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化中打破思维定势
2019-07-11吴玉
吴玉
摘 要: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当思维定势与问题的解答途径相一致,就可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使问题得到较快解决;当思维定势与问题的解答途径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往往形成负迁移,致使解答错误。平时教学中做到“三变”,可以降低思维定势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定势;变数;变式;变通
一次面对外省教育代表团的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内容选择的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4页图形的旋转。这样的活动,重点是展示学校课堂的美好,关键还不能出点差错。因此,教研组磨课时在一道习题的取舍上产生了争议。在联系实际事例指出旋转现象的要素后,安排了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其中哪些图案是可以由旋转得到的。其中有一幅图(如图1),在试教班级所有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否”,而正确答案却是“是”。稳妥起见,组内教师建议把这幅图去掉。如果学生能想到那个图形外的旋转中心,自然是极好的。犹豫再三后,还是留下了这道题。
正式展示开始了,在判断这幅图是否可以由旋转得到时,我们班的学生仍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接着我一句追问“这个图案真的不可以通过旋转得到吗?”让学生陷入沉思之中。片刻之后,学生纷纷表达了不同的思考。有一个学生用纸做了简易的冰棍模型(如图3)在投影上演示,一手按着小棒顶端,一手把长方形顺时针旋转90°,得到了图4。由此想到(如图5)长方形A绕着O点顺时针旋转90°与长方形B重合,所以图1这幅图可以通过旋转得到。
还有部分学生根据教材第8页的第8题(如图6和图7)联想到图8和图9,也判断出图1可能通过旋转得到。
此环节成为了这一节课的亮点,引得全场为我们的学生点赞。这样的精彩绝非偶然,学生在做这道题时,受之前例子的影响,打破不了“旋转的中心在图形上”的思维定势,头脑中立刻呈现出图2,自然会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而我们班的学生为什么能成功打破思维定势呢?源于平时教学中的“三变”:
一、变数
课前预设时留有余地,让课堂上的生成充满变数。如:认识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后,逐一出示图10、图11和图12,学生分别判断图中三个小朋友是否能用他们的三根小棒拼成三角形。学生很快判断出小林和小强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并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了原因。通过假设和推理,也说明了小明的三根小棒是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提问:如果小明也想拼三角形,怎么办呢?有学生提出换一根。继续问:如果把②换成10厘米的小棒,那③的长度可能是多少呢?根据遮挡的长方形纸片的宽与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确定③的长度可能是7厘米也可能是8厘米。也有学生提出将①剪短,并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①的长度最短是7厘米,最长是13厘米。
这一系列的问题,除去一成不变的呆板,让数学课堂因充满变数而生动起来,让学生脑洞大开,享受步步有惊喜的成功感,久而久之便養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变式
多角度呈现信息,让知识全方位展示。变式可以在新授环节,如在教学“近似数”时,学生因为“大约”一词判断出“学校图书馆大约有30000册图书”其中“30000”就是近似数。提问:与“大约”一词相近的还有哪些词?在学生说出了“大概”“估计”“接近”等词后,让他们用这些词说一句带有近似数的句子。学生在说词造句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为今后在解决问题中快速识别出近似数奠定了基础。当然变式更多的是用在练习和复习中,改变一道题中的条件或问题,变成一组“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题目,进行归类分析,让学生通过练习抓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达到通一题而旁通一批的效果。让学生在变式中去试探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三、变通
遇到难题懂得转向,让学生不钻死角学会变通。一个课间,学生拿一道题目求解惑。题目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有10级台阶,一步可以走一级或两级,走完10级有多少种走法?课堂上,这位学生向全班学生叙述了这道题。顷刻间,教室间“一二一二”声响成一片,学生都用笔在练习本上一一列举起来。五分钟后叫停了仍沉浸在列举中的学生,我一边在黑板上画了图13中的10级台阶,一边说:有时候前方的路太艰难时,我们不妨退回起点另辟蹊径。面对这10级台阶,上第1级有几种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在第1级台阶上板书:1)。上第2级台阶呢?可以一级一级上去,也可以一步跨上去(继续板书:2)。第3级台阶?可以从第1级台阶上去,也可以从2台阶上去,所以有1加2得3种方法(板书:3)。同样上第4级台阶可以从第2级台阶上去,也可以从第3级台阶上去,所以有2加3得5种方法(板书:5)。到这儿,学生立刻恍然大悟,原来前两个数的和就是第三个数,很轻松地可以算到上10级台阶有89种方法。最后介绍这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
在教学中,采用以上“三变”,能够使学生克服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同时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拥有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随时在数学课堂上大放异彩,在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中遇到问题也能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更理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张明亮.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吉首大学学报,2017(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