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领域融合的结构化分析与教学探索

2019-07-11毛文波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

毛文波

摘要:基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研究发现,数学领域融合主要分为领域间融合、领域内融合、两者兼有的混合型融合三类,其中领域间融合最为普遍。在例题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领域融合:适时进行领域内的完整融合,促进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适当调整领域间的方法融合,创造更大的思维空间;适度增加各领域的综合融合,丰富学习过程的深度与宽度。

关键词:数学领域融合;结构化分析;教学探索;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43-05

本研究中,领域融合指的是某个数学领域内容融入了另一个数学领域的内容,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融入了“统计与概率”或“图形与几何”等。随着结构化学习研究的深入,笔者从结构化学习视角研究“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关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融合(“综合与实践”本身就高度融合,所以不在此研究范围内),研究的切入点是教材中例题编写的领域融合。

一、数学领域融合的例题编写结构化分析

通过对苏教版三、五年级四本教材例题编写领域融合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例题领域融合的数量和比例都在较快升高,三年级上册融合的例题占16.7%,五年级下册融合的例题已达到42.6%。为便于研究,笔者将领域融合分为领域间融合、领域内融合、两者兼有的混合型融合这几类。领域间融合最为普遍。下面对每种类型进行举例分析。

(一)领域间融合结构化分析

1.融合类型分析

教材中例题编写体现领域间融合最多的是“数与代数”融合了“图形与几何”或“统计与概率”,较多的是“图形与几何”融合了“数与代数”或“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中的重要内容是对数据的处理,与“数与代数”联系比较密切,就不再单列研究,重点研究前两个方面。教材中各领域间融合的类型有两类,简单融合和复杂融合。简单融合指的是在一个领域内融入另一领域的内容,即“1+1”,这样的类型可细分为四种: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复杂融合是指在一个领域内融入兩个领域的内容,即“1+2”,分为Ⅴ型和Ⅵ型。(见下页图1)

教材中简单融合较多,复杂融合较少。下面以现行的苏教版三年级和五年级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统计融合类型。(见下面表1)

从表1可以看出:Ⅰ型最多,为39题(占65.0%);其次是Ⅱ型,为10题(占16.7%)。Ⅰ型占比最大,原因是“数与代数”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比最大(“数与代数”领域例题数约占例题总数的70%)。两个领域间融合(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最为普遍,共有58题(占96.3%),三个领域融合的Ⅴ型、Ⅵ型占比最少,仅有2题(占1.7%)。涉及的领域越多、越复杂,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越高。显然这种类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有很大帮助的,将来占比应加大。

2.融合方式分析

教科书称为“教材”,亦称“学材”。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特殊的文本时,要有两个视角,即教师教的视角和学生学的视角。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的任一位置都会出现融合,但融合的作用各有不同,如引进问题、收集信息、支持理解、展现思维过程、构建数学模型、感悟数学思想等。从教的视角看,根据例题编写融合的位置来分,一般分为情境问题的素材、问题分析的方法和形成知识的模型,较复杂的融合兼有以上几个方面,这样就可分为六类,下面对每类举例分析。

(1)情境问题的素材。融入的领域内容就是问题情境。在“数与代数”领域中融入“统计与概率”或“图形与几何”比较多,作用主要是使信息更清晰,学生获取信息更直接。因融入的很多是前面已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有的就是操作的素材。如五上“负数的初步认识”,这是Ⅱ型融合,以单式统计表的形式统计每月盈亏情况。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简洁、明了。

(2)问题分析的方法。融入其他领域的内容,使情境问题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能帮助学生较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如三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是Ⅰ型融合,教材先呈现“差倍”的活动场景,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再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学生借助图形直观,更易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形成知识的模型。小学数学知识的模型表现为数、数量关系、图形、图表、概念、规则、公式、方程等,模型既有具体的抽象,也有抽象的抽象,因此模型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形成模型是认知的高级阶段,也是高级思维的表现。教材中常常将数学模型安排在例题的最后,它是思维经历各种丰富活动的结果。如三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是Ⅲ型融合,教材意图是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后,先比较发现长、宽与面积的关系,接着用文字进行概括,最后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几何与代数结合,体现代数的高度抽象与简洁。

(4)既是情境问题的素材又是问题分析的方法。融入的素材既是学习的材料,又是情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具有双重作用。如五上“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乘法”,这是Ⅰ型融合。乘法运算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呈现的:一个大长方形被分成两个小长方形,分别表示两块菜地,两块菜地的数据已知,然后呈现两种方法求出大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在这里起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情境的材料,是已知条件;二是两种算法的几何直观,对算理的理解起支撑作用,重在帮助学生理解两种算法之间的相等关系,渗透数学证明思想。

(5)既是问题分析的方法又是形成知识的模型。融入的内容既是方法又是模型,这种融合比较少,且融合得比较巧妙。如五上“小数的计数单位”,这是Ⅰ型融合,教材呈现正方形的十等份图和百等份图,让学生分别涂出0.6和0.06。0.6有多大?有几个0.1?方形表示“1”,0.6的大小就定格了,计数单位也就明了了。所以正方形是理解小数意义的重要方法,也包含着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单位间的进率。正方形很直观,它既是支架,又是模型,利于理解与掌握。

(6)三种单一情况的综合。在某一领域中融入了另外两个领域的内容,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如五上“用字母表示数”,这是Ⅴ型融合,学习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情境问题的素材选择了“图形与几何”中的三角形,找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间的关系用了统计表,三个领域融合在一个例题中。用三根小棒拼成三角形,依次摆开,找出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代数关系,在寻找关系的过程中借助“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表,有序展开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抽象出关系等,有思维深度。再如五下“圆周率和圆的周长”,它是Ⅵ型融合。在“图形与几何”学习中借助统计表整理测量各种圆形的周长和直径,便于比较发现;用字母表示圆周率、直径、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使三个领域融为一体,学习层次鲜明,思维逐步提升。

(二)领域内融合结构化分析

领域内融合一般发生在知识是上下位关系或并列关系的学习中,如数系的扩张,运算的发展,解决问题方法的前后连贯,图形一维、二维与三维间的关系等。前面的知识是基础,是旧结构,也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旧结构上生成新的结构,常常经过同化或顺应来完成。如三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中,整十数乘一位数是一位数乘一位数的扩展,因此可以看成是整数乘法领域内的融合,也可以看成加法对乘法的融合,即新知的学习融合到旧知中,运用旧知的方法、思维来同化,运用旧知迁移到新的学习环境。这种融合的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比很大。

(三)混合型融合结构化分析

混合,即有多种成分合在一起。混合型融合指既有领域间的融合,也有领域内的融合。如五下“带分数的认识”,这虽是Ⅰ型融合,但更可以理解为整数系的扩张,即有理数内的融合。当量不足整数时,即产生分数,而带分数则是大于整数1,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使用数轴目的是使学生有一个数序(大小)的概念,同时又能将整数、分数统一成一个数系,这个数系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直观表示。数轴在数的认识中使用非常广泛,它本身就是“数系”这个领域融合的典型。再如三下“小数的初步认识”,既有领域内融合,也有领域间融合。领域内融合表现为“数与代数”领域内的数的融合,借助分数引出小数;领域间属Ⅰ型融合,表现在借助均分长方形,在形中表示数,使数直观可感,且将分数与小数有效关联。

二、数学领域融合的例题教学探索与实践

小学数学各领域融合的教学,就是在学习某领域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如“融化”那样将各领域的内容、方法、思想等融入学习的全过程,丰富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在苏教版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例题编写在领域间融合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下面从教材使用的角度,就如何改进、调整、增删等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适时进行领域内的完整融合,促进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

例:五上“负数的认识”例4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是Ⅰ型融合,由行走路线图抽象成数轴,在已学非负整数数轴上加入负整数,把负数纳入已学数系中,达到数系的扩张,且遵循原来的规则,即大的数排在右边,小的数排在左边。数是抽象的,但是把数排在图上,就直观了,便于学生发现负整数、正整数和0之间的大小关系。但教材在编写中只出现整数,把正、负数限定在整数集合中,没有将已学习的小数、分数与之沟通,以形成新的数系,没有体现学习的螺旋上升。当学习中遇到负小数、负分数、正小数、正分数,有的学生就感觉很陌生,存在认知上的障碍。因此在数系扩张时,就要让学生将各种正、负数纳入原来的已知数系中,并在新的数系中进行新的建构,生成新的数系结构。

实践策略:增加新的元素,数系完整融合。当学生已学习“小华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小林向西走2千米记作-2千米。”并在数轴上找到这两个点后,教师问:小明走了-0.5米,-0.5米表示什么意思呢?能在数轴上找到这个点吗?-0.5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二)适当调整领域间的方法融合,创造更大的思维空间

例:五上“梯形的面积”例6、例7

教材分析:教材编排了两个例题,例6是体会转化的方法,例7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填表后讨论、比较、归纳、概括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例7编写时用了Ⅳ型融合,目的是用统计表中的数据来探究数量间的关系,便于學生比较、分析、讨论和交流;条理化的数据,利于学生发现关系。我们在依据教材教学时,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表格的设计不利于学生观察。找各部分的对应关系时数据间存在距离,有干扰数据;二是教材编写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性。教材为了体现前后连贯性、一致性,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都设计了同样的表格,显然是成人视角。成长中的学生有很强的迁移能力来解决相同情境下的相似问题。为验证这一观点,我们进行了对比教学研究。

实践策略:对比实践,改编、删除部分例题内容。

实践一:完全执行教材进行教学。

实践二:把例7中的表格改为下面的表格(表2):

教学中,学生先各自操作,完成一份表2,然后组内将表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讨论。

实践三:删除表格,在例6教学后,设问:比较刚才求梯形面积的各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任意一个梯形都能这样做吗?选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拼看,并在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三种实践的教学结果是:实践一,全班46人,有11人填错了表中的数据,在比较、讨论表中数据及关系时,用时较长,且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不足全班的三分之一;实践二,全班45人,数据填写全对,在比较、交流表中数据及关系时,用时比实践一少了3分钟,且举手参与的人数超过班级的一半;实践三,当设问一出,全班学生就抢着回答,有的学生甚至立即举起手中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显然,第三种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更流畅。

(三)适度增加各领域的综合融合,丰富学习过程的深度与宽度

例:五下“分数与除法关系”例2、例3

教材分析: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2是4人平均分“1块”饼,每人分的块数可以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再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分的结果;例3是4人平均分“3塊”饼,通过两种方式动手操作圆片得到分数结果,再变换数据进行类推,最后比较、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用字母表示。例2是领域内的融合,由整数除法扩展到商不是整数的除法,列式不变,商可以用分数表示,打破了原来只能用整数、小数表示商的局限。此处学生在认知上有一个障碍,即“块”是什么?因为以前学生接触的分数都表示分率,即两个数的比,这里是量,怎样从对分率的理解跨越到量的理解,教材是一个空白。例3是领域间的Ⅰ型融合,借助几何直观操作,使学生感受到算式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操作之后的比较、归纳,教材采用的是文字概括和文字关系式概括。在概括前,能否让学生更清晰地比较出分数与除法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关系?相关元素比较清晰了,模型也就更易建立。

实践策略:增加联系,充分比较。

教学例2时,做如下调整:

(1)将4块饼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块?

(2)将1块饼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块?

(3)将1块饼平均分给4位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块?

有了充分的比较,下一步建立模型就轻松多了,学生理解也更深刻。当模型建立后,提问:4÷2的商能用分数表示吗?沟通整数与分数的关系,渗透数系间的联系。知识领域内及领域间不断纵向、横向融合,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地结构化。

三、对未来融合教材的畅想

目前,我们教师的视野基本上还是落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领域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要求,教材编写“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现实”被界定为三个方面: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然而,我们常常重视前两个“现实”,而忽视第三个“现实”。就“贴近”这个词来分析,本身就存在“距离”。教材怎样与学生没有距离?“融合”了就“成一体”,“成一体”就没有距离,即与学生的生活、数学、其他学科没有距离。这样的教材才是充分融合的具有数学特性的数学教材。“融合”的教材就是综合的学材,综合的一定是有创造的或有创新空间的学材。目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大概念”教学,这是数学领域内的综合式教学,也是抓住数学最本质的教学。目前,有的学校正在做“项目式”学习,“项目”是综合性的,有数学元素,也有非数学元素。当然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项目”,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项目”,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项目”,这不就是数学的核心素养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到来,未来数学教材一定会变得更丰富,一定是更融合的教材、学材,由此引发的是更融合的数学教育。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尝试
跨界艺术创意在课堂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