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9-07-11宋剑华
宋剑华
一、资源整合,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兴趣的激发与引导同样重要。作为师者,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以为:
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作为基础教育的教材编排,其编排体系本就遵循着学生的发展规律,但由于南北地域不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教材的使用者与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就必须担负起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的重任。比如:小学数学低年级数学统计知识的初步学习,教师可以在不改变教材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自己身边的、发生在居住社区内的、自家生活中用电用水情况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做成统计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快接受统计知识,并通过亲身感受了解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收集数学素材,形成数学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只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不难发现数学是贯穿在生活之中的。
二、了解学情,在情境创设中发现数学规律
数学思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操作中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先导,充分了解学情,了解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进而运用数学原理、定义、公式等进行推理,最终得到数学结论。例如: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的认识,不能只让学生简单识记,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如使用量角器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进行测量,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尽可能减小操作误差,之后进行计算、形成结论。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做辅助线进行推理论证,进而形成数学结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归纳分析,形成发现数学规律的良好思维能力。
三、实践运用,在动手操作中,有效实现数学思维发展
数学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运用,只有学会运用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也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上述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就课内学习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巩固,除必要的练习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感悟数学原理、定义、公式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当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绎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制作简单的三角形教具,并能结合实际说出日常生活中三角形原理的应用。这样,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就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能够深刻领悟并学会应用。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分组中优劣搭配的原则。在选定一名同学担任组长的同时,对于组员的确定,要实现层级搭配,以5名同学为一组,除组长外,两名学习优异的同学,另加两名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搭配能让每名同学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是层级推进的原则。不论是具体知识的掌握,还是实践操作问题的应用,都要层级推进,不可一刀切,容易出现部分学生、部分组别囫囵吞枣、蒙混过关的问题。对于个别学生教师在巡查过程中仍要进行单独辅导、个别讲解,这样才能使全体同学的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要注意引导部分学困生一同跟进,即便其思维发展滞后一些,教师必须同等对待;对于具体问题层级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乐于接受、乐于探索;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其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数学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