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探索①
2019-07-13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方励筠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方励筠
2014年10月22日,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联合发布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一个相对统一的管理会计框架与工作指引不仅推动了管理会计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明确了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管理会计发挥的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来临,各行业壁垒逐渐被打破,管理会计承担着信息加工与分析的重要角色,将“互联网+”的创新思维注入管理会计内核,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发展,已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1 “互联网+”背景下管理会计应用新热点
1.1 精准化信息提供
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挖掘与利用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不同。管理会计不仅着眼于财务信息,更需要综合利用非财务信息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决策视角,帮助企业完成财务、资金、业务等各环节信息的融会贯通,实现“一点输入、多点共享”。“互联网+”创新了原有工具,大数据与云计算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典型的技术突破,降低了数据获取成本,也打破了管理人员需依靠历史数据与自身经验作出预测和建议的窘境。大数据的出现为管理会计提供了规模化的原始数据与专业化的处理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会计的应有价值,精准提供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为企业决策做支撑。
1.2 精细化管理模式
精细化管理要求将管理责任具体明确,在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将管理活动明确落实。将精细化管理在企业财务领域具象化的成果就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目标传递、过程控制、绩效评价、风险管理以及决策支持等各个经营管理的环节中,都需要运用管理会计工具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如使用成本工具根据不同工序的实际情况对各环节进行成本控制,增强产品价格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等。利用相关工具综合分析数据背后的管理流程,了解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样来去、是否有必要来去等关键性问题,找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点,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应用价值。当企业管理进入精细化时代,精细化分析也成为了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优化角色转变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财务领域带来了新的管理工具与业务模式,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出现,将财务体系进行再设计,传统会计的核算职能进一步被机器替代,互联网工具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并促使财务职能从信息提供者向决策参与者转变、管理控制型财务向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变。如在采购中心设置管理会计岗位,连接财务与采购信息的口径,更有效地对客户信用、采购价格、账期等项目实施管控。而在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等环节,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支撑下,财务都能有所发挥。财务参与的业务与管控的职能范围逐渐从财务核算部门延伸至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企业管理角色的优化与升级。
2 “互联网+”背景下管理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理实衔接不足
首先,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构建。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展开,“互联网+”概念的引入也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研究起步晚,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尚未真正建立,知识体系也未构建完成,制度规范仍存在诸多漏洞。同时,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基础之上,与我国国情不能完全对接,希望通过研究管理会计理论助推产业升级,实施难度极大。
其次,管理会计本土化实践尚未完全展开。企业实践往往伴随着新情况与新问题。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理论支撑,只能靠企业自身摸索尝试解决。同时,在我国中小企业仍占主体地位,会计功能仍以财务核算为主,企业经营者尚未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不愿花费成本推行管理会计相关工具,致使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实践困难重重。此外,目前市场上主要的财务系统多为标准化系统,无法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即使在理论相对成熟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与实践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2.2 信息共享系统尚未铺开
企业的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以独立居多,如采购系统、存货管理系统、销售系统、售后服务系统、薪酬管理系统等。这些独立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信息孤岛”,为信息共享造成障碍。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互为孤岛,数据的更新不同步,传递不自由,甚至可能会出现不同来源数据相互矛盾、逻辑不通的情况,非常不利于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将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相连接,实现每一笔业务都有据可查,通过系统可迅速将业务进行源头追溯,呈现从供应商、原材料、出入库、生产过程记录,质检记录、客户体验记录等的完整信息链条,可极大程度地提升管理效率。虽然大数据与云计算带来了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但如何打破信息孤岛,提升信息关联性与共享性,实现信息的透明化管理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据人民日报统计,2017年,我国财会专业毕业人数约92万人,几乎占据毕业生总数的1/10,但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仅占比28.18%,专科毕业生达到了45万,占据了毕业生人数的近一半。此外,现阶段,我国财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初级职称持证人不到450万,中级职称持证人100多万,CPA持证人24万,随着从业证的取消,初级职称的含金量也在不断贬值。此外,我国目前尚未设置本土专门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证,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多在企业财务管理科目进行考核。企业财务人员主要承担的工作仍然是基础的核算工作,而财务预算、风险控制、辅助决策等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工作尚未由财务人员承担。管理会计师需要兼备财务会计知识与管理会计知识,目前企业会计师仍停留在财务会计师阶段,离真正的管理会计师尚存在一定距离。由于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等素质的欠缺,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显著。
3 “互联网+”背景下管理会计发展的可行路径
3.1 加强会计信息网络构建与信息安全管理
互联共享的会计信息网络深刻影响到了企业管理会计工具的灵活应用。实现会计信息网络与业务信息网络的对接,创建科学的共享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营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从企业预算开始,明确各项目收支,制订合理的采购、生产、销售计划,严格执行各项预算,分析实际情况与预算出现差距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决策方案,最后通过会计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各部门工作绩效,并科学合理地为后续经营提供建议。
但在要实现共享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旦出现信息失窃的情况,对企业的经营将造成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不断完善企业相关信息处理手段,提升员工对信息安全的认知,提高会计与业务信息的安全性势在必行。
3.2 加快个性化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我国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源于西方,起步晚且尚未形成完整且适用于本国国情的管 理会计理论体系与制度规范,更遑论个性化的企业管理会计适用标准。体系与制度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行业与企业共同努力。企业在实践创新中提高相关理论的可操作性,在充分考虑本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管理模式、组织架构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管理会计相关制度。有关部门与行业牵头收集成功案例,在个性化实践基础上总结分析,提炼共性经验,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试验。行业与企业可基于大数据工具提供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会计数据体系,结合管理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构建适合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所需的管理会计模式,真正建成个性化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体系。
3.3 加速人才培养,完善人员结构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自上而下深化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根据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学历层次统计可推测,毕业生中的80%左右会进入会计基层行业,从事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给基础财会从业者造成较大的就业危机。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核算工作逐渐被机器取代已成为可预见的趋势,财务从业者从财务会计人员转型为管理会计人员不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势在必行。企业可为员工加强培训,从管理人员到基层财务人员都要接受大数据与管理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员工自身也应提高认识,自觉通过开放式的互联网平台寻求学习渠道,如慕课、网易云课堂等,接受适合于自身与企业发展的继续教育。高校财会类课程的设置也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加大管理会计类课程的比例,通过与企业的对接,了解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实现毕业即上岗,也能有效推动管理会计在“互联网+”时代的稳步发展。
4 结语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管理会计行业正无可避免地跟随大数据发展的教育迅猛前进。以管理会计创新促进会计工作改革,助推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已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时代为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企业与财务从业者都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巨大变革,推动管理会计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有效提升企业价值的新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