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哦,香雪》英译赏析
2019-07-13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321004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321004)
一、引言
《哦,香雪》是现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代表作之一,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小说的背景是一个名为“台儿沟”的偏远山村,故事从通至深山的铁轨打破台儿沟的宁静开始,主要描绘了乡村少女香雪以及她的伙伴们在每天只有一分钟的停车时间里围绕火车发生的故事。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摹了香雪们对未知世界的憧憬,揭示了现代文明之风如何吹进闭塞、淳朴的山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意义。
《哦,香雪》英译本取自“熊猫丛书”系列下铁凝文集《麦秸垛》中查建英女士的译本。查建英女士的主要职业为作家、撰稿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并于2003年获美国古根海姆写作基金,学习和工作生涯多次往返于中美两国,有着深厚的双语功底和文化沉淀。通读译文之后,笔者认为该译作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的处理均有值得玩味之处,因此决定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该译本进行赏析。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所创,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派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实质,按照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说,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则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作的评价标准,则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哦,香雪》英译分析
在《哦,香雪》译本中,不难发现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了一些有意识地适应性选择和处理。笔者将从生态翻译学的方法论视角,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对原文进行加工处理的。考虑到原文运用了大量修辞格,且对于修辞格的翻译尤其能够体现译者的选择和处理,因此案例分析将以含有修辞格的句段为主。
1.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本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修辞格的语言形式,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适应性转换,效果如下:
例(1)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
They bravely spiralled halfway up, then quietly felt their way further...
例(2)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
The monster spurted out magnificent white smoke,as though it could suck Terrace Gully into its stomach in one breath.
源文的两个例句中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勇敢”、“悄悄地试探”、“吐”、“一口气...吸进肚里”这些原本用来形容人的短语巧妙地运用在铁轨和火车上,给原本没有生命的物品赋予了灵魂。译者在翻译时将上述修辞格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用近乎直译的方式重现了源文的语言形式,分别使用了“bravely”, “felt their way”, “spurted out”, “suck... into its stomach in one breath”使读者能够非常直观地体会到原作者向文字中注入的情感。
2.文化维
文化维的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有文化意识,尽力克服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从而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与理解。《哦,香雪》译作中,在文化差异的把控上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细节,下文将举例说明:
例(3)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
The villagers jostled to watch the green dragon whistling past.
例(4)你喳呼什么呀,是想叫那个小白脸和你答话了吧?
What a loud voice! You want to show off so that white-faced man will talk to you, don’t you?
以上案例说明译者在翻译一些到中国文化特有的词汇时,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并未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可能对读者造成的阅读障碍。如例(3)中将“绿色的长龙”译为“green dragon”,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考虑到本文描写火车时并不含贬义,将之比喻为“绿色的长龙”,应当是出于赞美或惊叹的情感,而众所周知西方文化对于“dragon”一词的理解偏向贬义,学界对于将“龙”译为“dragon”的作法也一直存在争议。因此笔者认为此处或许可以补译为“Chinese dragon”,用“中国龙”的译法尽可能消减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例(4)中译者将“小白脸”直译为“white-faced man”,由于英语中的“white-faced man”意为“脸上有白斑的”或“面容苍白的人”,与中文里的“小白脸”含义并不一致,因此对于西方尤其是白种人读者来说,很有可能无法根据译文领会到源文想要表达的含义。这种翻译方式既没有充分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也没有起到传递文化信息的作用,同时可能会引起读者对原文含义的误解。
3.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顾名思义,译者除了转换语言信息和传递文化内涵以外,还应考虑译文中是否能够体现原文想要实现的交际意图。例如:
例(5)白?还不是在那大绿屋里捂的?
Nice skin? That's from staying in that big greenhouse all year long.
例(6)“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 ...
“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再照火车那些闺女的样儿,把头发烫成弯弯绕,啧啧‘真没治'!凤娇姐,你说是不是?”
“Bah, I'm at the end of my rope,” grumbled “The Beijingese”.
... ...
“Our Fragrant Snow was born with this pretty skin.If only she did her hair into a bunch of curls like those girls on the train.”
例(5)中译者充分考虑到黄种人“以白为美”的普遍心理可能无法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因此巧妙地将“白”皮肤翻译成了“nice skin”;例(6)中出现的“真没治”这一中文俗语也被译者用英文俗语“at the end of one’s rope”所代替,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到了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并将之体现在了译文中,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译者从生态翻译学方法的三个维度对原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程度有所不同,在语言维与交际维两方面的选择转换非常成功,使读者能够非常直观地体会到原作者向文字中注入的情感,并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交际意图;但在文化维度,译者由于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差异的把控上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细节。但总体来说,该译本是一个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英译本,对中国当代文学英译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