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IHO美术馆
——一座关于美的建筑

2019-07-12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37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贝聿铭美术馆隧道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371000)

打开美秀美术馆的官方主页,一张照片跃然眼前——一片苍翠云雾萦绕环绕之下,显现出一座只露出顶部的美术馆,观者不禁自然联想到桃花源、人间仙境这些字眼。这座美丽的建筑是如何诞生的,接下来笔者将从设计理念、材料之美和生活之美三个方面开启对美的探索。

一、设计理念——共生相融

造就这一胜景的首先是这座美术馆的创立者。1997年11月,MIHO美术馆于滋贺县绿意盎然的山间开馆。创立者小山美秀子女士秉持“透过美术的力量,创造美丽、和平与欢乐的世界”的理念开始收集藏品,除了丰富多彩的日本美术品外,也囊括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南亚、中国等来自世界的古代美术品。我们希望来馆者能在这片充满司机缤纷景致的现代桃花源,充分享受由瑰丽大自然、建筑、美术品及美食交织而成的和谐乐章。

对美的追求让她萌生了建造美术馆的想法,所幸结识了贝聿铭才得以将她的想法付诸实践。有了美秀子的支持,贝聿铭真正将此处变成了桃花源。在最初考察建筑环境的时候,贝聿铭环顾四周,地形奇特,苍翠欲滴,有山有溪,雾气萦绕,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风景,惊觉此地正是地上的天堂,人间的桃花仙境。从距离上,从京都市里到博物馆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已是人迹罕至之地,符合世外之说。而成为桃源则需要配合四方山林,不显突兀,能隐匿其中,且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日本过去的建筑师,都具有使土地、建筑物与景观互相调和的感性。我固然无意模仿他们,但想尊重日本人精神、文化与传统的想法十分强烈。”对此,贝聿铭坚持了自然与建筑共生相融的设计理念。博物馆建于一座山中,地形奇特,由于受到当地自然保护法的限制,整个建筑高度不能超过13米。为了避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于是在将大部分空间安排在了地下,来保证其的高度不会突兀。当主体建筑完成后,再将挖出的土方回填,植树,形成一种宛若自然的效果,如此一来建筑和自然有机融为一体,仿佛是山里生出的建筑,多少年前就已经在这了。为不破环原始生态,贝聿铭先在山间开辟出一条道路,在山谷之间兴建吊桥和隧道,由吊桥跨越山谷,通过隧道渡过吊桥,博物馆便豁然出现在游客的眼前。中国古代作诗书画讲求意境美,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很少见到建筑体量过大的,往往都是“山间藏古寺”的意境,虚虚实实,计白当黑,贝聿铭对美术馆空间体量的分散式布局正是这一审美的体现。除此之外,日式寺庙的设计手法也与之相似,总是通过蜿蜒曲折的道路才能见到寺庙本身,讲究迂回含蓄,避免直截了当,有一定的浪漫文学色彩,并追求建筑的叙述性。不难看出,这是向日式建筑文化的一种本土性探索,通过建筑的形式,融合了本土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观念。

二、材料之美:对话自然、光影变幻

从接待处通往美术馆主体需要通过一条全长120米的非对称吊桥,中间需通过一200米的条“超越时空隧道”,这是贝聿铭的巧思之一。长长的吊桥将美术馆隐匿与山林之中,一眼不能望全,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得意思。隧道两旁植有樱花树,内壁材料选用的银灰色的不锈钢板,映射着周边的景致,随着的时间季节的变幻,不断变化着表情。樱花盛开时节尤为美丽,行入隧道,别有洞天,与室外的樱花胜景相呼应,婆娑丽影,光影交错,宛如进了世外桃源。然而,这样的设计不只有美学因素的考虑,还有其实用功能。在隧道内部的银板上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是为了降低隧道内的回音,使隧道内成为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参观者的心沉静下来,暂且抛开尘世的喧嚣,可以视为参观前的清心,类似日本茶道中饮茶前的仪式感。

穿过隧道,望向美秀美术馆的顶面,它模仿了日本桂离宫歇山式屋顶样式,用网状型钢框架和铝合金格栅契合玻璃组成了美术馆的天窗,格栅改变了光线的流量和角度,过滤了直射的阳光,日升日落,室内光影追随时间的痕迹旋转跳跃,营造出朦胧梦幻的光影效果。如果单独分开来看,钢、铝合金、玻璃都不算是性格温暖的材料,但三者的组合却创造出了温暖的室内空间,这是因为引入了自然光。“光和人的移动,借着这两者,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才能获得生命”(贝聿铭)。光是有温度的,透过透明的玻璃,将温度传递到由贝聿铭钟爱的MAGNYDORE洞石面层铺贴而成的地面和内墙上,粗糙的质感和暖色调的石材,再经由人流的搅动,光线游曳于台阶上,扶梯,形成了温暖的场,向人们展示着端庄而又文雅的空间亲和力。从室内往外看,以窗取景,看可以望见庭院的红松,置身室内,不会觉得压抑,因为室外景观通过玻璃隔断与室内的人连接起来,目光所致,即是自然,通过视觉的连接想象,仿佛置身自然之中,这是贝聿铭的又一巧妙之处。中国古代有“借景”的造园手法,通过园林中走廊或室内的漏窗,将窗外的景色借到室内,且移步易景,窗内窗外各是不同景致。通过流动的视线和不同的窗景,加之时间的雕琢,整个院内的景色由一副静态的画变为动态的具有时间痕迹的三维空间,充满着人情的意味。从室外看去,因为玻璃透明反射的材质特点,完美的映像着山林的形色,与周围环境融和谐地为一体,又不会太过跳耀。外墙混凝土的可塑重量性,在视觉上产生荷重感,给人以稳固安静的分量感,如果说玻璃是虚无的,那么混凝土可以被视作真实的,两者虚实相生,相互对比,又相互融合,催生出和谐统一的建筑性格。

美术馆整体的材料运用,恰到好处,各种材料特性既相互融合制约,又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使建筑成为和谐统一的艺术体。不同材料的结合,因为建筑的独特的形体和造型结构,融合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体现了本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的现代化的尝试,显现出与日本本土建筑相像的建筑性格,这样的建筑仿佛是汲取了浓厚的文化养分,长出了历史的根脉,扎根于这座郁郁山林之中。

三、生活之美——人情性

建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服务。随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日益丰富,美术馆已经不单单是人们接触美、了解艺术的媒介,而发展成了公众聚集的社交文化场所,将目光集中于公众的交流,无成为一种美术馆设计的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博物馆重视体验式设计,在设计中加入对人的思考,如何使公众更好地参观、如何对人施以细致入微的关怀,使参观成为温暖的更有意义的互动、不仅从视觉上得到美的满足,还能受到心理上的感动和思想上的启发,这需要在设计中更加关注公共空间及相应设施的营造,以促进人们进行多元化交流与互动的需求

从美术馆一楼接待室到负一楼展览室设置了专门为残疾人士服务的无障碍通道,一楼到二楼设置了电梯,馆内还配备有自动门的多功能洗手间,可以使残障人士自由便捷地出入美术馆,为他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更好的体验感受;哺乳室、尿布台、儿童坐便洗手间为带有孩子的家长提供了更人性化的服务,为这座美术馆增添了一丝人情味。这种人文的思考设计不仅为公众带来艺术上的审美,还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的对参观者的人文关怀。为打造“享受美好生活”的环境,咖啡厅可以供参观者休息,品味由当地生产的各种自然有机美食,不仅如此,美术馆还会组织活动手工制作食物,给参观者参与其中的机会;美术馆商店提供各种以“和”为主题的与展览有关的手工器物、包括杯子、工具、艺术品等,旨在为参观者提供美的体验和享受,浸润其中,身心都会受到美丽事物的影响而有变得更加美丽吧。

四、总结

美秀美术馆就像古诗里说的那样,是人间的一处世外桃源。从贝聿铭的设计中我们能看出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是是这座建筑成功的前提,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则为这座建筑赋予灵魂,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让这座建筑充满了人情的味道,为人的设计真正的让这座建筑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在时间的齿轮下,静静地讲述本土的传统历史和人文情怀,催生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猜你喜欢

贝聿铭美术馆隧道
云南:弥蒙高铁隧道全部实现贯通 弥蒙高铁最后一座隧道大庄隧道贯通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去美术馆游荡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美术馆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