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华潮籍女作家张荃的乡愁情怀

2019-07-14刘文菊澳门大学中文系澳门999078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名作欣赏 2019年32期
关键词:揭阳马华乡愁

⊙刘文菊[澳门大学中文系,澳门 999078;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张荃(1911—1959),女,字荪簃,别号念孙,祖籍广东揭阳古沟,生于北平。系桐城派学者姚梓芳(姚秋园)之外孙女,著名词学家夏承焘、著名学者黄际遇之女弟子。张荃才华横溢,家学深厚,工于诗词,一生辗转漂泊在揭阳、杭州、广州、韶关、香港、上海、厦门、台湾和新马等地,在潜心执教之余,笔耕不辍,以古典诗词创作为主,兼具白话散文和小说,创作有诗词、散文、游记、书信、论著等约二十余万字,有不少优秀诗词流传广泛,获得诗词界好评,如:施蛰存先生(1905—2003)称赞:“潮阳张荪簃,俱擅倚声,卓尔成家。”蔡起贤先生(1917—2004)赞曰:“张荃的歌行,才气横溢,笔阵所营,小诗如并剪哀梨,决不作妮子态。抚时感事之作亦劲气潜注,为人所不及。”张荃的诗词典雅大气,风格多元,各具风采,时而淡远,时而豪放;时而忧愤,时而明健。张荃诗文近似杜甫“诗史”的沉郁顿挫,真实记录战乱经历,抒发忧国忧民怜己的感伤;词作总体风格上有易安格调、苏辛风味,豪放与婉约兼备。不过,在主题上,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书写不尽的乡愁情怀,既是对故乡揭阳的无尽思念,也是对祖国大陆的深切怀念,尤其是在新马时期的作品,更是蕴含着海外汉语新文学作家挥之不去的地理乡愁和文化乡愁。

一、书写不尽的揭阳乡愁

张荃父亲的张氏家族居住在揭阳古沟乡(现白塔镇广和村),山川俊秀,静谧安详,世外桃源一般;外祖父姚秋园的府第伟光里坐落在揭东桂岭镇鸟围村的古渡口附近,宽敞俊逸,风景秀丽。张荃漂泊在外,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回乡探亲,享受团聚的温馨,慰藉游子的思乡之情,她的诗词中最深沉的就是这种浓郁的乡愁情怀。地理乡愁有明确的地域性,“乡”是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一村一镇,或是一省一国;“愁”是远离故土对家乡的思念。地理乡愁的抒写往往是有地域性和具象性的。

张荃一生颠沛流离,客死海外,对家乡揭阳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在1946 年渡海赴台之前,无论路途有多遥远和艰难,都要辗转回乡探亲。这里有她挚爱的亲人,揭阳古沟乡有父亲的张氏家族,揭东桂岭鸟围村有外祖父姚梓芳和母亲,每逢寒暑假她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即便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也同样不辞辛劳回到揭阳小住。张荃的乡愁情怀都寄寓在文学创作中,从她笔下流出的是不尽的思乡思亲之情,她饱蘸着深情书写了揭阳这块魂牵梦萦的栖息之地的风土人情,既书写了古沟的四季风景与时代风云;也书写了鸟围村的秀丽山川与风土人情。如:《古沟即事》 《节孝堂落成欣逢王母姚太夫人七十大寿恭述祖德》 《到家》 《村居即事》 《得家书》等。这些诗作大约写在1939—1944 年之间,这时期揭阳还未被日寇攻陷,处于战时的后方,民众的生活暂时还比较安定,诗人笔下的家乡是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让她这个在外漂泊的游子能得到短暂的休憩养息。

古沟张氏祖祠这个俗称“五壁连”的建筑群,十五座相连,由潮汕“下山虎”及“四点金”式建筑组合成“驷马拖车”风格,张氏祖祠位于中央,是一座五开间三进厅加八柱拜亭祠堂,祖祠后面还有一座节孝堂,加上屋前的风水池,整个建筑群占地大约一百亩,于1933 年完工落成,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抗战时期1939—1945 年间曾作为韩山师范学院的临时校址,共容纳了一千多师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被称为“粤东的西南联大”。至今张氏族人还保存着一张彩色长卷绘画,《族长张旺梅、乡长张建嵩等带领乡代表及古沟大锣鼓队欢迎由韩师李育藩校长带领的教师及黄埔军校教官代表队进驻古沟》,那种欢乐与喜庆的氛围如临其境。张氏祖祠正门上方悬挂“聪训堂”三个大字的匾额,左右是大字对联“清河衍庆,金鉴传芳”,左右柱子上分别挂着“韩山师范学院爱国主义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匾。左边的墙上镶嵌的是木框黑色金漆竖行简体字碑文“韩山师范学院旧址碑文记”,落款日期是“岁在乙未之秋”。祠堂内庭四周的墙上是2015 年韩师办学旧址碑揭幕仪式的照片、校史、简介、名师简历等,祠堂前的庭院很宽阔,长宽约四五百米。主祠左边是穆公厅,走出去是宽阔的农田,旁边是像一个中等大小人工湖的风水池,远山影影绰绰,环境很幽静。主祠右边是喜祖厅,建成于1934 年,房顶的主梁上有“光前裕后”字样,大门两边都是戏剧人物石雕。门外左右两边的墙壁上镌刻着行楷小诗,摘自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 的《典雅》 《冲淡》之句:“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归。”很是雅致,足见主人的文学品味。战乱之中,能躲避在这里安静读书也是万幸之事。

张荃《到家》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记写了日暮时分游子辗转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喜极而泣的情形,表达了避乱家乡,息游事亲,暂得安宁的心愿,颇有杜诗“沉郁顿挫”的风味。

到家

落霞媚千山,余光漾波赤。暝色千里来,惨淡照客行。

老母骤相逢,喜极转惶惑。熟视涌千泪,悲伤澈肝膈。

追述历艰辛,事事有余戚。生还惧无时,幸活胆亦裂。

吾乡多丰年,父老乐阡陌。苟得远烽警,甘受吏烦剧。

即此聊息游,事亲尽晨夕。夜半妮母眠,梦魂犹怵惕。

《村居即事》 四首绝句抒写了村居的四季风光,从春季“犹有楼台似旧时,依依门柳已成围”到夏季“几回踯躅池边树,上有饥蝉断续声”;从“参天葱郁松千树,不见桃花杂絮飞”到“看到百花憔悴了,无边秋色到林梢”的盛衰节令变化,抒发村居的闲情逸致,有范成大田园诗的淳朴自然风味。

村居即事(四首)

犹有楼台似旧时,依依门柳已成围。

令威无限沧桑感,鸥鹭村中总未知。

影照寒塘色倍明,芙蓉爱傍小桥生。

几回踯躅池边树,上有饥蝉断续声。

陟险攀岩入翠微,招来岚翠满裳衣。

参天葱郁松千树,不见桃花杂絮飞。

秋心骀荡竟谁招,蜡屐寻山暮复朝。

看到百花憔悴了,无边秋色到林梢。

1944 年底揭阳城沦陷,张荃辗转到了厦门大学任教;1946 年之后远赴台湾及新马任教,甚至1952 年深爱的外祖父姚梓芳罹难去世也无法回乡服丧,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揭阳。对故乡以及对祖国大陆的乡愁情怀都深藏在她的诗词作品中。

二、书写不尽的文化乡愁

文化乡愁是海外离散华文作家书写不尽的文学母题,是维系游子与母体文化血脉最恒久的价值认同。余光中认为,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村一镇。地理的乡愁要乘以时间的沧桑,才有深度,也才是宜于入诗的主题。两岸开放交流以来,地理的乡愁固然可解,但文化的乡愁依然存在。有学者认为,乡愁的不断升华是海外离散诗人们精神还乡的过程,原初的地域性的思乡之念就似乎变得越发脱离其本身,进而升华到文化精神的愁思,具象的发微终于形成了形而上的生命体验。乡愁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怀恋故土式的地域乡愁;一是身居海外却活在美丽方块字中的文化乡愁;一是一种本源意义上的乡愁,也就是哲性乡愁。感性的离别之念因地域而别,文化的若即若离引发的家国之思也因民族相异,当思乡者返归故土,回归母体文化,乡愁也就随之化解,但哲性乡愁却没有一锤定音的解决方案。

对于张荃来说,两岸隔离,无法回到故乡;远赴新马,与亲友离散,这多重的地理乡愁与文化乡愁都难以排遣。现在能够看到的张荃创作于新马时期的作品为数不多,如:散文《彭亨山中杂写四篇》 《寄语四篇》《落叶寄语》 《云》 《金鱼》 《冬至》 《故乡的兰花》等,诗词《邝君钧昌像赞》 《哭鸿鑫兄 四首》等。散文《彭亨山中杂写四篇》 包括《山中的生活》 《山里的芭蕉》 《凭吊都拉》 《眼睛的光芒》,记写在马来西亚中东部彭亨州的山中闲居度假一个月里的生活。《山中的生活》描写山中金矿公司的工人们在上工的汽笛声中早出晚归、按部就班、简朴快乐的生活,抒发向往清明冲淡的乡村生活的归隐之情:

山中一住不觉二十几天了。我是教书的人。照例忙了三月便有一月的休息。现在是来度假的,整天无事,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未免有点不调和;但我却借此机会,无意中沾了他们一点光。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山中的鸟声,风声,泉声,还有许多说不清的天籁,时时给你送来一阵轻缓而和谐的旋律。……万物静观皆自得,我仿佛觉得这儿不是人间,没有猜忌,只有温情。用不着钩心斗角,一切全含善意。我真想长久沉醉在这里面。三月的工作,身心疲惫已极,现在我该给自己神经松弛一下。我需要静默,我需要沉思,我更需要反省。像耶稣橄榄山上的祈祷,让大自然来澄清那一点浊滤,培养出一点清明之气。……

《寄语四篇》写红豆、光、三月、雄鸡,都是借物抒情,红豆寄寓的相思愁苦、光带来的明澄和希望、三月之圆月的清光澄澈、雄鸡唤来黎明的响亮啼叫,这一切都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真谛的参悟。《落叶寄语》 《云》《冬至》三篇也同样写景咏物,寄托乡愁,表达对人生和苦难的哲学深思。张荃后来皈依基督教,在新马时期的这些作品,有显明的宗教意境,力图表达一种顿悟之后的生命哲学意蕴。

散文《金鱼》文末署有“1954.7.10 于新加坡”,描摹住在吉隆坡时邻居家里养的一池金鱼们的生活情景,托物言志,由金鱼安于不及十尺大小方池中的安逸宁静的生活,表达对自己浪迹天涯、流寓颠沛的生活的厌倦之情,散淡之中透出无奈与感伤:

这单纯的美,这天机一片,反映出死水的生活中的光明面。一个对比,一面是美,一面是丑。一面是纯洁天真,一面是人事歧杂。一面是活泼浮游,无忧无虑;一面是鬼魅攫人,幽灵啜泣。可怜的旅人,在上帝庇荫之下,穷天涯海角,永远找不到一个避难所;但只要在池畔停上十分钟对着她们,立刻心神澄澈,脑筋清朗,脸上居然也浮上一丝笑意。这是走遍天涯的残酷人生历程中一点补偿,刹那之间,我已领略到无限的人生情趣。

在当代马华文学史的研究中,有一批优秀的成果,如,《马华文学大系》(共10 册)、《马华新文学简史》 《马华文学作品选》(方修)、《马华文学及其他》(方北方)、《马华文学史与浪漫传统》(钟怡雯)、《重写马华文学史论文集》(张锦忠)、《马华文学与中国性》(黄锦树)等,对20 世纪马华文学思潮、文学社团、作家作品等研究系统详尽。不过,张荃并未进入文学史的研究视野,甚至被称为马华文学“司马迁”的李锦宗先生在初期的研究中也没有提及张荃,如《马华文学纵横谈》 《马华文学大系:史料 1965—1996》等。他还特别关注马华的潮籍作家研究,如:《马来亚潮籍写作人一览》 《马华文坛的潮籍作家》 《马华潮籍作家及其作品》。他在研究中指出,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中,潮州人名列第4,潮籍作家也是人数众多,在马华文坛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前马大中文系讲师陈应德博士曾经表示,“如果从本地作家名单中将所有的潮州人的作家删去,便会令人觉得似乎将半部马来西亚华裔文学史撕去了一半”。虽然他说得有点夸大其词,不过跟事实比较,还不至于相差十万八千里。在所有的文学领域内,几乎都有潮籍作家闪烁着他们的光芒。他们持续在马华文坛上施展他们才能,进一步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2016 年雪隆潮州会馆与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联合出版《海滨潮乡:雪隆潮州人研究》,其中,整理出潮籍作家、报人和学者大约有24 人。李锦宗先生发现该书中记录潮籍作家的部分材料不足,于是在病榻上口述,妻子林玉蓉记录而成《雪隆潮籍作家》发表在2017 年6 月23 日《南洋商报》副刊“商余”,这是他去世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他把雪隆的潮籍作家分为五类:第一,南来作家,如:方修和张荃等人。第二,在雪隆土生土长的作家,如:叶健一、重山和许书芹。第三类是为了求学或工作曾经短期居住在雪隆区的,如:林燕可、小黑等。第四类是在雪隆区完成大学教育后留下来工作并落地生根的,如:陈应德、许友彬、孙彦庄等。第五类是长期或短期居留在雪隆地区,后来移居出去的,如:杨白杨、王涛等。文章中有张荃的简要介绍:张荃,广东掲阳人,七岁跟随外祖父游学京沪。在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国文系毕业后,受聘于浙江甬江女子中学。曾任母校之江大学和厦门大学讲师。1946 年赴台,先后应聘为台湾大学和师范大学副教授。1951 年随夫陈恺南来,先后任教于麻坡中化中学、怡保霹雳女中、吉隆坡尊孔中学和马大中文系。因患溶血病在吉隆坡逝世。

这可能是马华的文学史家首次把张荃纳入研究视野中,张荃因为移居马华后主要从事华文教学工作,在短短五六年内便患病辍教,也很少供稿于报纸杂志,在文坛并不活跃,故而没有受到关注。其实,在此之前,马华作家萧遥天(1913—1990)已有诗文论及张荃。萧遥天是陈恺的老友,也是张荃外祖父姚秋园的学生,曾在1979 年出版的散文集《热带散墨》中记写1957年到吉隆坡的十日游程,在八月八日的游记中记录了前往陈恺寓所探视张荃的情形,并且详细叙写了陈恺为张荃遍请名医的传奇医案。张荃自1955 年患小便泄血逾二年,久医难效,病剧而辍教,陈恺揣测用高丽参解寒,在药方中私增剂量,张荃竟暂有好转。不曾料到,1959 年张荃再次发病,猝然离世;他不胜感叹唏嘘,作诗《哀荪簃女史》致以哀悼之情。

张荃去世后,《南洋商报》1959 年3 月20 日刊登了四则挽联,分别是:痛失词宗(陈恺先生担任顾问的麻坡美陆(吉山)锡矿有限公司敬挽)、痛失导师(马坡中学许明义等十四人同挽)、痛失良师(梁环清等十四人拜挽)、痛失贤师(容瑶陆、余秀斌敬挽)。这些挽联对张荃的诗词水平和师德风范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李锦宗先生认为,由于马华现在的潮籍作家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他们的作品因而是本土化的。原乡情愫的表达只出现在一些潮籍作家的著作中,有的浓烈,有的清淡,有的直接,有的间接,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开放,思想开通的年轻一代已冲破籍贯的框框,明显和深入反映潮人生活、出现潮州方言的作品越来越少了。对于张荃这代人而言,原乡情愫是割舍不断的生命线,浓烈、直接的乡愁书写是创作的主旋律。只可惜她盛年而逝,文学创作戛然而止,只是马华文坛一个匆匆的过客。

①施蛰存:《〈北山楼钞本〉跋》,丁宁:《还轩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② 蔡起贤:《三个女诗人》,《岭海诗词》(第13期),汕头市政协岭海诗社2001年版,第160—162页。

③韩山师范学院校史编委会编:《韩山师范学院校史简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8页。

④⑤⑧⑨ 张荃:《张荃诗文集》,李焕明编,明文书局1990年版,第270页,第271页,第31页,第85页。

⑥ 余光中:《诗,我的辟邪茱萸——五行无阻·后记》,《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第342页。

⑦ 龚刚:《从感性的思乡到哲性的乡愁——论台湾离散诗人的三重乡愁》,《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⑩ 李锦宗:《马华潮籍作家及其作品》,许嵄智、黄挺主编:《海外移民与原乡文化(第九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2013年版,第245—250页。

⑪ 詹缘端、徐威雄、童敏薇:《海滨潮乡:雪隆潮州人研究》,(吉隆坡)雪隆潮州会馆华社研究中心2016年版。

⑫ 李锦宗:《雪隆潮籍作家》,《南洋商报》2017年6月23日,网址:https://www.enanyang.my/news/20170623

⑬ 萧遥天:《热带散墨》,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⑮ 萧遥天:《哀荪簃女史》,岭海诗社选编:《岭海诗词选(2集)》,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7页。

⑯ 李锦宗:《马华潮籍作家及其作品》,许嵄智、黄挺主编:《海外移民与原乡文化(第九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2013年版,第245—250页。

猜你喜欢

揭阳马华乡愁
乡愁
乡愁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潮汕揭阳的医疗慈善活动
防不胜防
揭阳·黄岐山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