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充思想与浙江精神*

2019-07-13

观察与思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王充浙江学术

张 宏 敏

提 要: 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方面源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浙江深厚的传统文化。王充在浙学经典《论衡》中提出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政治观、“实事疾妄,无诽谤之辞”的真理观、“事有证验,以效实然”的认识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的学术观,可谓是“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源头活水”。在浙江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今天,只有让这源头活水畅流于我们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滋润我们的生命,进一步开拓我们的美好未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远流长的浙江精神,始终流淌在浙江人民的血脉里,形成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如果说浙江精神就是浙江人民的文化基因,那么作为浙江学术思想代名词的“浙学”,无疑就是浙江精神的“源头活水”。浙江上虞籍的汉代学者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是浙江学术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被当今学者奉为“浙学的开山之祖”,并著有不朽的浙学经典名著——《论衡》。作为“浙学的开山之祖”的王充,其学术思想中又有哪些内涵,可以用来丰富与发展“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①关于“浙江精神”的最新阐释,请参阅中共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光明日报》2019年9月5日。呢?

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政治观

历史上浙江籍的思想家大都信奉儒学,所以说孔孟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民本仁政”的政治哲学,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民为本”的政治观要求各级施政者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勤政爱民、保民利民、藏富于民。王充《论衡·书解》中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民本思想。王充的这句话启示着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普通民众的意见。

2016年4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就引用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5-336页。

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中,也曾引用王充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古话,②申孟哲:《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民本篇》,《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5月15日。要求“把开门搞活动作为重要方法”,进而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我们都要深入群众开展工作,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主动请群众评判,引导群众帮助党员、干部查摆问题,监督党员、干部实施整改,形成党内外良性互动。这次,群众提意见是往意见箱里投,不署名,所以就可能直截了当、尖锐一点,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

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坚持自我教育为主的同时,注重强化外力推动,坚持真开门、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诚恳请群众评判。我们加强舆论监督,注重对比宣传,既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又发挥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必须打开大门、依靠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和评判,才能做到不虚不空不偏。③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10月8日。

王充之后,浙江籍其他思想家也大都重视“民本”理念之于封建社会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比如,于谦《咏煤炭》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抒发了诗人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王阳明依据《古本大学》,提倡“明德亲民”的为政之道: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把社会治乱评价的立足点从一姓王朝的兴亡转变为天下万民的忧乐: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致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贺信”中指出:“黄宗羲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是浙江历史上的文化伟人。他所具有的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④载吴光主编:《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当前,浙江省各级党政机关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在“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基础上,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放管服”改革的实惠与成果。而“最多跑一次”改革所彰显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疑是对历史上浙学家倡导的“以民为本”“明德亲民”的传统政治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实事疾妄,无诽谤之辞”的真理观

历史上的浙江思想家,大多具有批判的精神并献身于追求真理的学术事业。与《中国哲学史》教科书把王充的学术宗旨概括为“疾虚妄”不同①丁祯彦、臧宏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页。,当代浙学研究专家吴光教授把王充的学术宗旨、根本特点概括为“实事疾妄”。②吴光:《王充学说的根本特点:实事疾妄》,《学术月刊》,1983年6期。王充在《论衡·对作篇》中强调自己的写作宗旨是“《论衡》实事疾妄,……无诽谤之辞”。王充所处的东汉时代各种经书传文荒唐失真,混淆与蒙蔽了历史与现实的真相,各种华文虚言制造了迷信,颠倒了是非曲直,迷乱了世俗人心,当政者遭蔽遇惑,不懂治国理政之道。有感于时乱心迷的社会混乱状况,王充提出了“实事疾妄”论。“实事疾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的涵义:“实事”是立的方面,也就是“定真是”;“疾妄”是破的方面,是“疾虚妄”。所谓“实事疾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批判虚妄迷信,所体现的是一种求实、批判的精神。③吴光:《浙学的时代价值》,《浙江日报》2017年2月13日。

习近平同志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特别提道:“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④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浙江日报》2006年2月5日。习近平:《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概览(一)》,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王充的这种以思想解放、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为主旨的批判精神,在后来的浙江思想家如陈亮、叶适、王阳明、黄宗羲、毛奇龄、龚自珍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陈亮、叶适提倡“务实不务虚”的“事功之学”、经世济民的“经制之学”,因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为求学术之真而同朱熹展开了一场场的学术论辩。王阳明发扬“心”的主体性,“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在批判继承先秦儒学、程朱理学的前提下,提出了“亲民”“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术新命题⑤在阳明门人中,黄绾首次对王阳明“良知”“亲民”“知行合一”学术命题予以揭橥。详见黄绾所撰《祭阳明先生文》《祭阳明先生墓文》,载《黄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563-564页。。

黄宗羲通过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有法治而后有治人”等一系列具有鲜明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的思想,比卢梭《社会契约论》启蒙思想早了将近一百年,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与黄宗羲同时代的毛奇龄,不拘成说,著《四书改错》,向理学权威朱熹的《四书集注》挑战,这何尝不是一种追求真理、献身学术的精神。

“实”之一字,可谓浙江精神的“一以贯之”之道。“十六字”浙江精神表述语中的“讲求实效”,“十二字”浙江精神表述语中的“求真务实”,以及习近平同志对浙江新期望中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均有一个“实”字。而“实学”也是浙学的代名词,且不说在观念意义上,王充以“实事疾妄”作为学术宗旨,南宋浙学的称谓就是“事功学”,王阳明推崇“事上磨练”的为学工夫;在理论创造上,沈括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其《梦溪笔谈》更是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冶金、机械等各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并有“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之誉,沈括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⑥施适校点:《梦溪笔谈·校点说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

在中国思想史上,浙江学者更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形成的重要推手。朱舜水提倡“实理实学”,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黄宗羲以兵法、历算、医学、测望、火器、乐律的“绝学”取代“科举之学”,主张“通经致用”“经世应务”的治学宗旨,讲求实体、实用、实效、实行之实学,还提出“事功出于道,道达至事功”的命题,进一步发扬了南宋以来的“学问”与“事功”合一的浙学传统。张履祥以“治生”为目的的“经济之学”,毛奇龄崇尚“事功”反对“以空言说经”,陆陇其“求之虚不若求之实”“实行必由乎实学”的言说,皆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经典之论。简而言之,“实学”就是浙江精神的哲学基础。秉持“求真务实”的浙江精神,“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无疑需要继续坚持“求真务实”的真理观,传承与弘扬历史上浙学家崇尚事功、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

三、“事有证验,以效实然”的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多与知、行关系联系在一起。中国哲学范畴中的“知”与“行”,既属于认知与实践的认识论范畴,也属于工夫论即身心修养、道德践履的伦理学范畴。关于知行关系的表述,主要有《尚书》中的“知易行难”、《孙文学说》中的“知难行易”,朱熹的“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以及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历史上浙学家对知行关系抑或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王充的《论衡》为最早。王充以“效验”论驳斥先验论,认为所有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即便是圣人也不能“神而先知”或“生而知之”;知识的真伪必须通过事实的检验才能证实,即所谓“事有证验,以效实然”,但他对知行关系尚无深论。①吴光:《王充“效验论”浅析》,《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3期。

王充的认识论,还体现在《论衡·别通》篇中的“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意思是,涉足浅水的人只能见到虾子,进入较深水域的人能见到鱼鳖,潜入深渊的人能看见蛟龙。王充把涉水分为“浅水”“颇深”“尤甚”三个层次,而所见之物愈深愈奇,愈深愈贵。2016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这句话,寄望于每一位编辑记者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新闻舆论的活力在于发现,眼里就是发现力。②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第121页。

此外,《论衡·实知》篇有云:“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这是说,人无论生来如何,尽管他们性情有差异,才智有高下,能力有大小,但“知物由学”,别无他途。2016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援引了王充《论衡》中“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的说法,语重心长地教导广大青年:“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自王充之后,历史上的浙学家围绕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关系又有不少经典的论述。比如,陆游的诗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2016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徽调研时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寄语广大青年:“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①转引自《习典汉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华网,2016年8月25日。

刘基《拟连珠》有云:“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大意是说:东西有甜味、苦味,尝过的人能辨别;道路有平坦和崎岖,走过的人会知道。比喻凡事经过实践以后,才能得出结论,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王阳明针对朱熹“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的看法,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新命题。在他看来,认识论意义上的“知”与“行”同步发生,认知与实践的过程就是“即知即行”的无间断的连续发生体;作为道德修养即工夫论意义上的“知”“行”,便是阳明心学核心命题“致良知”的拆分、合并与组合,“知”就是“良知”,“行”则是“致”。黄宗羲作为阳明心学的终结者,认为“‘致’字即是‘行’字”,提出了“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的新命题。

近年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为习近平同志所提倡与发挥。2014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说:“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勉励当代大学生:“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②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5月4日。2018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希望广大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③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他这里所说的“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就是从认识论、工夫论意义上来理解“知行合一”,思想观念只有落实为具体行动,达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凸显价值。

浙江文化史上孕育出的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在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浙江精神。今天的我们,聚焦使命担当,大力传承红船精神、秉持浙江精神,就是要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创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大事业。

四、“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的学术观

学以致用,作为一种实用主义的学术观,但不等于低水平倾向的学术观,更不能归为功利主义的学术观。浙江历代思想家的学术观,都有“学以致用”的倾向性。王充《论衡·超奇》篇有云:“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大意是,凡是重视融通的人,可贵之处在于看重运用所学的知识。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述了“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意在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如何“用”?他进而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

王充的“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的学术观,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的浙学家。比如,南宋永嘉学派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学中“外王”和“经世”的一面,使儒学不至于完全陷入纯是讲求个人道德的心性修养,从而成为南宋儒学的一个重要补充。黄宗羲在编纂未竟的《宋元学案》“艮斋学案”案语中,就有为永嘉之学正名的主张:“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唐仲友的经制之学,以经义立治术,旨在经世致用,故其学问都能与关乎国计民生的政事相关联;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特立“说斋学案”的原因,就在于唐仲友的经制之学“皆有关经世之学”。

朱舜水在主张“日用躬行即是学”“躬行之外无学问”的同时,提出了“读史之有益于治理”的通经致用的学术观②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3页。。黄宗羲提倡力行哲学,以“儒者之学,经纬天地”为立言宗旨,反对前儒“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学术趋同,发出了“以水济水,岂是学问”的拷问,进而提倡“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自得之学,还提出了“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的学术观。③张宏敏:《(黄宗羲)以实用之学,开一代新风》,《浙江日报》2018年2月5日。章学诚有“史学所以经世”的言论,以“切于人事”为判断标准,认为学问如果无益于社会,“虽即精能”,亦无价值。简言之,历史上浙学家的治学经历与学术成就明显具有“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色彩,正是儒家的积极济世之道的体现。

浙江精神的提炼总结与丰富完善,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当代社会发展史的总结,又是对代代相传的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而历代浙学家所倡导与实践的“学以致用”学术观,则可以为新时代浙江精神的丰富与完善,提供一种有益的学术指导。

结 语

源远流长的浙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浙江文化精神,是浙江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名片”。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方面源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浙江深厚的传统文化,它是浙江历史文化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同志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文中说:“浙江精神得以凝炼成了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观念,求真务实、主体自觉的理性,兼容并蓄、创业创新的胸襟,人我共生、天人合一的情怀,讲义守信、义利并举的品行,刚健正直、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志向。”④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如果拿这些观念、理性、胸襟、情怀、品行、气节和志向,去比照一下王充在《论衡》中提出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政治观、“实事疾妄,无诽谤之辞”的真理观、“事有证验,以效实然”的认识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的学术观,不难发现:王充的学术思想可谓是“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源头活水”之一。在浙江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今天,只有让这源头活水继续畅流于我们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滋润我们的生命,进一步开拓我们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王充浙江学术
酷爱学习的王充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王充路
王充路
浅论王充人性论非“性三品”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