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网络新闻评论的特征与传播效果
2019-07-11张毅
张毅
【關键词】融媒时代;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特征;传播效果
当下,网络技术已步入飞速发展阶段,依托互联网建立起来的数字化信息体系使得新闻传播的业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此背景下,一直被誉为报纸的“灵魂”“旗帜”的新闻评论,也将观点交锋的阵地向声势浩大的互联网转移,网络新闻评论应运而生。通常而言,网络新闻评论指“在网络媒介上刊发的类似于传统新闻评论的意见性文章”,[1]它既保留了传统新闻评论的规范性,又充分体现了融媒时代的包容性。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当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征及传播效果展开分析。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特征
(一)“重时效”与“不烂尾”:迅速反应与动态追踪
“快”是网络新闻评论之必需。喻季欣、周文辉曾将网络新闻评论的“快”形象地描述为“秒杀新闻”。[2]然而,笔者研究发现,网络新闻评论的反应速度尚未达到“秒杀”的程度,多数情况下仍需等待数个小时。究其原因,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对专业性的坚守使得稿件写作、审核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新闻事件本身成为备受关注的舆情热点的过程也存在酝酿期。不过,相较于传统新闻评论,网评的时效性有了质的飞跃。例如,《温州都市报》于2018年8月25日最先报道了“8·24乐清女孩遇害案”,“澎湃评论”随即于当日14:47发布全网最早的新闻评论《所有人的疑问:滴滴顺风车,还能坐吗?》,而《人民日报》直到8月27日才刊登第一篇评论文章《网络平台不能只有“资本思维”》。随着网络媒体话语权争夺战的愈演愈烈,网络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也在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受新闻事件的变动性影响,网络新闻评论还表现出持续的追踪性特征。由于版面限制,传统纸媒往往只能用一篇评论应对变动着的新闻事件,新闻评论的“烂尾”现象由此产生。而在基本不受限制的虚拟空间里,新闻事件的新进展都会激发评论文章的跟进。例如,在“8·27昆山反杀案”的判决结果还未公布之前,“浙江在线”发表评论《昆山血案:骑车男是否涉嫌防卫过当》,该文认为,骑车男于海明需要承担防卫过当的法律责任。然而,于海明的行为最终被认定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案件结果公布的当日,“浙江在线”紧跟评论《昆山砍人案撤案,防止被害不只逃跑一条路》,该文提出了具有修正作用的新观点:此案判决结果赋予了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利的信心,在新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的同时, 网评的观点也渐趋合理、全面、深度。
(二)“多频道”与“多渠道”:全面覆盖与精准靶向
当下,网络媒体的多样化打造了网评生产的“多频道”布局。现有“频道”表现为三种类型:其一,传统新闻评论的数字版,它们依托于各大报业集团网站传播,基本不设付费墙。其二,专业的网络新闻评论专栏。如湖北荆楚网“东湖评论”、澎湃新闻网“澎湃评论”、腾讯“今日话题”等,它们是网络新闻评论的“主力军”。其三,一些自媒体、网络社区、网络论坛等也成为评论文章的孵化器。声势浩大的互联网所囊括的评论类媒体不计其数,对新闻热点的思考不再是单个媒体的特权,同一话题的媒体覆盖面得以拓宽,“多频道”布局显著提升了“话题送达”的几率。
融媒技术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还表现出“多渠道”的互联互通。一方面,针对不同端口的不同特点,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呈现出多平台的精准分发特征。如腾讯“今日话题”设有PC、微博、微信端,并在腾讯新闻客户端中占有一席之地。几乎所有的评论页面都具有社交媒体的分享功能,只需一键便能“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同一媒体会开发出不同定位的评论栏目以满足受众的差异化需求。“‘新京报评论的文章在凌晨发布,抢先呈现报纸观点和内容,主打‘快;‘沸腾的评论文章发布时间选择在下午和晚饭后,有别于报纸而传递独有的亲民声音,主打‘新;‘新京报社论的评论文章在午休时间段发布,为读者提供报纸社论版块之外的补充阅读,主打‘全。”[3]“多渠道”构筑的立体化、分众化传播矩阵,为新闻媒体提供了评论分发的“精准靶向”,是提升传播有效性、增强媒体竞争力的源头活水。
(三)“新语言”与“精呈现”:网文网体与网编网版
在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的加持下,网络新闻评论文章充分表现出“网文网体”的特征。无论是备受瞩目的名家显赫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网民,都可能成为网络热词的引领者。例如,娱乐明星使得“官宣”一词广泛流行,而“蓝瘦香菇”的走红却是草根网民的功劳。铺天盖地的新词不仅丰富了网民日常的社交语言,还为网络新闻评论提供了充足营养,成为媒体增强文章趣味性的不二法宝。有鉴于此,饱含“网文网体”风格的评论文章应运而生,一扫传统媒体“板脸严肃”的说教感。如《“调研”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悟空,快来三打“酒戏精”!》《“确认过眼神”,中日关系风雨之后见彩虹》等。“网文网体”的风行无疑增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可读性和传播力,对实现内容差异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在“外观”同质化的网络新闻评论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些媒体开始在网评的呈现方面大做文章,突出“网编网版”的美感。首先,“图文并茂”贴、“视文并茂”贴代替了原本清一色的文字帖。例如,搜狐“狐度”常在新闻评论开头插入新闻视频,现场报道与观点表达交相辉映。其次,内容主体提炼摘要,采用小标题分隔段落,充分体现“碎片化”特征。腾讯“今日话题”的每篇评论推送都顶置了“要点速读”简表,正文部分设置了2-4个小标题,整体风格借鉴了当下如火如荼的微信公众号推文。最后,专业词汇的解释采用超链接标注,文章末尾按学术论文格式添加参考文献。网易“回声”的评论文章以深度、数据和专业化见长,正文里无法避免的专业词汇的下方画有深绿色横线,阅读者只需将鼠标移至横线处,便会出现词汇解释的小页面,文末附有详实的参考文献信息。总体而言,呈现与内容相伴而生,通过对评论文章的“形象优化”,为受众带来“观点风暴”与“视觉盛宴”的双重体验,不失为网络新闻评论的新出路。
(四)“题材广”与“交互强”:多元议题与双向传播
传统新闻评论话题范围十分有限,而网络新闻评论的话题选择呈现多元之势。从媒体平台的角度来看,专业的新闻评论网站均设置了非常精细的话题分区,如“观点中国”主页可见焦点、财经、外交、国际、社会、人文等话题类别。从评论文章的写作方法来看,挖掘不同话题之间的联系成为备受青睐的行文方式。例如,有评论者结合“罗一笑”事件对同时期的“支付跨界社交”热潮提出了批评。[4]丰富的题材是网络新闻评论“遍地开花”的驱动因素,也是激发评论活力、实现文章创新的重要条件。
伴随Web2.0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多数网络新闻评论平台均开设了留言区,传受双方的观点在此实现了交流和碰撞。澎湃新闻“社论”、网易“另一面”、新浪“新观察”凭借母媒的影响力常常造就“千人评论”的跟帖热潮。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评论媒体正尝试着更为简便的受众互动方式。例如,“今日话题”在每期新闻评论的末尾都添加了观点投票区——“新闻立场”,在《减少生活垃圾,除了收费,还得分类》一文中,“新闻立场”提出的问题是:你认为垃圾处理应该计量收费吗?选项分为“应该”、“不应该”和“说不清”三项。读者只需轻点所认可的选项便能完成与媒体之间的观点交流。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
郭庆光认为,传播效果包含两层含义,一指说服性传播在受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二指大众传播媒介对受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效果的总体。[5]本文所探讨的传播效果属第二层含义,这里分别从正、负两面对传播效果展开论述。
(一)正面效果
1、增强“观点的自由市场”
当下,普通网民的“传者”身份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向逐渐显现。一方面,层出不穷的时事话题以评论文章的形式充斥于网络博客、社区、论坛。微博“头条文章”不仅成为时事评论家们青睐的网络平台,还因其自身的“无门槛”特征而广泛流行于普通微博用户群,“专业分析”与“大众观点”在此碰撞或融合,热点事件被推向新的舆论高潮。另一方面,一些主打“民间思想”的网络新闻评论网站开始出现,其中当属“草根网”最为典型。“草根网”为草根阶层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渠道,评论文章甚至涉及“大国崛起”、“谈房论股”、“环球扫描”等具备学识要求的话题。如此一来,一个兼顾多方意见的“自由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将伴随“去中心”的话语分配而迈入全新的阶段。
2、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
孙旭培教授将舆论监督的实现形式分为三种:公开报道、评论、批评。[6]其中,新闻评论以其显著的说理性、针对性成为舆论监督的关键途径。如今,各大评论网站纷纷设立了舆论监督专栏,如“东湖评论”的“地评线”、“红辣椒评论”的“社会纵议”等。网络新闻评论不仅能明辨事理、言之有物,还能“雁过留声”,揭露热议事件背后的问题,激发群众的理性思考和民主监督。如果说舆论监督是“疑受众之所疑”,那么舆论引导则是通过引领主流观点或思想减轻“受众之所疑”,从而使舆情向健康、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学者对2006-2017年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特等奖)的12篇作品展开了情感分析,发现这些作品的正面情感均明显大于负面情感,其中《每一名党员都要牢固树立“核心意识”》一文,其正面情感高达91%,负面情感仅为9%。[7]总之,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相互交织、形成合力,能够为特定新闻话题的讨论营造积极向上的媒介氛围。
3、“观点风暴”提升注意力经济效应
互联网改变了新闻评论的生产方式,网络新闻评论的海量话题和广泛参与造就了来势汹汹的“观点风暴”。这种“风暴”的表现之一就是将多方见解整合于一篇评论文章中。例如,“东湖评论”开设了“网友评论”专栏,编辑将网友就热点事件的短评汇聚于此。当自由激荡的多方观点同时“席卷”互联网时,网评媒体自身便收获了难以估量的注意力资源,而作为新闻媒体的“毕生所求”,注意力资源在媒体数量众多的当下已成“奢侈品”。赵振宇教授认为,新闻评论之所以“一番昌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增强媒体竞争力、扩大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8]如今,汹涌澎湃的观点、思想仍作为“注意力资产”支撑着网评媒体的“门面”,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注意力的积累过程中迎来更大的提升空间。
(二)负面效果
1、求快导致无暇验证,催生假评论
时效性是新闻信息产品的必然要求和独特优势,却也成为“假新闻”泛滥的诱因。“假评论”的出现并非一定出于主观策划,还可能是由“假新闻”诱发的。例如,“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有报道称在该园上学的幼儿遭受教师扎针、喂食药片以及群体猥亵。不过,警方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扎针”行为是真实存在的,“喂药”、“猥亵”等行为都是被恶意虚构出来的。然而,许多自媒体评论者早已就耸人听闻的“群体猥亵”行为公开发声。当“假评论”被广泛传播之后,不仅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声誉会受到严重影响,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因此,网络新闻评论对时效性的追求不可过于急躁,适当的“静观其变”是防止“假评论”的良策。
2、“愤青式”独白,情感宣泄的工具
专业的网络新闻评论媒体保留了稿件审核的程序,所发表的评论文章均为理性思考的产物。然而互联网中还存在着大量自媒体新闻评论,其话题选择和观点表达均不受限,内容良莠不齐,表现出诸多欠缺理性的形态。其中,思想偏激、情绪躁动的“愤青式”文章是网络新闻评论不良形态的典型,它们通常包含着绝对的性质审判、夸张的煽动基调以及不雅的词句表达。例如,在“江歌案”的舆情发酵阶段,大量带有极强情感倾向的自媒体评论文章接踵而至,其中当属“东七门”的《刘鑫,江歌带血的馄饨,好不好吃?》和“国馆”的《江歌遇害案: 煽动三十万人联名杀人,江歌妈妈的残忍,才是人间最后的温情》两篇评论文章最具代表性。将新闻评论视为情感宣泄的工具,轻则污染网络环境,重则凝结公众情绪,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在网络平台保留适当审核的同时,还应引导广大网民尤其是网评创作者培养理性发声的习惯和责任感,只有在“外审内省”两道防线的综合作用下,网络新闻评论才不会沦为少数人的情感宣泄地。
3、“有偿评论”:披着观点外衣的商业广告
新闻报道的“有偿化”一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有偿新闻”早在传统媒体时代便已出现,而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深化,广告意图十足的“有偿评论”也应运而生。例如,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借势营销”,往往在开头本着专业评论写作的路子,评论时事,表达观点,却在末尾将话题“硬扯”到广告产品上来,让读者心生厌恶。因此,笔者认为,新闻评论与商业广告不应被刻意融为一体,但在“彼此分离”的基础上可以相互借鉴,如广告借用话题元素、追求时宜性,评论使用精致编排、追求审美性等。总之,在面对“术业有专攻”的问题上,网络媒体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失职。
结语
作为融媒时代典型的新闻产品之一,网络新闻评论在反应速度、平台传播、呈现方式、互动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伴随传播载体的开放性、普遍性与日俱增,网络新闻评论与社会的聯系愈发紧密,其在产生正面效果的同时,也表现出“亚健康”的不良状态。因此,网络新闻评论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应着力解决负面问题,及时矫正偏差,努力实现良性发展。
注释:
[1][3]张云泓.网络新闻评论“融媒体”传播的创新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7(09):165-168.
[2]喻季欣,周文辉.更快、更高、更有立场——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新闻评论写作[J].新闻与写作,2011(05):84.
[4]王少喆.支付宝“圈子门”、“罗一笑事件”背后的真问题.和讯评论,http://opinion.hexun.com/2016-12-
01/187151921.html.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2.
[6]孙旭培.舆论监督的回顾与探讨[J].炎黄春秋,2003(03):17.
[7]庄林.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分析[J].新闻世界,2018(02):89.
[8]赵振宇.关于新闻评论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媒体时代,2011(08):7.
(作者: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