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研究

2019-07-12六盘水师范学院553004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活态手工技艺

(六盘水师范学院 553004)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这里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发育之地,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贵州成为历史上众多民族迁徙和栖息的重要之地。各少数民族在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保存着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手工技艺,既是各民族生息、衍续的物质基石,又保有着其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之情和集体认同。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手工技艺,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信仰的见证,格外珍贵。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丰富,如苗族蜡染技艺、水族马尾绣、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些都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上,这些民族手工技艺曾是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饮食穿戴等日常所需、避灾祈福等信仰寄托的重要载体,但是在愈演愈烈的现代化进程中,它们却面临着不断被异化、边缘甚至消亡的生存境况,其原有的功能也在不断被消解和变异。因此,我们对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方式要注重多元化,不仅要对其工具、产品、信息、资料等进行物态的保护,更要积极探索其在现代社会和生活实践应用的活态传承方式,不仅要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深刻地留在各少数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更要使其能够真实地活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活态传承的内涵

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是在贵州各少数民族先辈的手中活态传承下来的,它是各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我们不能仅仅把这些民族手工技艺当作遗产加以物态的保护和保存,更要将其进行活态传承,让其在广大民众的生活中获得新生。以下几组概念的辨析,是笔者对“活态传承”概念和范畴的理解。

(一)比较中的审视:物态与活态

物态与活态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物态是指事物的物质实体属性,有一种固有不变的含义,活态则包含着活化有机的意思,有着变动灵活的内涵。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主要运用物态保护的理念,如在对古建筑、古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要求遗产保护者不得改变其原有的结构、外观、材质和内容等要素,以确保其应有的文化特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在吸收和借鉴物质文化遗产物态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物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有机融合。一方面,通过收藏非遗产品、陈列制作工具、民俗实物,拍摄制作视频、录制音频,整理口述史、建立资料库、数据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态保护,物态保护具有实证性和直观化的特点,其作用不容置疑。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固守不变的物质实体,它往往以技艺、知识、经验等方式灵活地掌握在手艺人的手中和头脑中,活态传承恰恰是要把这些灵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技能、知识和经验延续下去,让其以活的资源在一代代人的生活中传递下去,为人们所使用,真正让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遗产和资源活起来,服务于当下。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物态与活态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物态保护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文化资源开发,使传统技艺和资源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促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二)永续发展的思维:活态传承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它是特定民族历史文化、社会集体道德认同及地域共同审美倾向的集中展现,也是人类在生存衍续中的精神守望,还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的技艺积淀和在生活行为中的智慧总结。然而,非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经历了从历史特定时期产生、历经不同时期和阶段的考验及变迁,从而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状貌,并且它还在随着社会、审美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而改变着、演进着。也就是说非遗都是活态传承至今的,这反映出非遗在历史长河中永续发展着的理念。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永续发展着的,所以我们衡量一个非遗项目生存状态的优劣,不能只看这种非遗的实物或资料收集和保存了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看这种非遗是否还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和传承着。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物态的保护固然重要,但让非遗融入人们生活实践中的活态传承,则是使非遗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更为重要的途径。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是各少数民族群众以手工技艺的方式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保存与延续,由于贵州地理环境的相对闭塞,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手工技艺保存较为完好。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贵州传统手工技艺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不断弱化,也使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活态传承”理念的引导下,要使贵州民族手工技艺获得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就要积极探索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让贵州传统的手工技艺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之中。

(三)活态传承的原则:保护传统与锐意创新

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文化遗产,它涵盖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的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社会体系下,各民族的蜡染、刺绣、银饰器具、楼舍营造等传统手工技艺一直为人们的日常所使用,并发展延续至今。所以,我们对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手工性和技术性的层面,更要关注这种手工技艺中所包含着的人们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特性。特别是对于无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说,在人们的手工劳作中就隐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在广大民众手中创造和传承的手工技艺,就成为人们凝结民族历史记忆、记述风俗传统和传递精神信仰的形象化载体。如苗族蜡染和刺绣中反复表现的蝴蝶图案,是对苗族祖先蝴蝶妈妈的歌颂,菱形和方块形的图案是对其曾经的家园和故土田地的描绘。如果没有对苗族大迁移等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情感体验,空谈苗族刺绣的针法或苗族蜡染的技术性问题,没有对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习俗和宗教文化信仰的真切理解,而单论其民居营造技艺,都是对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象性和片面性认识。

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要在坚守其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这里,保护传统与锐意创新并非是一组针锋相对的矛盾,保护传统是维护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根基,离开这一文化基因,创造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锐意创新是力求使传统手工技艺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这是非遗的自然演进规律,没有创新与发展,非遗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失去永续发展的活力。任何时代的非遗都有那个时代的印记,贵州民族手工技艺也要融入时代,活在民众的当下生活中,才能获得活态的永续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掌握活态传承的原则,即在把握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文化精髓,保护好其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允许其符合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二、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活态传承的缘由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中不乏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且保存较为完好。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活态传承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它的自律性、内在传承的动力和外在推动等诸方面。

(一)活态传承是贵州民族手工技艺自律发展的必然

与口头文学、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手工技艺类非遗的特点是它们直接创造产生出物质产品,这些物质产品体现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一方面,人们将物质材料加工成生活所需的实用产品,另一方面,在这些器物中包含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宗教信仰、道德伦理观念等精神表达。这些手工技艺是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的,并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反映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的不同变化,因此,这些手工技艺在特定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性,并且适应着技术发展、审美倾向、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而不断演进,这就是人类手工技艺自身发展的自律性。

今天的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既以技艺制作的方式创造着物质产品,承载着器物的实用功能和先民智慧,又在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中维系着民族情感和集体的文化认同,并且以活态的方式自律发展演变至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就已经出现在宫廷演奏中,当时称“瓢笙”,随着历史的发展,芦笙在不同时期的制作技艺、吹奏技巧,以及伴随芦笙的舞蹈动作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即使到了现在,苗族芦笙也在不断进行着革新。如今贵州18管芦笙的出现,在继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使芦笙的音域更广。由此可见,贵州民族手工技艺为适应社会历史和时代的变迁而活态传承和不断改变着,这就是民族手工技艺自律发展的必然。

(二)活态传承与民众的生存需求密切相连

从中国原始社会的石器加工、彩陶制作和玉琮生产等活动开始,手工艺就与采集、狩猎等生产劳动,以及原始农业和早期畜牧业一起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可以说,手工艺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历史上,贵州民族手工技艺在广大民众自给自足和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中活态传承至今,在手工技艺活跃的农耕文明时期,这些手工技艺的流通范围比较闭塞,他们与贵州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连。当民族手工技艺与现代文明相遇,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贵州民族手工技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些手工技艺甚至后继乏人,出现了濒危和失传。

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开发,是否是一对无法调解的矛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大民众开始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开始出现传统手工艺复兴的态势。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如果我们能将广大民众自身的文化优势——祖辈流传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手工技艺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就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保护民族手工艺,使民族手工技艺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使贵州优秀的民族手工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活态传承。

(三)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推动力

活态传承是非遗最鲜明和重要的特征,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祖辈过去的生活方式,也参与到人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并且还在为人们未来的生活产生影响和提供着种种可能的参照。

作为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类的非遗,它们是各少数民族精神气质的凝聚和生活习性的彰显,并凝聚着各少数民族群众共同的文化和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一直作为各少数民族群体自觉的文化活动,广大民族群众在不自觉和不自知的状态下将其涵化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无意识地去保护、传承和发展着它们。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工业文明引发的问题和弊端的日益凸显,人们逐渐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形成了国际性的共识,于是,各国都在为非遗的保护助推力量。我国制定了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州)、县(区、市)四级传承名录体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非遗的保护工作。随着非遗保护理念和非遗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入,广大民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也逐步深入,近些年来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商品开发、产业化发展都成为当下非遗保护的外在推动力量。

三、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活态传承机制

如何使贵州民族手工技艺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如何使活态传承机制有效运转,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要在民族地区和更广泛社会群体中建立对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活态传承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认识,并在当代人的生活中获得传承和壮大的力量。

(一)民族民间传承机制:贵州民族手工技艺融入民族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山地环境,使各民族在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手工技艺,这些手工技艺是各民族对自身历史和文化集体认同的载体。如在苗族的蜡染、刺绣、织锦、剪纸、银饰制作、芦笙制作、皮纸制作、吊脚楼营造等技艺中,凝聚着苗族的历史、文化、审美和信仰,同时,这些手工技艺又是民众的劳动实践和生活智慧的结晶。鉴于贵州民族手工技艺这种民族性和民间性的特点,我们可以说,民族地区的广大民众才是其手工技艺勿庸置疑的传承主角。只有将这些手工技艺融入民族民间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才能得到切实的活态传承。

在过去漫长的农耕文明岁月中,贵州民族手工技艺一直自然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子女从父母那里学习和继承着这些手工技艺,作为其生存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在这些民族民间地区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评判标准和所需要的生存技能、本领都发生了变化,过去自给自足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大生产和现代化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到来,民族地区的人们不得不为融入这一现代化价值评判标准而学习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生存技能,才不至于在现代化进程的大潮中越拉越远。如何使贵州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融入民族民间地区已经变化了的新生活?笔者的观点是要“传统中有创新”,使过去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与已经变化了的生活相适应并获得创新性发展,才能永葆其传承的活力。一方面,贵州民族民间的广大民众敏锐地捕捉到现代化机器生产的一些元素,并将其主动地吸收和利用,融入到传统的手工制作中。如歪梳苗在民族服饰的制作中,巧妙地选取市场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机织布料,并将其部分地应用到民族服饰的制作中,既增加了民族服饰的华丽感,又节约了手工制作的时间等成本。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广大民众开始关注现代生活需求的变化,用传统技艺制作新生活所需的产品,拓展了传统技艺应用的范围。如传统手工刺绣与现代服饰相结合,使传统的刺绣技艺融入人们的现代审美和日常生活,在尊重传统文化和保护民族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融入和利用新的元素,使其获得活态传承和新的发展。

归根结底,要对贵州民族手工技艺实现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就必须焕发广大民众的内生动力,他们才是传承民族手工技艺真正的主人,只有广大民众在生活中将这些手工技艺活态地传承下去,才能使优秀的民族传统在人们的生活中真正的发扬光大。

(二)产业开发传承机制: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发

在对贵州民族手工技艺保护的基础上,如果能充分利用和开发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进行产业开发,让广大民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能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实现经济的发展。例如贵州省赤水市,该市的“竹编工艺”已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扩展项目),该市依托对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开发和创新,充分利用竹编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使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脱贫致富。苗族姑娘杨昌芹,在传承赤水竹编技艺的基础上,对竹编产品大胆创新,创作出竹编画、竹编杯套、竹编手提包等适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产品,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内生活力和独特价值。近年来,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与现代社会人对机器的单向操作型生产相比,贵州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中则含有更多的手工温度和人文情怀,其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是本着对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互动,才使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产品更多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也使其获得更深层意义上和更广范围上的活态传承。

文化创新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关注现代社会的需求变化,充分利用设计的力量,实现贵州民族手工技艺在现代社会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发。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就是传承人石丽平对贵州省级非遗“松桃苗绣”的产业开发和品牌化发展的成功实例。该公司将松桃苗绣这一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实现了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性转换。总之,在保护贵州民族手工技艺核心技艺和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开发,无疑是让其在更多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消费使用中得到切实的活态传承。

(三)教育培训传承机制: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教育与研培工程

教育培训传承机制体现了活态传承中壮大传承主体队伍的人本主义思想,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教育传承首先要从青少年的教育开始,只有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艺不断地接受和学习,才能使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真正得以传承。因此,我们倡导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加入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课,邀请本民族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和知识丰富的长者来教授技艺和讲学,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重视对本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牢记自己对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使命。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学让马尾绣等水族的传统手工技艺进入课堂。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对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技艺和民族文化加以保护,使其在青少年中得到认知、教育和传承,从而培养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觉意识,并认识到自己对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专业培养和职业教育,对扩大传承人群、提升传承群体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与贵州大学成立了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凯里学院等高校也将剪纸、刺绣、蜡染、陶艺等民族手工技艺作为艺术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贵州盛华职业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将贵州刺绣、蜡染、茶叶生产加工等民族手工技艺作为职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些高校和职业院校为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提供了人才支撑。

近年来,由文化部和教育部主办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工程,为扩大非遗的传承人群、提升其手工技能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贵州省文化厅和各高校在此次研培活动中精心组织,认真开展研培工作,对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如2016年至2017年,贵州师范大学举办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蜡染提升班”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设计能力提升班)”;贵州民族大学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染艺研修培训班”和“非遗传承人群剪纸艺术及其拓展应用研修班”;六盘水师范学院针对苗族蜡染举办了“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班”;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举办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普及培训班”。通过学校教育和非遗研培工程的推进,使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普及和推广。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的教育培训传承机制,让更多的人掌握了民族手工技艺,也让更多的人具备了对其传承和创新的专业能力,这对扩大传承人群和提升传承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贵州民族手工技艺作为贵州民族地区农耕生活的见证,它的繁盛体现了少数民族民众的生活智慧和集体文化认同。现代生活中,这些民族手工技艺提示了人们的文化归属以及民族生活之根,我们只有努力探索,让这些手工技艺活在民族地区和更广大社会群体的生活中,活在一代代传承人群的手工制作中,才能使贵州民族手工技艺真正地得以活态传承。

猜你喜欢

活态手工技艺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手工剪纸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