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
——吉林省博物院藏电台的历史记忆与思考
2019-07-12王桂芬
文/王桂芬
电台在作战中具有重要作用。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唐聚五部使用的电台,记录下了炮火硝烟的往事,助辽宁民众自卫军捷报频传,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1854年,美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建立了电报线路,有线电报开始用于军事通信。1877年,军用有线电话问世。1899年,美国陆军在纽约附近建立舰-岸无线电通信线路,开始使用无线电通信。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在远东和英国之间建立了战略无线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战各国使用埋地线缆和被覆线传输电报、电话,有的参战国将无线电台配备到营级指挥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现了坦克车载和背负式调频电台……
电台,全称无线电通信台,是能够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装置,由天线、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等组成,根据使用对象不同通常分为军用、警用、民用三大类。
1932年3月,唐聚五成立了辽宁民众自卫军,转战通化、辑安(今集安市)、柳河、临江、濛江(今靖宇县)、长白等地,很快成为活跃在吉林、辽宁境内的一支抗日武装劲旅。为支援辽宁民众自卫军对日作战,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从北平派人给唐聚五秘密送来一部电台。电台在作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年底,辽宁民众自卫军遭到日军重兵围剿,部队撤离临江时,将电台掩埋在板石沟。新中国成立后,档案部门在临江的板石沟将其挖掘出土。与电台同时发现的,还有残破的文稿、电瓶和装电台用的木箱。1978年12月由吉林省革命博物馆收藏。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唐聚五部使用的电台,以铁、铝等金属制造,纵24厘米,横40厘米。收发报系统基本完整,缺少量部件。电台正面及观测仪表处有明显磨损痕迹。电台有3个仪表盘:第一个ANTENNA TORRENT天线激流仪表盘,指示着AMPERES(安培)电流量;第二个仪表盘上方的英文已完全脱落,仪表盘指示着VOLTS(伏特)电压量;第三个仪表盘PLATE CURRENT极板电流仪表盘,指示着MILLIAMPERE(毫安)电流量。电台另有3个控制旋钮,第一个控制旋钮ANTENNA用于控制天线,第二个控制旋钮已脱落,第三个控制旋钮OSCILLATON用于控制振荡。此外,在第二个控制旋钮与第三个控制旋钮之间的下方还有两个插孔,KET式密钥加密。这部旧式电台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现为吉林省博物院藏一级文物。
一、电台助辽宁民众自卫军捷报频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将东北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占领。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中华儿女岂能坐以待毙!危急之际,东三省的广大民众和一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坚决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命令,组织了救国军、自卫军、反日总队等各种抗日武装进行抗日,这些抗日武装由民众自发组织而成,是一种义勇行动,所以把这些抗日武装统称为抗日义勇军。义勇军遍及东北各地,在黑龙江有马占山领导的抗日救国军,李海青和邓文领导的抗日救国军等;在吉林有李杜和冯占海领导的吉林自卫军、王德林领导的吉林救国军等;在辽宁有黄显声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唐聚五领导的辽宁民众自卫军等。在众多的抗日义勇军中,辽宁民众自卫军就是一支抗日劲旅。
辽宁民众自卫军,1932年春创建于辽宁东部,以通化、桓仁为中心的东边道地区。1931年10月,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投敌,驻防在桓仁县的辽宁陆军第一团副团长唐聚五和该县警察大队联系,商讨抗日大计,东边道各县公安局长和警察大队长也愿意联合抗日。1932年3月21日,东边道各县代表30余人在桓仁县开会,成立了辽宁民众自卫军。4月21日,唐聚五在桓仁县师范学校誓师抗日,宣布辽宁民众自卫军正式成立。大会发表辽宁民众自卫军通电,唐聚五宣读誓词,发表演说,并用刀划破手指写血书“杀敌讨逆,救国爱民”八个大字。唐聚五将军率领部队,在辽宁省举起了抗日的旗帜,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
唐聚五部辽宁民众自卫军,对日伪军在辽东的各个据点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桓仁、通化、新宾等县相继光复,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这些战斗中,自卫军虽然遭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战斗意志一直很强,牵制住了大批日伪军兵力。
在唐聚五的领导下,辽宁民众自卫军日益强盛,至1932年8月份发展到全盛时期,下辖19路军,影响辽东十数县,兵力近十万。前后与敌相持了约8个月之久,辽宁民众自卫军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一支生力军。
辽宁民众自卫军战功赫赫,除了部队的勇猛外,其军用电台在战场上也是大显身手,发挥了保障通信指挥的重要作用。
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五
辽宁民众自卫军唐聚五部使用的电台
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五发布的《告东北民众书》
战斗中的义勇军
被义勇军破坏的铁路
二、战争烽火不熄电波就不消逝
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经为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在战争中,电台就扮演着这样的重要角色——千里眼、顺风耳。
电台,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战争指挥,离不开电台。在战场上,电台发射的电波,是信号,也是武器。电波所及处,武器交火地,电台的威力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亚于火炮。
电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迭。电台记录着时代,也记录着种种当时发生的故事。电台收藏在博物馆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吉林省博物院将辽宁民众自卫军唐聚五部使用的这部外国造电台确定为一级文物,并做了适当清理、修复,使其可以向后人“自主复述”当年惊天动地的壮烈故事。
2012年12月,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推出了以展示东北抗日联军光辉历史为内容的“黑土军魂——东北抗日联军军史陈列”。陈列开放后,观众参观踊跃,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青少年观众更是对这部电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互议论、争辩这部电台是电子管的还是晶体管的,当时是怎样发报的……
昔日的战争已经停火,但是往事并不如烟。电台记录下了炮火硝烟的往事,那滴滴答答的电波声仍然不绝于耳……
勿忘历史,珍视和平。近代以来,我国多次遭到外敌入侵,战争的硝烟弥漫了中华大地,所以我们务必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三、加强国防科技捍卫人类和平
自人类诞生始,战争便如影随形。战争威胁着人类生存,战争的阴影是人类的梦魇。我们讨厌、痛恨战争,然而又不得不为战争做着必要的准备。这大概就是人类难以跳脱的“二律背反”吧。
英国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写道:“难圆的是军人的好梦,才合眼又被杀声惊动。”正是这样,人类期望和平的好梦,可是却又难得和平,常常被杀声惊动。要准备打仗!
打仗,就不能不研究发展武器和其他军用设备。电台在军事战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军用通信系统的重要通信工具,很大程度影响到战争的胜负,必须高度重视军用电台的研发。现在的军用电台早已不再是电影里看到的背在背后摇晃着五角星天线的样子,而是变成了采用SDR、跳频加密、数字化信号等现代技术的精密仪器。如果说八一式电台等曾代表了人民军队过去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那么现代的军事电台则可以代表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现代化、科技化的创新精神。在人民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中,电台设备一定会作为突击的先锋,引领技术的新潮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1]他强调,要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弘扬科学精神,瞄准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领域,坚持补齐短板、跟踪发展、超前布局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2]
在信息化时代,军用通信系统将长期面临核心技术的突破。我们的军用通信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前后几十年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科技开发与创新之路。
东北义勇军抗战示意图(1932.2-1933.1)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2017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朱日和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强军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努力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把我们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唐朝诗人常建的《塞下曲》表达了热爱和平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人类希望和平,世界期待太平。随着我国的迅速崛起,中国人民及中国军队必将会更加致力于维护人类和平,使这美丽的新世界重现日月的清辉。
[1]习近平在2018年4月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习近平在2019年2月20日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