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2019-07-11陈风华赖小春

高教探索 2019年6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

陈风华 赖小春

摘要:研究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文献数据语料,运用权威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全面考察孔子学院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研究发现:(1)国内发文量超过国际。(2)国内热点是“汉语国际推广”“中国”“汉语教学”,前沿是“高等教育”“音乐”“软实力”;国际热点是“中国”“文化”“公共外交”,前沿是“中国支援”“汉语教学”“调整”。(3)国内共被引文献的聚类主题是“教育效果”“软实力”“空间分布”,国际是“跨文化对话”“国际教育”“支流系统”。(4)引领国内研究走向的作者是宁继鸣、吴应辉、连大祥,国际是Nye、Kurlantzick、Paradise。(5)国内影响力强大的期刊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语言文字应用》,国际是AsianSurvey、JournalofChinesePoliticalScience、EuropeanJournalofEducation。(6)国际学者关注的聚类主题多过国内。研究建议,未来研究要围绕建构理论体系、提高问题意识、改进研究范式和强化国际视阈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为今后的孔子学院探索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孔子学院;国内核心期刊;国际核心期刊;可视化计量;CiteSpace

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1],是我国通过借鉴英国成立文化委员会、法国建立法语联盟、德国设立歌德学院、西班牙创立塞万提斯学院等推广本族语言经验,在海外以汉语教学和推广中华文化为主要目标,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公益机构。成立于2004年的孔子学院迄今在世界各地已建成525所。根据国家汉办官网介绍,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地人们汉语学习需要,增进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加强孔子学院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和进步的积极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与认同。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国际学界公认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结合国内CSSCI期刊和国际SSCI/A&HCI期刊孔子学院研究的历时文献,全面考察国内与国际学界探究孔子学院的客观状况,以期更好地建设与发展孔子学院。

一、孔子学院研究计量考察文献综述

学界对孔子学院研究进行了系列计量探索。安然等学者分析海内外历时10年(2004~2014年)的孔子学院研究指出,国内研究视角表现为教学(汉语教学,师资培训,教材开发)、可持续发展(自身建设,发展问题,办学模式)、传播(汉语与汉文化传播行为及过程)、比较(孔子学院与其它语言推广机构)、影响(孔子学院与公共外交、软实力),存在经验总结多、科学方法少、研究方法与内容雷同等问题;海外研究内容分为影响力与发展建设,意识形态批判与主观政治隐喻色彩浓厚,缺乏对孔子学院自身建设的考察。[2]香港学者Lo&Pan认为孔子学院研究文献大多聚焦于目标、性质、特征、发展、问题和挑战,尤其是软实力投射,缺乏对相关问题的深入和集中分析。[3]陈曦回顾孔子学院成立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发现,国内研究集中在教学、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目的是更好地从实际操作层面提高孔子学院的运营与管理;国外研究偏重于文化软实力、中国崛起、外交政策、教育援助及全球化角度。[4]曾征、杨红娟从文献来源、发表时间与数量、学科分布、被引用频次、文献发表数量机构排名、文献研究层次、基金资助等方面展示国内孔子学院的研究历程,提出研究热点为文化输出、汉语教学、发展趋势。[5]

综上所述,首先,对孔子学院展开计量研究的多为国内学者,国际学者较为少见。其次,学界研究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但是研究视角大多窠臼于主观的理论思辨和观点演绎,匮乏客观、科学的实证大数据强力支持,稀释了研究结论应有的阐释力和说服力。最后,研究方法缺少权威、公认的计量工具如CiteSpace。鉴于此,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界在孔子学院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足。

二、孔子学院研究可视化计量考察

CiteSpace是美国学者陈超美开发的一款可视化计量研究工具。该款软件是用于分析和可视化共引网络的Java应用程序,主要目标是促进对知识领域新兴趋势的解析。[6]通过对发文量分布、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合作学者群等方面的考察,CiteSpace能够系统考察学科领域过去与当前的发展状况,并以此合理研判未来的演进趋势。

(一)研究语料

研究遴选的语料来自国内普遍认可的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发表的论文(簡称“国内核心”)和国际广泛承认的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与A&H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期刊刊发的论文(统称“国际核心”)。“国内核心”来自南京大学CSSCI文献系统,“国际核心”源自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WOS核心文献合集系统。

(二)研究问题

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的解答:(1)国内与国际学界的孔子学院研究呈现怎样的相同之处与差异特征?(2)国内外研究异同给未来的深入探索带来怎样的探索启迪?

(三)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规划如下,第一步,在CSSCI官网以“孔子学院”为关键词,CiteSpace中“从—年”与“到—年”项选定“不限”,文献“来源类别”选择“CSSCI”,得到682篇论文。第二步,在WOS官网主题栏填写“ConfuciusInstitute”,时间跨度选取“所有年份”,“引文索引”框定“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SSCI)—1970年至今”和“Arts&HumanitiesCitationIndex(A&HCI)—1975年至今”,“语种”和“文献类型”分别选为“English”与“Article”,获得50篇文章。第三步,运用国内与国际学者广泛使用的软件CiteSpace,对国内和国际核心展开可视化计量分析。第四步,在知识图谱解码数据的基础上,讨论研究发现对今后深入探索带来的相关启示。

(四)研究发现

1.发文量分布

图1统计的是国内历时14年(2005~2018年)与国际历时10年(2009~2018年)核心期刊發文的数量。可以发现,一方面,国内发文趋势总体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巅峰92篇,年均49篇,折射国内研究方兴未艾的可喜现象。国内首篇核心是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王学松论文《加强中外合作汉语教学项目模式的研究》。该文认为,建设孔子学院和推广汉语文化的关键是加强研究项目的总体合作模式、教学类型和教学模式、文化交流和沟通、办学人才培养。[7]另一方面,国际自2009年起发文数量处于低迷状态,最高发文量为2015年10篇,年均仅为5篇,凸显国际研究兴趣和研究实力逊色于国内。国际首篇核心是南非罗德斯大学学者Banda文章ChinaintheAfricanMediascape:ACriticalInjection(非洲媒体图景中的中国:批判性反思)。[8]该文提出,在非洲国家建立孔子学院为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教育舞台,能否促进中非哲学思想的相互发展有待于大量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工作予以验证。

2.关键词共现

体现学术文献主题和研究重点的核心术语是关键词。[9]频次数量和中心值是衡量关键词的重要指标。剔除与研究主题“孔子学院”含义相同或重复的条目,CiteSpace解析的知识图谱显示,国内共被引频次数量名列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国”“汉语教学”“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传播”“中华文化”。

软实力指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或收买获得所取东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吸引力。[10]《孔子学院章程》倡导“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宗旨。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11]孔子学院带给各国人民的不仅仅是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机会,也是理解与友谊的“解码器”、深化互利合作的“金钥匙”。[12]孔子学院秉承孔子“仁者爱人”、“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校训,“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理念,是中国公共外交事件的重要平台、中华文化国际感召力的重大象征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符号表达。

中心值位居前10位的关键词先后为“中国”“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推广”“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一带一路”“软实力”“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软实力”“学习汉语”。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最好钥匙。[13]中国建立孔子学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民族自豪感,希望此举能够使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得到更好地认可。[14]同时取得频次数量和中心值高共被引的关键词是“汉语国际推广”“中国”“汉语教学”“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汉语国际教育”,它们展示了“孔子学院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CiteSpace“聚类”选项中的“索引主题”功能,可以获取国内研究的前沿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音乐”“软实力”“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育”“中国”。比较这些热门话题与前沿话题,可以发现二者出现重叠之处,如“中国”“软实力”,这表明一些热门话题能够成为前沿主题。

国际频次最高的前10位关键词分别为“China(中国)”“softpower(软实力)”“publicdiplomacy(公共外交)”“trade(贸易)”“foreigndirect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culture(文化)”“culturaldiplomacy(文化外交)”“education(教育)”“gravitymodel(引力模型)”“internationaltrade(国际贸易)”。中心值位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排序为“中国”“文化”“公共外交”“软实力”“引力模型”“highereducation(高等教育)”“world(世界)”“Chinese(中国人)”“国际贸易”“Hanban(汉办)”。可以推断,体现国际研究热点的关键词是“中国”“文化”“公共外交”“软实力”“引力模型”“国际贸易”。展示前沿领域的聚类主题是“Chineseaid(中国支援)”“Chineseteaching(汉语教学)”“reorientality(调整)”“tributarysystem(支流系统)”“framing(框架)”“multipleintelligence(多智能)”“汉办”“Chinese(中国人)”“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reflection(反思)”“strategyinventoryforlanguagelearning(语言学习策略条目)”。既是热点领域又是前沿领域的是“中国”“国际化”,这与国内的热点与前沿话题存在契合之处。

3.文献共被引

文献共被引能够发现研究对象演变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文献。在“节点类型”中选取“被引文献”功能,经过软件可视化数据自动解析,得到共被引频次和中心值取得双高的前10条国内文献(表1)。可视化数据解析显示,国内共被引文献的聚类主题是“教育效果”“软实力”“空间分布”“定位与发展”“有限市场化”“对外汉语教育”。

国际前10条高中心值文献是英国杜伦大学学者Starr论文《欧洲汉语教育:孔子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者Paradise论文《中国与国际和谐:孔子学院在支持北京软实力中的作用》(该文亦为表1高被引文献)、香港大学学者Yang论文《软实力与高等教育:对中国孔子学院的考察》、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学者Hartig论文《孔子学院与中国崛起》、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学者Kurlantzick著作《魅力攻势:中国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Lien、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学者Oh、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者Selmier联合论文《孔子学院对中国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远方人们学习汉语,这难道不是好事吗?》、江南大学学者Ding、美国东法明代尔大学学者Saunders联袂论文《谈论中国:对中国崛起文化力量和全球汉语推广的分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学者Barr著作《谁害怕中国?中国软实力挑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学者Lien、美国阿克伦大学学者Ghosh、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学者Yamarik联合论文《孔子学院是否影响国际旅游?面板数据分析》(该文也是表1国内高共被引文献)、浙江大学学者Zhao&Huang论文《中国对外汉语政策与海外孔子学院的使用》(表2)。国际文献共被引聚类主题是“interculturaldialogue(跨文化对话)”“internationaleducation(国际教育)”“tributarysystem(支流系统)”“Chineseteaching(汉语教学)”“economicdiplomacy(经济政策)”“nationalism(民族主义)”“languagepolicy(语言政策)”“academicdiscourse(学术话语)”“strategicnarratives(战略叙事)”“nationalidentityreconstruction(国家身份重建)”“Confucianobedience(儒家服从)”“naturalresources(自然资源)”“reorientality(调整)”“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

由上可以推断,首先,国内高共被引文献包括国内和国际文献,体现国内兼顾中外的全局性研究视野。国际引用国内文献寥寥无几,表明国内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素养。其次,国内高共被引文献只包含论文,国际同时包含论文和专著,说明国际研究范式更为科学。再次,国内与国际高共被引文献都涉及經济学、跨文化、大数据等不同领域,预示“孔子学院研究”是跨学科课题,要求研究者具备丰富的多种学科知识储备。然后,国内聚类主题数量明显少于国际,意味着国内研究视阈有待拓宽。再者,国内学者的论文出现在国际高共被引文献序列,暗示国内学者在国际舞台取得了一席之地。最后,两篇国际期刊文章同时出现在国内与国际高共被引文献行列,一方面展示了美国国际领先的研究实力,另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学院研究”与“软实力”“大数据”之间的密切联系。

4.作者共被引

作者共被引数据有助于甄别“孔子学院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相似研究方向的作者。高被引频次证明作者取得深远的社会影响力,高中心值证实作者促成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统计数据显示,张西平、连大祥、吴应辉、吴瑛、谢孟军、宁继鸣、Paradise、李开盛、蒋冠宏、崔希亮取得国内作者高共被引频次前10位,说明他们在国内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宁继鸣、吴应辉、连大祥、Lien、Hofstede、吴瑛、Paradise、张西平、李开盛、于淼获得作者高共被引中心值前10名,表明他们成果转化力强大。这两组群体的共同作者是宁继鸣、吴应辉、连大祥、吴瑛、Paradise、张西平、李开盛,彰显他们获得领先的引导力和生产力。聚类数据表明,国内有多位作者关注不同的研究主题(表3)。

国际社会影响力前10位作者为Nye、Kurlantzick、Paradise、Starr、Hartig、Yang、Lien、Li、Gil、Wang。学术转化力前10位作者是Kurlantzick、Nye、Shambaugh、Paradise、Gil、Lien、Hartig、Dhooghe、Wang、Gill。引领国际研究走向的作者是Nye、Kurlantzick、Paradise、Hartig、Lien、Li、Gil、Wang。聚类主题显示,国际不少作者青睐多元研究内容(表4)。

据上可以判断,其一,国内高共被引作者主要来自国内,少数出自国际,展现国内拥有系统的研究眼光。Paradise同时引领国内与国际研究走向。其二,国内聚类主题显著少于国际,表明国内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技能。其三,“文化”是国内与国际相同的研究主题。

5.期刊共被引

国内取得高共被引频次前10份期刊为《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中国高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国际贸易问题》、AsianSurvey、《世界经济与政治》、EuropeanEconomicReview、《学术论坛》。高中心值的前10份期刊是AppliedEconomics、AsianSurvey、《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中国高教研究》、《学术论坛》、EuropeanJournalofEducation、JournalofSocio-economics。知识图谱数据证实,不少期刊关注特定的聚类主题(表5)。

国际前10份高共被引频次期刊为AsianSurvey(亚洲调查)、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国际教育研究杂志)、JournalofChinesePoliticalScience(中国政治科学学报)、AnnalsoftheAmericanAcademyofPoliticalandSocialScience(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报)、EastAsia(东亚)、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当代中国)、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s&Finance(国际经济与金融评论)、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Policy(国际文化政策杂志)、The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中国国际政治)、Survival(生存)。10份高共被引中心值的期刊是EuropeanJournalofEducation(欧洲教育杂志)和上述高频词期刊中除了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之外的其它9份期刊。与国内期刊类似,国际期刊有各自的话题偏好(表6)。

从上可以断定,一方面,国际高共被引期刊匮乏国内期刊,暗示国内需要提高办刊质量。国际期刊EuropeanJournalofEducation赢得国内外高共被引。另一方面,国内期刊聚类主题多过国际,说明其优势在于多元主题定位。

6.合作学者群

合作学者群包括存在学术往来的学者、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可视化实证数据表明,国内共被引频率和中心值前10名合作学者是宁继鸣、吴应辉、许琳、吴瑛、安然、张乐心、张云、李宝贵、牛长松、袁礼。前10所合作机构是山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孔子学院总部、上海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国家汉办、武汉大学。

国际前10位合作学者是Stambach,Du,Lien,Lo,Hartig,Peterlin,Penger,Metzgar,Dimovski,Yamarik。前10所合作机构为UniversityofWisconsin(美国威斯康星大学)、BeijingForeignStudiesUniversity(北京外国语大学)、UniversityofTexasatSanAntonio(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HongKongInstituteofEducation(香港教育大学)、IndianaUniversity(美国印第安纳大学)、CaliforniaStateUniversityLongBeach(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Ljubljana(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UniversityofHongKong(香港大学)、UniversityofAkron(美国阿克伦大学)。前10个国家是PeoplesRepublicofChina(中国)、USA(美国)、Australia(澳大利亚)、Canada(加拿大)、England(英国)、NewZealand(新西兰)、Slovenia(斯洛文尼亚)、Germany(德国)、Israel(以色列)、Spain(西班牙)。统计发现,多位合作学者和多家合作机构关注不同的研究内容(表7)。

基于上述数据,可以作出断定,从国内合作机构上看,北京领先内地其它地方,这或许是因为北京是中国文化中心的缘故。从国际合作机构上看,中国与美国高校傲视全球,尤其是香港高校在国际舞台独树一帜。从聚类主题分布上看,国内合作学者与合作机构的研究内容过于集中,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国际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

(五)研究討论

通过对CiteSpace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中外学界在“孔子学院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的研究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新时代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布局亟待优化、本土化进程缓慢、发展后劲乏力、传播途径固定的瓶颈。[15]研究认为学界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努力。

1.建构理论体系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16]孔子学院教育共同体具有基础性、自主性、综合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征,因此,要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系统研究孔子学院“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校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基本原则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孔子学院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提供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学界已经作出了系列有效摸索,如建立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量表[17]、孔子学院质量评估权重模型[18]、孔子学院利益相关方互动关系解析模型[19]、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评估层级与维度理论框架[20]、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框架[21]、基于绩效的孔子学院预算拨款机制和退出机制、全球孔子学院发展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22]。毋庸讳言,基于孔子学院系统、权威和实用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2.提高问题意识

我们鼓励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作用,加大语言交流合作和中西方比较研究,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23]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24]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存在布局亟待优化调整、师资素质有待提高、“本土化”进展缓慢、经费来源过于单一、文化自信动力不足、传播途径需要创新等问题,孔子学院立体传播能力体系的挖掘尚未得到深入开展。提高研究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发掘新视角和开拓新领域,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能全面、深入把握孔子学院的发展,建立适合孔子学院研究和实践发展的理论体系,而且要在国家汉办指导下,紧密围绕教师培养、志愿者人才库、国际汉语教材、网络孔子学院、孔子新汉学计划、示范孔子学院、品牌孔子学院工程等方面展開。同时要按照《孔子学院发展规划》要求,建立健全教学和管理人力资源体系、国际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和汉语考试服务体系。

3.改进研究范式

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高办学质量,使之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25]自2008年起,西方不少学者以干预学术自由和输出意识形态为由,反对孔子学院的声音不绝于耳。如美国学者诋毁孔子学院实施语言霸权,是中国意识形态的延伸。[26]英国学者污蔑孔子学院依赖并服务于中国的政治议程。[27]与以往国内学界拘泥于抽象理论思辨,导致说服力苍白不同的是,我国有学者通过详细考察国外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报道数据,发现对孔子学院存在猜疑和戒惧的海外媒体寥寥无几,大多缺乏足够证据,孔子学院的海外总体形象是正面、受欢迎的。[28][29]也有学者从组织机构(孔子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非盈利性和政府性教育机构)与师生个体(孔子学院教师选聘、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的客观、科学视角,全面、系统地驳斥西方部分学者对孔子学院“学术自由”的无端质疑。[30]这些实证研究范式为后续系列探索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然而,也应该看到,类似研究总体上数量不多,影响力偏弱,亟待提升探索力度。

4.强化国际视阈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实施互联网教学工程和“了解中国工程”,创新“孔子新汉学计划”,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31]孔子学院既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讲好世界各国故事和人类故事。[32]有学者采用重力模型分析孔子学院对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33]更多中外学者运用面板数据考察孔子学院是否影响国际来华旅游[34]、对我国高等教育出口的影响[35]、是否促进海外学生来华留学[36]、文化差异与机构质量孰是影响来华旅游的重要因素[37]、是否影响文化距离[38]。这些基于中外交流的考察方式无疑使研究选题与研究结论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客观性及科学性。

三、结语

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9]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关照下,依托全球孔子学院构建和谐、包容、共生的全球教育共同体应成为应有之义。[40]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文献大数据,借助文本挖掘功能强大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从发文量分布等六方面系统考察国内外孔子学院研究的过去与现在发展情形。研究发现,就发文量而言,“孔子学院研究”课题得到国内与国际学界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就关键词共现而言,中外共同研究热点与前沿话题是“中国”。就文献共被引而言,美国学者论文赢得中外学界一致推崇。就作者共被引而言,Paradise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举足轻重。就期刊共被引而言,国际期刊聚类主题少于国内。就合作学者群而言,中国研究实力位于世界首位。研究一方面拓宽了学界以往忽视权威计量工具的不足,另一方面为今后深入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13][39]新华网.习近平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0/23/c_128347954.htm,2015-10-23.

[2]安然,魏先鹏,许萌萌,等.海内外对孔子学院研究的现状分析[J].学术研究,2014(11):129-136.

[3]Lo,J.T.&Pan,S.ConfuciusInstitutesandChinasSoftPower:PracticesandParadoxes[J].Compare:AJournalof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2016(4):512-532.

[4]陈曦.孔子学院研究进展:国内外视角的反差及其政策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5(6):198-202.

[5]曾征,杨红娟.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孔子学院发展现状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2-108.

[6]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6(3):359-377.

[7]王学松.加强中外合作汉语教学项目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6):69-70.

[8]Banda,F.ChinaintheAfricanMediascape:ACriticalInjection[J].JournalofAfricanMediaStudies,2009(3):343-361.

[9]Law,J.&Whittaker,J.MappingAcidificationResearch:ATestoftheCo-wordMethod[J].Scientometrics,1992(3):417-461.

[10]Joseph,S.N.J.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M].NewYork:PublicAffairs,2004:2.

[11][24]习近平.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27/6636726.shtml,2014-09-27.

[12][31]刘延东.深化合作,创新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在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J].孔子学院,2018(1):12-13,13.

[14]Starr,D.ChineseLanguageEducationinEurope:TheConfuciusInstitutes[J].EuropeanJournalofEducation,2009(1):79.

[15]李宝贵.新时代孔子学院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28-29.

[1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7]吴应辉.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1(8):32-33.

[18]樊钉.孔子学院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5):38-39.

[19]王彦伟.孔子学院的利益相关方及其互动关系:一个分析框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4):79.

[20]安然,何国华.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评估体系建构初探[J].长白学刊,2017(1):144.

[21]李怀亮.浅析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4.

[22]郭晶,吴应辉.孔子学院发展量化研究(2015~2017)[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43.

[23]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9/c1024-24772378.html,2014-03-29.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1/23/content_5259818.htm,2018-01-23.

[26]Stambach,A.ConfuciusInstituteProgrammingintheUnitedStates:LanguageIdeology,Hegemony,andtheMakingofChineseCultureinUniversityClasses[J].Anthropology&EducationQuarterly,2015(1):55.

[27]ZanardiC.ChinasSoftPower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heCasesofConfuciusInstitutesandChineseNavalDiplomacy[J].JournalofPoliticalPower,2016(3):431.

[28]叶英.从外媒报道看孔子学院的海外形象[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8-57.

[29]彭飞,于晓.英国主流媒体报道中的孔子学院形象与话语体系[J].学术探索,2016(11):112-119.

[30]林杰,张曼.对西方少数学者质疑孔子学院“学术自由”的驳论[J].比较教育研究,2016(3):1-7.

[32]李丹.孔子学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对外传播,2018(7):52.

[33]Lien,D.Oh,C.H.Selmier,W.T.ConfuciusInstituteEffectsonChinasTradeandFDI:IsntItDelightfulWhenFolksafarStudyHanyu[J].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2012(21):147-155.

[34]Lien,D.Ghosh,S.YamarikS.DoestheConfuciusInstituteImpactInternationalTraveltoChina?APanelDataAnalysis[J].AppliedEconomics,2014(17):1985-1995.

[35]苗莉青,陈聪.孔子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出口的影响—基于主要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2015(6):27-35.

[36]林航,谢志忠,郑瑞云.孔子学院是否促进了海外学生来华留学—基于40个国家2004~20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商务,2016(5):52-65.

[37]Lien,D.Yao,F.Zhang,F.ConfuciusInstitutesEffectsonInternationalTraveltoChina:DoCulturalDifferenceorInstitutionalQualityMatter?[J].AppliedEconomics,2017(36):3669-3683.

[38]Ghosh,S.Lien,D.Yamarik,S.DoestheConfuciusInstituteNetworkImpactCulturalDistance?APanelDataAnalysisofCross-BorderFlowsinandoutofChina[J].AsianEconomicJournal,2017(3):299-323.

[40]李璐.依托孔子學院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J].对外传播,2018(8):61.

(责任编辑钟嘉仪)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连接高校与社区 促进文化合作交流
从孔子学院的发展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
基于《苏格兰商务与交流孔子学院2015年度报告》翻译的几点思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从文化智商的视域看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孔子学院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