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途径探讨
2019-07-11马葆芳
摘 要:新经济新业态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当前,我国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就业服务平台:政府主办的就业平台虽然权威,但灵活性不足;企业经营的招聘平台时效性强,缺点是不够规范;高校主导的就业平台紧密联系学生,然而力量分散,迫切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就业
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开展了“2019全国两会青年期待”的调查,来自全国各地的4.9万多名青年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和就业获选率分别为79.8%和77.1%,是受访者最关注和期待的两会议题。大学生就业,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迎接市场挑战,改变就业现状,需要各方的群策群力。
1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背景
1.1 宏观层面:经济新形态给人才市场带来冲击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加速了产业融合,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带动了无所不在的共享经济和移动支付,“互联网+”等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给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对就业市场而言,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带动了大量新兴行业的出现,和新的工作岗位缺口;互联网平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缩短了许多行业的服务链条,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需求不断升级;劳动雇佣关系从以工作单位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灵活性提出更高挑战。这种新形态,一方面是新的岗位需求和缺口,增加了就业容量;另一方面是社会整体就业门槛提高,对求职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多要求。
1.2 就业领域:大学生就业矛盾突出,毕业生不知何去何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学毕业生的数量2011年是114万人,2018年增加到820万人。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34万人。毕业生人数不断飙升,就业形势却不见好转,目前就业市场已经成为了典型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进行招聘时会对毕业生的专业背景、院校背景、学历、实习经历和学科成绩进行综合考察,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颇多,高校扩招的同时,培养质量却不见提升。不合理的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滞后、学习脱离实践、缺乏成效的顶岗实习、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多重因素导致高校培养不出市场需要的务实型人才。再加上大学生毕业的时间集中在每年七月,求职时间较短,有效岗位在大学生求职期间增加有限,毕业生成长跟不上市场形势,这也是求职难的客观原因之一。
2 大学生自身缺乏就业规划导致供需矛盾加剧
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人才市场上毕业生的境遇对比鲜明:优秀毕业生受多家用人单位青睐,非常抢手,择业空间较大;有的毕业生却遭遇求职滑铁卢,屡战屡败,逐渐丧失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结构性的,更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在校期间怠于规划、没有明确目标、过于理想化、功利化的就业心态……社会新闻中,“95后秒辞成常态”、“95后任性求职”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说明迫切需要加强面向在校生的就业服务和管理,引导大学生及早规划,合理定位,积极探索提升,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责任意识,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发展。
经济新形态给大学生带来了就业岗位,也带来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大数据时代,探索就业途径的多样化,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加高效地获取就业信息,改变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3 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3.1 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是政府对就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由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公益性的就业服务。针对大学生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是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窗口,目的是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定期针对毕业生开展专题服务,对大学生就业发挥整体规模效应。
如2008年4月开通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是由教育部主办的面向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利用网络技术、行业优势和信息资源,形成职位、实习、企业、招聘会、测评、动态、政策、指导、基层、专题十大模块,为学生、高校和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
这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成为政府进行就业宏观调控的工具,实现信息联网贯通,开发多种渠道落实就业政策,带动地方职能部门、高校和企业推进就业工作,但也存在着缺乏活力、创新不足、服务不够方便快捷等问题。
3.2 企业主办的商业化就业平台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撮合求职者和企业的互联网招聘平台,依托强大的数据实力,颠覆了传统的招聘方式,开展以人力资源服务为核心的业务,在就业市场上相当活跃。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商业化互联网招聘平台有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8同城、赶集网等。
这些互联网招聘平台之间市场竞争激烈,以智联招聘和拉勾网为例:智联招聘代表传统网络招聘模式,主打一站式專业人力资源服务,提供测评、网络招聘、教育培训三类产品,建立人才和就业机会之间的连接;拉勾网代表新垂直模式,将互联网行业作为主要招聘市场,用社交化的方式赚取流量吸引用户。对用户资源的争夺使得互联网招聘行业比拼不断升级,无论传统模式还是新兴模式,总体发展趋势是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人职匹配和延伸服务,把合适的人送到合适的岗位上。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互联网求职方便快捷,不受地域等传统因素限制,缩短了沟通时间提高求职效率。然而,商业招聘网站的短板是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冗杂的信息会干扰用户的求职质量,某些虚假信息甚至会对求职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备受关注的李文星通过BOSS直聘求职误入传销组织而最终遇害的事件,就为各大互联网招聘网站是否存在平台机制缺陷,敲响了警钟。
3.3 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平台
现阶段,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就业讲座、开展职业规划和创业大赛、举行校园招聘会、办理就业签约手续等形式。随着智慧化校园和智慧校园的普及,许多高校建立了本校的就业网站,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就业工作,发布就业政策、指导和信息,主要载体有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高校的就业服务平台存在理念陈旧,信息滞后、技术落后等问题,表现在:服务功能单一,主要局限于发布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不能充分发挥教育行业优势,将就业渗透到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信息收集容量小效率低,对数据的整合分析不够,缺乏针对性,使用体验差;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群体关注少,能够提供的帮助也有限;就业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大多由学校就业指导教师或招生就业岗位行政人员兼任,技术水平和精力不足。
综合而言,为了给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择业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服务,迫切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灵活的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和服务手段的需求,实现层次鲜明、功能丰富的能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冯洁.“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的新发展[J].中国市场,2016年第38期
[2]赵欣.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智库时代,2017年17期
[3]吴江.新时代促进灵活就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评价[J].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02期
[4]刘维岗.基于智慧校园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证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8年第02期
作者简介
马葆芳(1983-),女,河南郑州人,河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