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溪红色行
2019-07-12连允东
◎连允东 文/图
荷花绽放时节,我怀着朝圣之情踏进了上杭才溪这块红色热土,感受才溪苏区的峥嵘岁月,寻觅当年毛泽东三赴才溪调查的光辉足迹,探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真谛。
潺潺才溪水把我们引到河畔,矗立眼前的是一座壮观的光荣亭。驻足细观,这是一座红色的的欧式门亭,正门上方镶嵌着毛泽东亲笔题的“光荣亭”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导游说,这三个字是1956年重建光荣亭时,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才溪人李质忠从广州带回的毛泽东亲笔字。毛泽东一生只为两处纪念亭题过字,一处是长沙的“爱晚亭”,另一处就是这里的“光荣亭”。进亭中见到竖立着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的光荣碑,石碑上刻着“我们是第一模范区”。四周还挂有中央、省苏维埃政府赠送的横匾、奖旗、奖状等物。此亭于1933年7月建成,1934年国民党复辟时被毁,1956年复原重建。坎坷的光荣亭仿佛在诉说着才溪人民革命暴动、踊跃参军、支援前线的艰难岁月。红色烈火把才溪铸就成选举运动的模范、生产战线的模范、拥军支前的模范、文化教育的模范。凝视石碑,我深感才溪不愧是“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
我们来到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新馆。映入眼帘的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十个苍劲有力的鲜红大字。穿过大片亭亭玉立的荷花,眼前展现出一座崭新的前方后圆客家民居建筑风格的纪念馆。宏大的纪念馆占地面积15470平方米,建筑面积9310平方米。分为四个部分:《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九军十八师”展览馆、才溪英雄烈士馆、今日才溪馆。走进馆内,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细观一件件文物,默读《才溪乡调查》,眼眸中仿佛浮现出1930年6月、1932年6月、1933年11月,毛泽东三次亲临才溪,走家串户,一把油纸伞、一双草鞋、踏遍了才溪的山山水水进行社会调查的动人情景。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用事实说话的力量。那扩红的山歌、支前的锣鼓、选举的公告、夜校的钟声,还有衣食住行……这些翔实的事实无不流泻在毛泽东的笔端。从中看到他对农村群众生活的细致关心,对苏区生产的周密安排。著名的《才溪乡调查》用“这一铁的事实,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武器,去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树立了共产党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所践行的思想路线成为我党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它的思想光辉对今天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路线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进山路访贫农。”优美的山歌把我引向那波澜壮阔的年代。在“才溪英雄烈士馆”里,我们景仰着刘忠、王直、王兴旺等众多英雄的名字。每一个闪光名字的后面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都有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听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端详一件件纪念物,我的心在震动,我的泪在婆娑,我的魂在净化。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才溪乡有3400人参加了红军,占当时全乡青壮年男子总数的80%,成为扩红模范。有1000多名才溪优秀儿女为革命流血牺牲。这些英雄都是共和国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英雄纪念碑上,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血与火的岁月造就了战功赫赫的“九军十八师”这个英雄群体。他们骄人的战绩和历史功勋将永远载入革命史册。由于1955年授衔时才溪乡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10名,副部级以上干部4名,地师级干部17名,人们就把才溪乡誉为“将军之乡”。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才溪乡被追认的革命烈士就有1192人,其中有一门二烈士60多户,兄弟烈士58户,还有夫妻烈士、叔侄烈士,17名未满15岁的红军烈士……所以又被誉为“烈士之乡”。
我们还参观了“列宁堂”。看见墙壁上还有当年红军刷写的各种革命标语。据导游说,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才溪的当晚,就在住地“列宁堂”开始了调查工作。他怀着满腔热情,找来区乡苏维埃干部、工人、贫农代表,根据事先列出的提纲、口问手记、平易近人地与代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列宁堂”东侧那间小小厢房里,我眼眸定格在当年毛泽东的办公室,两块铺板,一张方桌,一盏斑驳的油灯,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毛泽东在灯下展纸挥毫写下《才溪乡调查》雄文的感人情景。心中升腾起对毛泽东雄才大略的敬佩之情。
夏日炎炎,游程匆匆。才溪红色之行就要结束。走出“列宁堂”,一缕缕荷花幽香迎面拂来,让人心旷神怡。遥望那碧绿的荷塘,我的心还在激荡,红色之火还在燃烧。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将永远铭刻在心,那“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可贵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