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解码
2019-07-11刘勃
刘勃
不断重新讲述的“花木兰”故事
可能会让今天的读者感到特别触目惊心的是,古代作者对花木兰贞洁问题的关注
木兰的故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范本。除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个故事核外,别的一切皆有可能。
故事的年代背景是不确定的。有学者仔细分析《木兰辞》里的一些人物称谓或者地理名词,认为发生在北魏的可能最大。但在一般人心目中,北魏太没有存在感了。所以文人们喜欢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文帝时代,民间的话本小说,则更喜欢把木兰和《隋唐演义》里的英雄们联系起来。
丝毫不出意外,木兰的籍贯,也有许多地方在争抢。连带着,木兰姓什么,也是个没准的问题。毕竟,花木兰这个名字,是明代中后期才逐渐流行开来的。
有人担心,迪士尼拍《花木兰》,表现不好“家国情怀”。我不大确定这个家国情怀是指什么,如果是指庞大而又琐碎、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的宗法秩序,那么不论中西,今天的商业片本来就不该鼓吹这个。如果是既要表现家庭的温情,又要弘扬爱国主义,那这个主题,好莱坞还真是特别有经验。犹记当年的动画版里,木兰的老父亲拖着伤病的腿,斥退一向宠溺的女儿,拒绝妻子递上来的拐杖,接过征兵令时,脸上全是老战士准备为国捐躯的骄傲和光荣。中国木兰故事讲了一千多年,老人家如此高光的时刻,还真不多。
《木兰辞》里强调了孝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对这个家庭而言,这是突然遭遇了不幸;从出发时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到拒绝朝廷封赏,坚决想回到故乡,再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亲情的展示,是非常感人的,但从军建功保家卫国的光荣,诗作里真是不大感受得到。
后世一些戏曲、小说里,对从军这事对家庭的打击,渲染更多。毕竟,府兵制解体之后,古代中国的征兵体制,对老百姓越来越不友善,社会上的风评,对军人也越来越不友好。“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生存体验,“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舆论氛围,这时还要有军人的荣誉感,真心是挺难的。
可能会让今天的读者感到特别触目惊心的是,古代作者对花木兰贞洁问题的关注。徐渭的《雌木兰》里,木兰决定从军之前,她的母亲非常直白地问:“千乡万里,同形搭伴,朝食暮宿,你保得不露那话儿么?”而木兰从军回家,立刻就向母亲汇报:“我紧牢栓,几年夜雨梨花馆,交还你依旧春风豆蔻函。”而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写了这样一个场景,木兰从军后,邻居们编排了各种淫猥的段子,她的父亲没等到女儿回家,就郁闷死了。联系明清笔记里,海量的关于官兵军纪废弛,奸淫妇女的记录,这个情节设计,不能说不真实。
实际上,真正把爱国主义变成木兰故事的核心主题之一,在中国也是“五四”以后的事。和迪士尼的电影一样,是古老题材现代化的一部分。
但即使传统的木兰故事如此缺乏稳定性,迪士尼的电影,也确实只是一些中国元素任意拼贴,说是“文化挪用”一点不冤枉。
一开头的媒婆好威风好煞气,当然不是传统文化。但现在的中国孩子会看着亲切,因为这契合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想象。
木兰的部队从都城到前线,看沿途风光,似乎是从北京到内蒙古而中途经过了福建……所以,真人版预告片里出现了土楼,真是不用奇怪。
中国皇帝有个叫“赐福”的宰相,宰相亲自跑到基层去征兵,口宣圣旨,喊的是“花家接旨”“李家接旨”……也就是丞相直接掌握每一个士兵的名字。这是中世纪欧洲的领主派自己的管家在召集骑士,迪士尼对古代中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是真心不了解。
最不中国的,大概就是电影里的皇帝。和传统的木兰故事里,皇帝往往扮演负面角色不同(比如要娶木兰,逼得木兰自杀明志之类),这个老皇帝的形象可以说相当动人。虽然老朽无用,但是高贵,威严,温和,仁慈,循规蹈矩中有对人心的洞察和人情的体谅,把生民的福祉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白刃当前凛然如后凋的松柏,真仿佛是从《论语》里走出来的。回想这些年来的国产影视剧,不论讴歌还是批判皇权,似乎都没有这么表现皇帝的。
(作者系大学教师、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