫害过陆明诚,甚至胆大包天到与韩复榘的女人私通、与日本人合作,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在于他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总想更进一步,却无法认清自己的能力始终也只是一个厨子。当然陈厚财本质上也并非丧心病狂之人,但如果他不能放弃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也必然会有更悲惨的结局。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刘巧嘴是个乞丐兼艺人,对陆明诚有恩,在他过世后,陆明诚曾说:“他活着的时候,我要给他买座房子,让他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他却说,整个济南城都是他的地盘,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最终刘巧嘴以符合一个流浪艺人的身份冻死在了桥下。其次是体现在对于公正、正义的强调,作品中对这一点表达得更加直率,甚至可以说整部作品的价值判断就是公正和正义,主人公陆明诚幼年遭逢大难,京城小酒楼的吴掌柜吴仁,仅仅因为跟陆明诚的父亲陆松宇相熟,受其所托,就冒着天大的风险救助了陆明诚,还千里迢迢将他送到济南,这就是义。陆明诚的姑姑陆金珠本来是个软弱的女人,经常受丈夫杨正虎欺负,但为了自己侄子,忍辱负重。作品中李厚财在劝说杨正虎不要再虐打陆金珠姑侄时说:“你们家的事,我们外人也不能管,但人得摸着良心办事。你打一个孩子,天理都说不过去!”后来陆金珠又为陆明诚娶妻成家,陆明诚也待她如母,为她养老送终,这就是义。年幼的陆明诚得到了流浪艺人刘巧嘴的饱腹之恩,就铭记一生,还想为刘巧嘴买房养老,虽然刘巧嘴紧守本分没有接受,最终陆明诚还是为冻死的刘巧嘴送终,这就是义。作品的一个小高潮出现在陆明诚营救被卖入春满楼的李玉儿一章中,陆明诚和李玉儿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但因为陆明诚自惭家贫位卑,不敢表露心意。后来李玉儿踏入梨园,并逐渐成为济南的头牌,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当李玉儿因为父亲赌博被妓院的人带走抵债后,陆明诚仍竭尽全力筹钱营救她,甚至不惜放下面子,向自己一直不愿服输的师伯高德生求助。虽然最终没能挽回李玉儿的清白,但这一情节将陆明诚有情有义的人生信念表达得酣畅淋漓。主人公陆明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的人生理念、行为处事,完全围绕着“义”字展开:作为一个底层小人物,他喜欢平静的生活,并不关心大世界的风云变幻;在他看来,这些历史舞台上争来争去的大人物,不过就是说书人口中故事里的角色:对于日本人的反抗,也是因为日本人为非作歹,伤害了陆明诚的亲人和朋友,而非所谓的家国情怀。陆明诚曾经赖以为生的小吃摊,与其说是一门生意,不如说是一个善举,“我设小吃摊,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接济一下穷苦的街坊邻居。碰上有钱的主,自然就能多赚点,人家也能念我一个好,要是碰上没钱的主,我就得自己搭上钱”。陆明诚可以说将儒家思想中的“义”践行到了极致,达到了“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荀子·荣辱》)的境界。除了主人公陆明诚,作品中的很多次要人物,作者同样赋予了他们对“义”的坚守,例如专门负责替妓院抓女人的罗三爷,就是标准意义上的恶霸、走狗,但罗三爷也有自己的原则,他答应给陆明诚三天时间筹款赎回李玉儿,就要坚守诺言;在罗三爷看来,他作恶、造孽是本分,重义守信也是本分。因此罗三爷会因为春满楼提前让李玉儿接客,坏了自己的承诺而生气:“李姐姐啊,你可把我害惨了,我都没脸站在这里,人在江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义’ 字,你这下可把我害惨了。”他做主放了李玉儿并且从老鸨手里扣下了三百大洋还给了陆明诚。陆明诚的师伯高德生,表面上看来是个商人,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他遵从师傅郝爷的遗言,年轻的时候经常接济穷苦百姓,后来福寿楼成了济南的著名酒楼,高德生也从未拒绝过刘巧嘴登门讨饭。“在先秦典籍《左传》 和《周易》 中都有这么一句话:‘利者’义之和也”。儒学家解释为“因为利生于和,而和又出于义,所以利生于义”。先秦儒家思想重农抑商,但并不反对经商,而是要求商人要以“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为准则,商业活动中要做到“以义制利”。
尚启元的《芙蓉街》并非完美之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对待一位具有浓郁文化保守主义色彩和思辨精神的青年作家,必要的宽容还是应该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下社会已经很少见的对于“纯粹的美”的追求。在个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个体在面对“利”的诱惑时,轻易就忘记了“义”的存在,变得是非不辨、善恶不明、荣辱不分,在诱惑面前无法把握自己的存在。《芙蓉街》用文字塑造一个与现实世界对立的镜像,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现状的思考,可以说“90 后最有人情味的作家”“传统文学的最后一道防线”并非浪得虚名。先秦儒学大师荀子坚信人类的理性能力,人类能够运用其理性把握好善恶之间的度,从而做到义利统一。他坚信人类能够运用其理性求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向善的过程中实现人的欲求和物的存在性质的交互升华。尚启元用他的《芙蓉街》 表达了同样的态度。
①彭彦华:《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五周年——历史和时代赋予山东的责任与担当》,《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6期。
② 姜希玉:《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6年山东大学博士论文》,第66页。
③④ 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第32页。
⑤ 吾敬东、崔宜明、陈晓龙、马德邻:《中国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