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康养基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2019-07-11杜莹王洪俊
杜莹 王洪俊
摘要 森林康养产业将成为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森林资源是森林康养产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森林康养的功效。本文论述了森林资源的分类及功能,针对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森林康养;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88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1-0139-02
Abstract Forest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will become a new increasing point of green economy,and forest resources are the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the efficacy of forest health and wellness.In this paper,the fun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were discussed,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health and wellness base.
Key words forest health and wellness;forest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顺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和健康指数[1]。森林资源作为森林康养产业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开发利用关系到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前景,只有了解其可再生的特性、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才能保证森林康养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2],带动旅游、医疗、保健、餐饮等产业的发展,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1 分类及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结构层次可划分为林地、林木、林区野生动物、林区野生草本植物、林区微生物以及森林环境6类资源。林地资源关系到康养基地的建设规模,依据林地面积可建设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森林康养基地,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森林的康养功能;林木作为森林环境的主体,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提供农副产品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的森林环境有助于缓解疲劳、明目清神[3],森林小气候环境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植物精气可杀菌、净化空气,空气负离子可降解有害气体、降尘、消毒,从而促进人体身心健康[4-5];林区野生动植物及微生物丰富了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丰富景观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2 存在的问题
2.1 过度开采,忽视保护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时,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文明结束了”,人类在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6]。一些康养基地为了扩大规模,过度开采、人工砍伐树木而建设康养设施等行为破坏了森林资源,忽视了森林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毁坏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环境不能及时修复,导致生态失衡,影响森林康养功效。
2.2 盲目开发,缺乏特色
新领域的发展往往会带来一拥而上的模仿,正处于发展热潮的森林康养产业亦是如此[7]。该产业市场潜力巨大[8],经营者在市场商机的诱惑下,企图在短时间内建立健全森林康养产业,无标准、无计划地盲目开发资源,造成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单一模式,竞争不占优势,将以失败而告终。
2.3 政策缺失,认识不足
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元化商业模式和业态,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够完善[9-10]、国家引导政策未能细化落地、行业规范标准不够系统,很难保障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导致森林康养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制约。另外,政府以及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只知森林环境清新美观而对于其保健、康复、疗养等功效知之甚少,认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资源浪费、产业滞后[11-12]。
2.4 资金有限,人才短缺
森林康养服务需配备各项服务设施、开发优质的森林资源、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等。目前,国家未设置有关森林康养产业的扶持政策,产业刚刚起步,缺乏商业模式,未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很难引起各大企业的关注与投资,导致资金匮乏、森林资源无法有效开发利用、产业规模难以扩大、一些康养功能难以实现等问题。另外,森林康养产业缺乏系统规划设计、疗养服务、健身顾问、养生医师等方面的专业人才[13],阻碍了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大规模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3 对策
3.1 合理开发,持续发展
分析国外森林康养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知,打造真正具有特色的森林康养产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文化沉淀,不能为求速度不计后果,过度开采和过快消耗森林资源,否则将导致森林资源很难再生;国家应制定强有力的法律条文保护森林资源,而不是执行时大打折扣的规章或条例。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森林康养产业已然成型,我们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森林资源开发方面可效仿美国遵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探索森林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机制[14],在保证后代子孙有资源可用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有限的森林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3.2 挖掘优势,打造品牌
我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不同地域资源特色不尽相同,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中,应深度挖掘当地的资源特色[15],践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确保在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中打造出差异化的品牌特色。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植树造林不征税,严惩乱砍乱伐;儒家创始人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的气节早已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森林是佛家修炼、参禅、成佛的佳地;道家服食丹药、存思、行气等养生之法均与森林有关。康养基地建设时,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发森林资源,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森林康养文化。
3.3 完善体系,注重宣传
森林康养产业虽被社会各界认同,但仍没有系统的政策支持,这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协调统一,制定出有利于各部门共同发展的公共政策与标准体系。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举办森林康养体验活动,利用媒体、互联网等传播途径扩大宣传范围,使人们认识到森林康养产业对国家、地方及个人的益处,森林康养产业不单单是可供观赏的美景,更重要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可促进经济增长,是一种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
3.4 招商引资,引进人才
国家应尽早出台金融支持、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16],政府部门应著力打造具有综合资源优势的项目,制订招商引资计划、组建招商引资队伍、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招商引资活动,招大企业共谋发展。另外,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森林疗养师、心理咨询师、健身顾问等高精尖人才,着力打造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特色森林康养产业。
4 参考文献
[1] 柏方敏,李锡泉.对湖南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16,43(3):109-113.
[2] 谭建平,潘足姣.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吉林农业,2014(14):69-70.
[3] 何芳永.浅谈森林浴的科学原理[J].四川林勘设计,1999(3):23-25.
[4] 陈晓丽.森林疗养功效及应用案例研究:以日本、韩国为例[J].绿色科技,2017(15):234-236.
[5] 杨国亭,李玉宝,韩笑.论森林与人类健康[J].防护林科技,2017(6):1-3.
[6] 李颖乔,益凯.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森林康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经济,2017(2):75-76.
[7] 宋章.影响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相关因素措施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7(1):192.
[8] 吴兴杰.森林康养新业态的商业模式[J].商业文化,2015(31):9-25.
[9] 孙抱朴.“森林康养”是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J].商业文化,2015(22):82-83.
[10] 孙春涛,杨俊,肖军山,等.基于发展森林康养新业态的思考:以湖南新邵鹏翔森林康养基地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7(6):173-175.
[11] 郑群明.日本森林保健旅游开发及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11,31(3):275-278.
[12] 刘福江,刘林,冯健,等.辽宁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J].辽宁林业科技,2016(5):63-66.
[13] 周彩贤,张峰,冯达,等.北京市以森林疗养促进公众健康对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13-16.
[14] 尹思琴,李燕.浅谈森林康养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7(4):236.
[15] 何彬生,贺维,张炜,等.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探讨:以四川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四川林业科技,2016,37(1):81-87.
[16] 刘拓,何铭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结果[J].林业经济,2017,3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