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天的怀念》中的悲剧性意蕴

2019-07-12薛文竹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名作欣赏 2019年17期
关键词:悲剧性史铁生菊花

⊙薛文竹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秋天的怀念》蕴涵着浓烈的悲剧意味,其中“悲剧”不是指戏剧的类型,而是指个体生命中的悲情意味。为了让残疾的史铁生能够乐观坚强地生活,身患肝病且病入膏肓的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把爱全都放到儿子身上,表现出了伟大的母爱。这篇散文是史铁生为怀念母亲而作,其中蕴含了诸多的愧疚、悔恨与痛苦,体现出作者无可把握的追悔和悲哀,具有浓烈的悲情、悲剧性。

一、《秋天的怀念》悲剧性的体现

作品中蕴涵悲剧性,是因为有些美好的东西毁灭了便无法再重拾。最让读者惋惜的莫过于直到母亲去世,“我”都没有完成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心愿:和她一起去北海看花。母亲为了让“我”走出阴暗,重新振作起来,经常想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她多次相邀,“我”却态度坚决地拒绝,或许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在“我”好不容易答应母亲的请求时,她却再也没有回来。在母亲永远地离开后,“我”才读懂了母亲那深沉的爱,母亲包容着我的喜怒无常,她知道儿子内心的痛苦,北归的雁群在天上自由翱翔,甜美的歌声让人心情愉悦,但是越是美好的东西在瘫痪的“我”的眼里却变得越让人绝望。在“我”发脾气的时候,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是母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爱与呵护;母亲又红着眼睛“悄悄地”进来,儿子的痛苦、压抑、绝望,母亲完全能够感同身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把“我”的痛苦不减分毫甚至加倍地完全给了母亲。母亲想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是为了让“我”振作,然而母亲的良苦用心“我”却领悟得太迟了,这一生“我”都无法再和母亲去北海看一次花,这一世儿子都没有机会向母亲表达愧疚。

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永远就在生活中。文中两次写到母亲的病情:“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母亲的病情如此严重,但作为儿子的“我”却一无所知。女人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母亲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病痛,隐瞒自己的病情,还要忍受命运给儿子带来的不幸,可想而知母亲当时内心的苦痛。可“我”却没有替母亲分担,反倒给母亲本就病痛的身体增加了一份苦楚。而史铁生用了“那步田地”“整宿整宿睡不了觉”“大口大口吐着鲜血”等词语,也写出了自己对母亲满满的心疼与愧疚之情。“很多年来,作者都在以一种愧疚的方式怀念着母亲,这从他另一篇散文《我与地坛》也可以看出,虽《我与地坛》的创作时间比《秋天的怀念》晚了十年,但十年的时间丝毫没冲淡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

二、《秋天的怀念》悲剧性意义

悲剧是艺术的巅峰,悲剧为何而美?人们如何能从悲剧中获得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悲剧审美教育通过艺术作品中人物经受的挫折和悲剧命运,使人认识到人生就是由挫折构成的,只是每个人的人生中挫折来临的时间不同,每个人都要面对挫折的考验”。悲剧因为不完美而变得有价值,悲剧的价值在于使主人公以及读者在悲剧的再生中实现自我拯救。虽然《秋天的怀念》不是戏剧,但是其悲剧性的意义仍然可以以此阐述。因此,《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悲剧性价值可以从两个主体的角度来思考。

(一)史铁生:残缺与丰满

作为抒情主人公,文中史铁生从母亲的离去中获得了什么?他从母亲未说完的话中又读懂了什么?母亲多次想带自己去看菊花,而文末也写道母亲离去后史铁生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为何母亲执意要带“我”去看菊花呢?菊花又代表了什么呢?首先菊花的特性是喜阳光、忌荫蔽、耐寒、适应性很强,母亲知道对于瘫痪的儿子来说,安慰是多余的,所以她带儿子看菊花一方面是想让美景宽慰儿子阴郁的心,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儿子像菊花一样,以一种积极阳光乐观的心态“好好儿活”着。文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史铁生捶打自己的腿时,母亲扑过来抓着史铁生的手说的,第二次是母亲去世后,史铁生的心理活动:要和妹妹“好好儿活”。所谓“好好儿活”的内涵,也就是坚强与爱。命运对史铁生是不公平的,在二十几岁本该是阳光激情充满希望的年纪,他却双腿瘫痪,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此时的史铁生是残缺的,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然而母亲生前病入膏肓的时候,想必也承受着巨大的无法言说的病痛,但母亲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反而是坚强地生活;同时,史铁生从母亲身上也懂得了爱的真谛:既要爱己,也要爱人。母亲包容着“我”的坏脾气,小心翼翼地呵护“我”,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为的是不让儿子牵挂,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自己不幸的儿子身上。那艳丽盎然的菊花也像极了母亲的爱,既热烈又深沉。母亲的爱让儿子懂得了人并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活,母亲的爱也让“我”的内心充满了爱,“因为内心充满了爱,“我”驱散了心灵的阴霾,懂得了‘好好儿活’的含意,也活出了不一般的人生”。史铁生也曾自嘲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也许正是母亲让儿子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从此儿子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是母亲弥补了儿子身体的残缺,使他的心灵愈加丰满。

(二)读者:超越与净化

作为写作受体的读者,也通过史铁生的笔触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精神得到升华。史铁生所遭受的苦难可能是很多人一生都不会遇到的,但是读者通过角色代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去体验作者的情感,进而切肤地感受到作者的痛苦与愧疚,产生共鸣。读者虽然没有史铁生的经历,但却从母亲的离去中真切地体会到史铁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与懊悔,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很多人理解但却未必能真正地体会。如今史铁生对母亲只能怀念,作为儿子的他再不能尽孝于母亲,命运就是如此残酷,连让人弥补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一种痛苦、一种无奈、一种愧疚,同时也对读者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涤与净化,在我们还有机会去回报我们亲人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不要无视家人的关爱,要学会去感恩、学会去珍惜这最纯粹的爱。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曾写道:“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母亲在儿子瘫痪后多次为儿子求偏方治病,找工作,结果却不如人所愿;偏偏祸不单行,母亲又患了十分严重的肝病,病入膏肓。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母亲用她柔弱的身体担起了整个家庭,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母亲的坚强令人心疼,也令人敬佩。母亲对待人生的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正是母亲的坚强与爱让史铁生从自身的不幸中走出,告别了阴郁,他也打算遵从母亲的遗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涵盖了那么多复杂的感情——母亲就是以自己残缺而悲苦的余生,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不仅影响了儿子,同样也带给读者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超越,一种升华,悲伤不应绝望,生活中有些事难免不尽人意,我们需要拿出坚强的意志面对上帝对我们的“捉弄”,每个人都应像北海的菊花一样活得绚烂多彩。

三、结语

对于悲剧,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道陶冶”。而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在笔者看来,生活的悲情也是一种悲剧,它的美莫不在于一面是悲伤无奈,一面又歌颂其中有价值的东西。《秋天的怀念》书写着生命的价值与光辉,它让身体残缺的史铁生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也让读者深刻地理解到爱的真谛:学会珍惜,学会爱人,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同时也歌颂了一种生活的信念:不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与磨难,都要坚强地活着,勇敢地面对人生。

① 孙琪:《〈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确定》,《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4期,第59页。

② 杨梦、彭豪:《挫折教育背景下悲剧审美教育的价值体现》,《萍乡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第115页。

③ 罗爱平:《一支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秋天的怀念〉之探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23期,第66页。

④ 窦桂梅:《比“母爱”更深邃的——我这样教〈秋天的怀念〉》,《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第53页。

⑤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古罗马〕贺拉斯:《诗艺》,《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页。

猜你喜欢

悲剧性史铁生菊花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听史铁生讲故事
秋天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