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9-07-11王树平
王树平
《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和方法等,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汲取营养成为高素质人才,我将从《论语》的基本教学方法入手,谈谈自己对《论语》的学习体悟。
一、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孔子应该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上,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再勉强教下去了。这体现了孔子务实和对每个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要学会因材施教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并非主张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说孔子能够正视学生资质上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如《论语·先进》中记载,冉求做事好退縮、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果断,想到了就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欠考虑,孔子怕他冒失闯祸,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这种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再有关于“仁”“孝”等同一问题的答复,实在巧妙。问者的身份、悟性、文化基础等不同,孔老夫子相机教学,回答的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使所有提问者都有所启迪和收获,不同于简单的一刀切式教学。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因为司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诉他:做一个仁人,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发言表态。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是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很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要做到循循善诱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并不搞一言堂,也不会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善于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上来就以朋友的态度说:“以吾一日长忽尔,毋吾以也。”这样就瞬间打消了学生的顾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接着,他明确抛出问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对学生的回答,他也会恰当地进行反馈,如“哂之”“吾与点也”等 。 他清楚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面对子路的鲁莽,他宽容地“哂之”,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品性才华也作出了准确而中肯的评价,而对悟性最强的曾皙,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侍坐》篇,从课前导入的有效性,到问题设定的针对性,再到师生互动的和谐性,直至最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简直就是一节经典的示范课。
在《论语》中,孔子还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大巩固并增强了教学效果,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重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告诉学生要善于向所有人学习等。
《论语》中所表现出的孔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高尚的人格修养,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诲人不倦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与充分尊重,如浩瀚星辰,熠熠生辉,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给我们这些后学者以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启迪。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我深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为基本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活学活用、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循循善诱等教学方法,必然会培养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