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论意蕴及践行路径*

2019-07-13

观察与思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张思德中国共产党

吴 亚 梅 汪 希

提 要: 毛泽东以张思德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牺牲、李鼎铭的精兵简政提案为例,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其理论内涵包括“宗旨观”“群众观”“批评观”“使命观”“形势观”“生死观”“团结观”“平等观”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誓言,弘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伦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贯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就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正当诉求的关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干群关系和谐,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只有坚持不忘初心,笃行使命,方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实现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思想前提。75年前,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根本宗旨。学界围绕这篇著作发表的社会背景、针对性、基本内容、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但关于其思想内容的理解上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对这篇著作的当代意义的阐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亟待建构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有效路径。鉴于此,本文在考察《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献发表缘由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其思想内容、当代意义,并从外在条件、内在要求、重要保证等方面对新时代贯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现实路径进行建构。

一、张思德、李鼎铭与《为人民服务》的发表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的讲演。在这篇讲演中,除了讲到了张思德的先进事迹之外,毛泽东还提到了开明绅士李鼎铭的务实提案。我们不禁会思考:张思德与李鼎铭二人为何会同时出现在讲演中?他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而且,张思德作为中央警卫团的普通战士,死于烧炭事故。这在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环境下,他死的不能说是非常壮烈的。但毛泽东对他的死有一个很高的评价,即“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张思德同志的牺牲,并亲自在他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呢?要回答这些疑问,就要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来考察。

《为人民服务》发表于1944年9月8日,处于抗日战争的后期阶段。由于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政治打击,造成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一度出现极其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陕甘宁边区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提出了尽量减少开支的要求。特别是开展大生产运动,既可以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减轻他们因为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而张思德所从事的烧炭工作,正是部队、机关部门生产自给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张思德所从事的烧炭的事情虽小,但却关乎到党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当时边区靠财政供养的非生产人员较多,人民群众的负担稍大。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势,李鼎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思想,强调政治军事必须建立在经济力量的基础上。这一提案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并最终采纳。因为这一提案是致力于解决边区实际问题的,是切身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无论是张思德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牺牲,还是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提案,都兼顾到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发展生产、战胜经济困难、争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鲜活事例。鉴于此,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一讲演,阐述了丰富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二、《为人民服务》核心内容的理论阐释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一文献,不足800字,却包含了“宗旨观”“群众观”“批评观”“使命观”“形势观”“生死观”“团结观”“平等观”等“八观”,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一是“宗旨观”,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其所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45页。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强调,“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等。这些论述都包含着“人民”二字,具有显著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以及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毕生追求,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毛泽东阐述的“宗旨观”的基础上,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可以说是对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的时代化改造。

二是“群众观”,即共产党和其所领导的军队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4、1005、1005页。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是为了解放全国各族人民而建立,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而誓死奋斗。“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和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和其所领导的军队所开展的一切工作必须以解放人民、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三是“批评观”,即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毛泽东指出,为了人民的利益进行服务和工作的党和军队,不要害怕任何人的批评,“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4、1005、1005页。。譬如,毛泽东在文中列举了“要向李鼎铭学习”的事例。毛泽东把这种“批评观”视为党和军队兴旺发达与否的法宝之一。这对当前加强党内民主、完善协商民主、发展人民民主具有指导意义。“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96页。;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必须善于倾听人民呼声,接受人民的批评与监督,使各方面的真知灼见运用于治国理政实践。

四是“使命观”,即共产党和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全国大多数人民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革命目标。这一革命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政治前提。为此,全国大多数人逐渐地和中国共产党人一道,走上了为这一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艰辛探索的道路。毛泽东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4、1005、1005页。。这一“使命观”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启发。

五是“形势观”,即面对困难,要善于看到成绩与光明。准确判断形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重要条件。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4、1005、1005页。。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困难与成绩是并存的,关键是要有勇气去面对,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在把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中,认识事物内部的联系,掌握其内在规律。唯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启发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应秉持正确的“形势观”。

六是“生死观”,即想到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痛苦,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为谁而死,体现了生命的意义。毛泽东告诉人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1005页。。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持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牺牲,唯此,才可称为死得其所。毛泽东阐述的“生死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谷文昌、廖俊波等,他们就是“死得其所”的典范。此外,毛泽东还强调要“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这表明了毛泽东对人的生命的关爱,对当前共产党人干事创业具有重要启发。

七是“团结观”,即干部与战士以及同志之间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干群关系会影响到执政党的前途。毛泽东强调:“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1005页。其中,这里的“每一个”“一切”、三个“互相”等词,无不凸显了毛泽东对实现干群关系和谐、同志之间平等友善的高度重视。展望未来,处理好干群关系以及同志之间的关系,保持团结,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就的制胜法宝。

八是“平等观”,即对所有做过有益工作的人,死后开追悼会,寄托哀思。毛泽东指出:“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1005页。这表明在毛泽东看来,只要是做过有益于人民的工作的人,无论是党的队伍成员,还是老百姓,他们的生命都要平等地对待,用举办追悼会的方法寄托人们的哀思。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人的终极关怀与生命真谛的把握,以及对每一位做过有益工作的人的爱护和尊重。

上述八个方面,共同构成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文本的核心内容。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是根据文本所阐释的思想内容的先后顺序,对“八观”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的。由于宗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立场问题,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宗旨,才会有科学的群众观、使命观、生死观等。所以,在“八观”中,“宗旨观”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其他七个方面都是基于“宗旨观”的思想逻辑延伸。

三、《为人民服务》彰显的四重意蕴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结晶。《为人民服务》里所阐述的“八观”内容涵盖了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与道德伦理要求,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一切为了人民的深厚意蕴。

一是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在传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里强调共产党以及所领导的军队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可以说是毛泽东的群众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主要表现。这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是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风貌。“为人民服务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精要概括。”④胡为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宗旨形成的实践基础及其思想精华》,《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5期。出身农村的毛泽东,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非常关心社会底层的疾苦,善于调查研究,洞察中国问题。为了拯救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他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积极地进行政治宣传,并参加国民革命。在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时期,毛泽东本着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与经济建设实践,最终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这表明了毛泽东作为伟大政治家所具有的战略风范,也彰显了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所做的丰功伟绩。

三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誓言。无产阶级是代表社会整体利益、代表未来的阶级,“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由无产阶级队伍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所做的一切努力与奋斗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7页。。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等,都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立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根本宗旨。

四是弘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伦理。社会主义道德伦理的根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出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伦理的大众化表述与时代化改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德伦理的追求。这一道德伦理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鼓舞着无数共产党人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的道德伦理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奋斗历程中得到了传承创新。

四、新时代贯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现实路径

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要想把毛泽东丰富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转变成切实的现实活动,就需要从外在条件、内在要求、重要保证等方面为践行“为人民服务”思想提供可靠的现实路径。

(一)外在条件层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正当诉求的关系,澄清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片面认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引发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方式、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践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经受着市场经济的考验、利益金钱的诱惑、错误认识的冲击等。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应着重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正当诉求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理念。

首先,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决抵制把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延伸到党内政治生活中;要坚持奉行集体主义的原则,反对个人主义,自觉与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相隔离;还要坚决抵制金钱万能和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特别是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

其次,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坚持共产党人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与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高度统一的。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是一致的。个人的正当诉求是实现其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得到切实尊重。同时,党员领导干部应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切记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共产党人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最后,践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必须在思想上澄清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片面认识。譬如,有人认为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给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为政要求,如果向广大人民群众提出这样的要求,就会流于空想,脱离实际。这实际上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内涵的误解。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守法经营、爱岗敬业,这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热忱待人、邻里团结,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纪念张思德这位普通的战士,实际上就是为了号召大家都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内在要求层面:党员领导干部应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促进干群之间关系的和谐

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工作实践中的集中呈现,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贯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路径,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毛泽东曾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视为正确的领导方法,即“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可见,处理好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纵观历史和现实,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能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所领导的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而要想正确处理好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应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舟水关系。具体来讲,要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基本立场不能变,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自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总之,党员领导干部在贯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实践中,就要善于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要做人民公仆,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忧乐为忧乐,深入实际、体察人民的疾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实现干群关系的融洽、和谐。

(三)重要保证层面:要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贯彻落实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4、366页。,就可能导致生活腐化与政治变质等。因此,从严管党治党必须从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入手。革命理想高于天!当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的要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培植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进而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是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4、366页。。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等弊病,必须克服,因为它们脱离了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问题、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推动,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向纵深发展。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了压倒性的遏制,为践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夯实了基础。

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作风不能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变。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在工作实践中切实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关心的事情、让人民满意的事情做起。譬如,“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这是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围绕“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而提出的,对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张思德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为人民服务
——献给张思德
张思德“尝”百草
从小学先锋 长大做先锋
张思德尝毒草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