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9-07-13李论
李论
【摘要】 目的 评价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的疗效。方法 86例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35%(41/43), 高于对照组的74.42%(32/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404, P=0.0067<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61, P=0.6662>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BPRS、MO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周, 观察组患者BPRS、MO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比利培酮单一治疗,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在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攻击行为方面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 利培酮;丙戊酸钠;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59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情况明显, 且有突发性特点, 对自身以及他人均有明显危害性, 成为自杀、伤人的主要肇事者。为了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 除有效护理干预外, 还需进行药物治疗。利培酮是此疾病治疗的一线药物, 安全性高且病情控制效果佳, 但是单一用药效果不理想。相关资料指出, 丙戊酸钠是抗癫痫、稳定心境类药物, 在配合利培酮的基础上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短时间控制患者病情, 且安全性高[1]。基于此, 本文就本院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比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的预后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 女20例;年龄32~72岁, 平均年龄(47.5±8.6)岁;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5.5±2.2)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 女21例;年龄33~70岁, 平均年龄(46.8±8.2)岁;病程2~12年, 平均病程(5.8±2.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②患者有明显攻击行为;③患者家属同意本次实验研究;④患者有一定阅读能力。排除标准:①合并器质性疾病者;②合并精神发育迟滞者;③妊娠哺乳阶段者。本实验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利培酮初始剂量1 mg/次, 2次/d, 1周后4 mg/d, 并结合患者病情情况调整藥物剂量6 mg/d, 连续用药12周。
1. 2. 2 观察组 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利培酮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丙戊酸钠缓释片初始剂量0.2 g/次, 2次/d, 1周后调整为0.8 g/d, 并结合患者病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1.2 g/d, 连续用药12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BPRS、MOAS评分。
1. 4 判定标准
1. 4. 1 BPRS、MOAS评分 ①以MOAS评分判定精神分裂症患者言语、体力等攻击行为,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越高[2]。②以BPRS评分判定患者焦虑忧郁、思维障碍等情况,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病情越严重。
1. 4. 2 治疗效果 显效:治疗后, 精神分裂症患者BPRS评分下降>75%;有效:治疗后, 精神分裂症患者BPRS评分下降50%~74%;无效:治疗后, 精神分裂症患者BPRS评分下降<50%[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21例、有效20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4.42%(32/4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404, P=0.0067<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口干4例、乏力5例、便秘4例、嗜睡3例、恶心呕吐5例、静坐不能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16%(22/43);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口干5例、乏力4例、便秘3例、嗜睡2例、恶心呕吐3例、静坐不能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1%(20/4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61, P=0.6662>0.05)。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PR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周, 观察组患者BP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A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MO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周, 观察组患者MO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当前, 各种压力的增大, 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明显居多, 且青壮年患者明显增多, 患者思维、行为有明显异常。此疾病患者有病程长、进展缓慢、病情迁延等特点, 患者攻击行为明显, 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生活质量, 同时有公共安全威胁[4]。利培酮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首选药物, 5-HT2A、D2受体抑制效果显著[5]。另外, 服用1 h后血药浓度可达峰值, 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不可避免, 且单一用药效果一般。丙戊酸钠是心境稳定剂, 在抑制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活性的基础上可刺激谷氨脱羧酶, 在缓解患者攻击行为方面价值显著[6, 7]。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可以短时间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攻击行为, 未增加用药安全风险[8]。祁晓峰[3]研究指出,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利于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病情改善、效果明显且患者耐受度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21例、有效20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4.42%(32/4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404, P=0.0067<0.05)。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口干4例、乏力5例、便秘4例、嗜睡3例、恶心呕吐5例、静坐不能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16%(22/43);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口干5例、乏力4例、便秘3例、嗜睡2例、恶心呕吐3例、静坐不能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1%(20/4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61, P=0.6662>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周, 观察组患者BP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MO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周, 观察组患者MO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穆博羽[8]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安全性、有效性高, 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慢利, 蒋特成.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1):72-73.
[2] 周龙川, 农玉贤, 陈秋明, 等. 利培酮单药或与丙戊酸钠联用对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的作用及安全性比较.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3(4):261-262.
[3] 祁晓峰.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中国处方药, 2018, 16(2):69-70.
[4] 蒋特成, 谢宇宽.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的疗效观察. 医学信息, 2013(25):195.
[5] 张淑英. 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疗效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12):97-99.
[6] 袁峰. 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治疗双相躁狂患者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0):31-32.
[7] 趙衍山, 马文华, 周之平, 等.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疗效观察. 中国民康医学, 2016, 28(5):7-9.
[8] 穆博羽.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8):98-99.
[收稿日期: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