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在舞蹈啦啦操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

2019-07-11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验班成就定向

许 瑞

(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武汉 43007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在舞蹈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框架需要,通过查阅大量有关啦啦操教学训练、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相关心理学专业书集;检索中国知网及各网络平台,为本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选取陈坚等校订的“运动中任务和自我定向量表”作为心理测评工具,对选定的样本实施问卷调查,以获取样本关于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相关数据。本次问卷采用现场填答,现场回收的方式,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 40份,有效问卷40份。从而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1.2.3 实验法

1.2.3.1 实验设计

本论文的实验内容依据教育大纲中的要求,以武汉体育学院2017级啦啦操专选班的两个女生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1班为实验组人(N=20);2班为对照组(N=20)。对实验班进行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实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与指导,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共同点给他们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结合教学目标的个性特征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理解与掌握技成套动作。对照班的教学方法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且对两组都进行成就目标定向的心理的测试(TEOSQ),对实验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检验成就目标理论的应用效果。

1.2.3.2 实验时间

根据本研究的实际需要以及武汉体育学院教学大纲和进度,本实验在2018 年 4 月至 7 月进行,每周三次对实验班进行成就目标理论的干预,共计 12周,36 次。

1.2.3.3 实验指标

根据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学院舞蹈啦啦操技能水平的考核要求,结合2015年我国啦啦操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本研究实验素材。从实验前后对统一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本实验在实验前:首先是对两个啦啦操专选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身体基本素质、技术技巧水平、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及成就目标的动机水平进行测试。依据标准对啦啦操身体素质的评定,选取了60S俯卧撑、60S垂悬举腿、闭眼单脚站立及横纵叉;依据标准对啦啦操技巧水平的测试选取了单足转体360 、屈体分腿跳、左右抱腿平衡控及侧手翻;由于舞蹈啦啦操需要经过成套动作的学习才能完成测试,因此在实验前和试验后分别采用了难易程度相当的《全国舞蹈啦啦操等级规定套路一级花球》和《校园啦啦操示范套路大学组花球》两套动作,来检验学习成果。实验后:对两班学生的选取的技能指标进行再次评定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1.2.3.4 实验控制

实验时实验班教学,对照班均由研究者本人担任,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人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时数和场地器材均保持一致;为防止不利于实验的效应出现,本人还聘请了有着丰富啦啦操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全部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1.2.4 数据统计法

对在教学实验中所得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利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前测的结果对比分析

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更好地将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应用于啦啦操教学中,首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实验前的测试,确保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样本在实验前的指标上不存在差异,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研究结果显示,两个班级无论是在身体素质水平方面;对技巧的掌握程度方面;对成套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及其对项目的特征和风格把握的准确性方面;对成就目标定向的任务定向及自我定向的倾向水平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为接下来的实验教学奠定了科学依据和实验基础。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基本身体素质指标的后测结果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后测的结果对比分析

2.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的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舞蹈啦啦操是一项对力量、耐力、平衡及柔韧要求相对较高的运动,因此在实验前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选择了60S俯卧撑、60S悬垂举腿、 闭眼单脚站立及横纵叉,其中横、纵叉的衡量标准是两腿伸直,测腿与臀部、髋部3处与地面的平均值。在经过了12周的舞蹈啦啦操学习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都有了提高,但是实验班的提高幅度和效果明显要好于对照班。(如表1 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相较于实验都有所提高,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俯卧撑分别提高了8 个、4.39个,悬垂举腿分别提高了 4.62个、1.57个,闭眼单脚站立分别提升了18.15秒、10秒,纵叉下降了16.81cm、9.15cm,横叉下降了20.88cm、9.7cm,且从实验后的各项指标的标准差来看,实验组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较对照组稳定,且P值均<0.05,说明两组学生实验后基本身体素质有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在啦啦操教学中,通过成就目标理论的过程干预,学生的身体素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2.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技巧动作的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技巧动作是舞蹈啦啦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套完整的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包括操化动作、过渡连接动作以及技巧动作三部分,舞蹈啦啦操中的技巧动作包括转体、跳跃、平衡与柔韧、翻腾四大类,因此在实验前的技巧动作测试指标选择了单足转体360、屈体分腿跳、左右抱腿平衡控及侧手翻。其衡量标准主要以学生对各项技术的掌握程度来计分。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舞蹈啦啦操技巧动作学习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技巧动作的掌握程度都有了提高,具体详见表2。

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技巧动作指标后侧结果的检验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技巧动作的的各项指标的掌握相较于实验前都有较大的提高,但实验组的学生对技巧动作的掌握程度的提升要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结果表明,P

2.2.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套动作的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的学习及干预后,对成套动作进行评分,评分与实验前对成套动作的评分一致,主要以个人对成套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及其对项目的特征和风格把握的准确性为评分标准(满分为5分,优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合格:2分、不合格:1分)。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的学习后,对成套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及其对项目的特征和风格把握的准确性都有了提升,但实验组的把握程度较对照组要高,且整体的提升的稳定性要高,分析两组的教学情况可知:在对照组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大纲展开教学。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对成套动作进行示范,然后进行练习,没有对教学对象采用任何目标性引导。而实验组实采用的是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与学生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一起构建了短期的学习任务目标,进而为学生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做铺垫。由此说明成就目标理论中以掌握目标定向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啦啦操成套动作教学中有着显著性效果。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成套动作指标的后测结果

2.2.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水平的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成就目标定向倾向性水平(TEOSQ)的对比分析,同样在测试后再进行自我定向与目标定向归类,采用的是5级李克特计分方法计算,依次判断目标定向的倾向性。

表4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 TEOSQ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实验后学生成就目标定向测试情况见表4。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就目标定向得分进行的T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的成就目标定向高于对照组。分析教学情况可知,在对照组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大纲展开教学,没有对教学对象采用任何目标性引导,使得一些自身基础较好或有天赋的学生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要求进行练习,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那些没有基础或基础一般学生则认为,教学目标定位较高,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即使付出努力也不容易达到要求,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放弃学习。在对实验组的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并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将原来的长期目标改为短期目标,学生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完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能够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体验到上课期间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目标定向理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维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该目标。

3.1.2 在舞蹈啦啦操教学中应用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技术技巧水平及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

3.1.3 在舞蹈啦啦操中运应用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能够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3.2 建议

3.2.1 在啦啦操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3个方面。

3.2.2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设定目标定向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目标设置的技能。为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合理的应用目标定向奠定基础。

3.2.3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目标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并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猜你喜欢

实验班成就定向
了不起的成就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失恋“成就”的CEO
回顾五年成就
定向越野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定向驯化筛选耐毒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