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求甚解”读古文

2019-07-11杨亚绪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古文文言文言文

杨亚绪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他反复强调:“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因此,我们要立足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多让学生阅读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内在魅力,领悟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文化薪火的责任感。

我们要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就必须要读懂它。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就要读懂文言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语言问题,只有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才有可能是正确的。

然而,文言文的语言对于中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点,因为古人的语言习惯与现代人相差甚远,而且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又缺少这样一个“之乎者也”的语言环境,所以要准确掌握文言文知识就难上加难了。要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和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的含义和用法,积累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的用法。在平时的古文学习中,要咬文嚼字,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意思,并归类整理其在古文中的常见用法。同时,要熟读成诵一定数量的古典名篇,增强自己的文言语感。此外,还要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了解百姓生活状况及其思想观念,增长历史文化知识,以提升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虽历时三年,但所学文章不过40篇,其积累的文言知识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而中考文言文阅读文本又多选自课外,生僻字词成为不可避免的难点,加之学生日常阅读文言文时,误以为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认为只有关注字词理解,才可以疏通文意。然而,文言文中的有些词句看似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似是而非。 如《东塾集·与王俊之书》中的“自始至末读之、思之、整理之、发明之,不得已而后辨难之,万不得已而后排击之,惟求有益于身,有用于世,有功于古人,有裨于后人”一句,初看并无难字、生僻字,但细读并不容易疏通其意,若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进行咬文嚼字式的阅读,学生则会在一次次的错误中见证自己的低能,在一个个的错号中丧失自信。阅读训练不仅没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反而让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让文言文阅读最终成为了学生心中永远的“惧”。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让学生感觉不那么亲切易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对枯涩难懂的课外文言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学习呢?

我以为阅读文言文不必字斟句酌,“不求甚解”即可。此处的“不求甚解”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即观其大略。但这并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正如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所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季布辞官》一文时,对于文中的“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一句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我让学生暂且放过,继续阅读,然后做题。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一句不懂竟然不影响对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文后题也能顺利作答,瞬时个个灿然。再如《杨布打狗》一文中的“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一句,学生初读时也不解其意,但读完后恍然大悟,它的意思原来是:不要打它了,它也会像它这样的。更有《宋人献玉》中的“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对于此句的表面意思,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是献玉请死呢?此时,我并不急于讲解,而让学生反复阅读,从整体文意上思考它的意思,很快就有学生欣喜地告诉我: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献上它请求免于一死。

如此“不求甚解”地阅读古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读懂文本,而且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增强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和感觉。人们很难对自己不懂的事物产生兴趣,试想读一篇枯涩难懂,再读一篇不知所云,还有勇气读第三篇吗?我以为对于离现代生活甚远、不常用的文言文,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那么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将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然而“不求甚解”读古文的阅读方法,不让学生为某一字绞尽脑汁,也不让学生为某一句话挖空心思,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较为顺利地做完文后的习题。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找回了自信,从此不再惧怕文言文,而且成功的喜悦还会让他们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利于掌握文章主旨

读书不能读死书,死读书,必须活读。对于文言文中的字词,我们无须死抠,文章能够流传下来成为经典,不是因为某一些字、词、句,而是因为它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如《论语》教给我们的不是一句名言、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而这种生活态度的体悟,需要我们用心去读孔子的每一则语录,体察他说每一句话的时间、地点和对象。因为这些话是孔子教学和生活点滴的片断记录,它们之间不会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也只是就事论事。如果我们读《论语》只把目光停留在字词上,那么就不可能悟出《论语》的真谛,亦不可能从《论语》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会更全面。

三、提高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谋篇布局。如《岳阳楼记》一文,因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所以作者略写楼,详写湖,概括写景(把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重在言志抒情。既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又规劝了友人,可谓文章妙手。再如《曹刿论战》一文,为表现曹刿的“远谋”,紧扣“论战”详写曹刿的言论,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状况等一概不提。这样裁剪,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此外,还有以日常小事、形象故事论说治国道理,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用对比手法,现身说法揭示道理的《送东阳马生序》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古诗文给中学生的寫作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 学生经常阅读古文,“不求甚解”地从文章整体出发,不拘泥于一字一词的含义,观其大略,自会文思敏捷,谋篇布局得当。久而久之,作文水平亦会产生质的飞跃。

四、有效节约时间

学习古文的目的是要古为今用。对于学生最基本的一种检测方式就是考试,而考试又有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考试时间,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钟,学生不可能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毕竟考试的内容不只古文阅读一个板块,我以为对于句中的拦路虎,不必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方法,而因小失大。“未晓处且放过”,放过只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理解它的意思。因为文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前后是有关联的,当我们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内容,掌握了要旨后,当然可以推测出它的意思。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

对于初中生来说,“不求甚解”读古文的方法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平时学习还需要仔细地读,有感情地读,认真地推敲每一个字词,理解其内容,把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文言文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古文文言文言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言文阅读专练
称象
嫦娥奔月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