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外意,弦外音
——浅谈宋代绘画的至境追求

2019-07-12河北省文联05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水墨山水画画作

(河北省文联 050000)

论说宋代艺术,就绕不过一个人物,那就是宋代皇帝——宋徽宗赵佶。他诗书画无所不能,无所不美,且都能自成一家,自成一格,流传于世。在书法上,他首创的“瘦金体”独具格调,为后人竞相效仿;他的花鸟画更是以其“魔术般的写实主义”技巧,具有着“魔术般的诱惑力”;其诗亦造诣颇深,诸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意境自出,感人肺腑。并且,他开创了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作为艺术家全方位的艺术才华。单论宋代绘画,也无法绕过赵佶这个人物。他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高到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绘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来考核绘画,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并且,宋徽宗赵佶以自己的示范和标榜,使宋代绘画达到了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至境。

下面,我们就从宋徽宗赵佶的审美理念,以及宋代主流画作的审美倾向,来谈论宋代绘画所独有的艺术至境,以及在艺术表达背后宋人深层次的哲学观念。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美:赵佶的审美理念。

赵佶对书画的痴迷简直令人大跌眼镜。他不仅成立了翰林书画院,还建立起考试制度,并亲自出题、阅卷,选拔绘画人才。我们不妨通过赵佶的选拔考试一窥其对于绘画的审美要求。

其题一,“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得到宋徽宗赞赏的画作是这样的:茫茫水域,一叶扁舟,有鸟栖息于船尾,悠然自在。画面澄净辽远,有水有船有鸟,体现“无人”之主题,也凸显遽寂无人之意境。满分画作是这样的:画家画了一个卧于船头的船夫,寂寞失落,百无聊赖,既突出无乘客,又突出无人“渡”,紧扣诗句。

其题二,“竹锁桥边卖酒家”,宋徽宗钦定的第一名画作是这样的:溪水淙淙,小桥横卧,竹林葱郁茂盛,一角酒帘在竹林深处若隐若现……。画面上不见酒店,却能够使人由竹林深处的一角酒帘,自然联想到竹林后面的酒店,深得“锁”字之意境。

还有“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等画题,也都深得艺术审美之妙境。

以上列举被宋徽宗赞赏的画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以上宋徽宗所欣赏的画作里,没有世俗生活的繁华热闹,没有市井熙熙攘攘的喧嚣与躁动,更没有人世间众生的无奈、痛苦和焦灼,而是呈现出一幅幅安静、宁和的悠远氛围。“竹锁桥边卖酒家”,不见酒家的熙攘的烦杂和烟火,而重点呈现为茂竹、流水、小桥,以及若隐若现的一角酒旗。“深山藏古寺”,没有香客来来去去的身影,没有和尚哼哼嗡嗡诵经的动静,只是一小和尚在河边汲水,有山有林有崎岖小路……,一切显得那么静谧悠游有禅意……还有“踏花归去马蹄香”,它省略了游春踏花的热闹与欢乐,只是蝴蝶追逐马蹄香,等等等等。本来这些题材,都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都是声色烟火粘滞的景象,但经过画家的艺术表达,遮蔽了日常生活的琐屑和烦嚣,使画面呈现出淡远、宁静、悠远的意境,画面纯净,诗意弥漫,犹如天籁。

作为欣赏者,我们并不能直接从画面上看到主题(比如,深山所藏之古寺,被竹林掩映的酒家,等等),而是通过画面的引领,激发欣赏者的主题能动性,使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填补画面的艺术空白,然后,才能在头脑中呈现处主题意蕴。也正式在这个过程(联想、想象)中,欣赏者才体味到极大的审美快乐,感受到欣赏过程中的自我价值,从而达到至美至乐的审美愉悦。

古人所强调的艺术至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至”、“味外之旨”等,正是以上画作所达到的境界。也正是这样的艺术境界,才使人联想、沉浸、玩味,然后领悟、陶醉、欣然忘我,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峰。

宋初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是对艺术至境的自觉追求和肯定。苏轼说“绚烂至极归为平淡”,意思是说,其一,平淡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其二,平淡的境界要经过绚烂的过程才能达到,绚烂是实践的过程,平淡是追求的目的。这一美学观念,直到今天还发生着巨大影响,我们依然承认:平淡,是评价艺术优劣的最高标准和最后标准。(平淡,不等于平凡、寡淡,而是指内容丰厚、意蕴绵长,而形式简约。)

与赵佶的审美要求相呼应,与苏轼等人的审美理念相印证,宋代绘画,尤其是宋代水墨山水画,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至高境界。

相比较而言,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其他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世上瑰丽的珍宝,这主要归功于宋代山水画。艺术史上一致认为,中国绘画(主要指山水画)的高峰发生在宋朝。

伯精的《论山水画》说:“山水画学,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1我国的山水画在魏晋六朝时期,山石树木表现在绘画中,只是人物存在的背景和衬托,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说:“魏晋之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2初唐时期,山水画从人物背景中独立出来解决了“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困境。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昭道《明皇幸蜀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展子虔《春游图》,已经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初步结构,开创了不同于其他民族风景画的视野。到了宋代,山水画已经成熟完善,出现了诸多突破性的作品。正如宋郭若虚所说:“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3

如果说,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代表了“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4的精神品质,强调绘画与客观现实的密切关联。那么,到了北宋中期及至南宋,山水画则更强调个人主观的心情意绪。尤其是,北宋画院以诗为题考试,除了检验考生的作画技巧外,更着重性情的展现和意境的构造,这是我国山水画向表意发展的证明和动力。

苏轼认为“作画以形似,见于儿童临”5,明确贬抑客观模拟的绘画风格。被并称为“马夏”的“马一角”(马远)、“夏半边”(夏圭),无疑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他们的作品不再是范宽画作中苍茫浑厚的宇宙,不再是表现山石气势、描绘山石肌理的写实精神,而是文人窗前的一副诗意小景,寥寥数笔,描绘出象征性的诗意符号。

比如,马远的画作布局简约精妙,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在画面上出现一角或半边景物,留下广大空白,故人称“马一角”、“残山剩水”。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四面全空,仅画一垂钓孤舟,使画面达到了强烈的空间感。

为了诗意的弥漫,客观的落笔越少越好,于是,“空白”出现了。中国绘画中使人赞叹的“空白”,是中国绘画艺术独异于西方绘画艺术的重要标志。“空白”即是“虚”,是“实”的延展与呼应,是引人联想、回味的水下冰山。

从技术层面来看,水墨的加持,也更提升了宋代绘画的写意特征。

唐以及唐之前,我国绘画是非常重视色彩运用的。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的绘画六发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类赋彩”,即把画中物象分为数类,每一类物象根据其特点施用不同的颜色。唐以后,中国绘画却努力摆脱色彩,浓墨重彩褪淡为水墨。唐代感官上的繁华绚烂,转化为宋代意境淡远的水墨。此后千年,中国绘画竟以“无色”作为主流,这一点,较之世界其他民族的绘画艺术,恐怕也是绝无仅有值得重视的一大特色。

“无色”的水墨,较之“随类赋彩”,更摆脱了客观事物的具象特征,更具有写意的倾向。中晚唐之交的张彦远,在他的名著《历代名画录》中这样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无色而綷。是故运墨而无色具,谓之得意。意在无色,则物象乖矣。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这里,张彦远记录了中国绘画由色彩过渡到水墨的最早迹象,并注意到了水墨的表意功能及其特色。唐代已开始经历一场巨大的绘画革命,即把写实的形象的模拟,向抽象的观念的方向推展。到了宋代,水墨在画面上自由倾泻,达到了水墨写意的高峰。

以诗入画,理论上的总结与强调,上层统治者的示范和引领,水墨的加持,都使得宋代绘画虚实相映,有无互动,呈现出意蕴悠远、空灵隽永、简净高华的气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境界,为后人提供了难以超越的艺术范本。这是宋代绘画对我国艺术的巨大贡献,也是它得以与西方绘画艺术比肩存在的自信和资本。

注释:

1.2.蒋勋.《美的沉思》.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第176页.

3.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世界书局,第44页.

4.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河洛出版社,第634页.

5.见苏轼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猜你喜欢

水墨山水画画作
水墨
学生画作欣赏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泼尽水墨是生平
行走的时髦画作
当代水墨邀请展
程灿山水画作品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