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团委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实证探究
2019-07-10彭春雪
彭春雪
摘 要: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在实践中创建“1+3”创新人才培育提升工程,通过分层培育、资源整合、深化合作等方式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和引导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高校院系团委 创新精神 培育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1]作为承载南京邮电大学信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在上级党委和团委的指导下,贯彻落实国家“双创”精神,以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为工作重点,强化思想引领作用,突出实践育人功能,结合信息学科特色,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体系,营造创新氛围,不断探索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方式方法。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2]团十八届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要激励青年创新创造,深入开展‘挑战杯‘五小竞赛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发挥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的引领作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高校院系团委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党委领导下的先进的青年学生群众组织,是上级党团组织的助手,需要把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本文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实例研究高校二级学院团委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育工作中的定位与作用。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多年来努力完善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阵地建设,强化内外部深度合作,打通优势资源,立足一个思路,即“典型引路、分类引导、分层培育”的创新精神培育工作思路,积极打造“1+3”创新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围绕服务学生青年创新发展,低年级重视基础培养、创新熏陶,高年着重实际练兵、逐步提升,将学院创新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剥开细化,实施三大战略计划,不断引导大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实施路径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不断推进基层共青团建设,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通过制订并推进3大创新人才培育提升计划,即“大学生创新幼苗培育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燎原计划”“大学生创新竞赛实战计划”,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信息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切实增强学院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引领思想,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幼苗培育计划”。
共青团组织必须坚持思想立团,坚定不移地用党的科学理论凝聚青年、引领青年,做好青年工作。学院团委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培养信息学科特色人才结合起来,注重从大学新生入手,努力搭建好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第一课,将科技创新意识植入低年级青年学生的思维中,做好铺垫,打好基础,让新生有充分获得创新精神教育的机会。
学院团委近年来注重打造品牌,借助学院实验室优势平台资源,以启发式教育方式开启新生创新意识。学院团委直属的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与国家实验中心深入合作,创办针对大一新生的特色培训寒假“创新冬令营”,由国家实验中心老师和对口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根据信息学科特色和新生学业特征设计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以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与实操实践的专题培训,激活第二课堂,营造创新氛围,帮助新生初步建立创新意识及科技创新实操体验。对学院学生的调研显示,近三年参加过学院“创新冬令营”培训的新生思想上受到感染,在之后科技创新活动中显示出较高的积极性和较强的竞争力。
2.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燎原计划”。
学院团委有效整合资源,突出学长、青年榜样、优秀校友的力量,充分发挥和扩大传帮带的积极引导作用。学院团委打造“走进科协”品牌培训,每周专题授课,依靠优秀学子力量,以点带面,以强带弱,推动科技创新由尖子生向普通生不断扩展。近五年,学院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内部各类培训近500场次,覆盖上万人次。
学院团委在院党委的指导下打造了创新创业专项品牌活动“梦享公开课”,打通校友资源,充分调动青年榜样力量,扩大科技创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梦享公开课”开办12期,先后邀请学术教授、业界精英、创业人才等进行专题分享,从交流大数据、云媒体、人机交互等领域发展的专业前沿知识,到分享个人创新创业历程,突出典型引路的作用,给当代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激励的力量,反响较好。
3.实践引导,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竞赛实战计划”。
学院团委注重培训、比赛、主题活动不同载体有机结合,以“挑战杯”为龙头,学院强化校内外实战大练兵,旨在有效地拉动创新教育开展的长效性,全面营造创新氛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在“挑战杯”系列赛事中,学院打通本科与硕士的联动效应,扶持作品遴选培育、争取政策支持,构建支撑体系,推出激励措施,提高参加赛事的积极性;依托学校科技节、“创新杯”等竞赛平台,学院围繞作品立项、孵化和培训,培育创新团队,创新成果突出;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学院团委搭建竞技舞台,打造特色竞赛,其中创办的电子制作大赛目前已举办13届,参与人数约2500余人,并顺利入选“华为种子公益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获得经费资助,凸显品牌效应,拓宽了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三、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工作成果
学院团委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实施以来,组织优势资源,紧密围绕信息学科特色主体,研究设计不同形式和载体,营造关注创新、参与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舞台,构建了第二课堂育人空间,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院青年学生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一,学院学科竞赛成果丰富,屡创佳绩,实现重大突破。近五年,由学院团委推荐报送的创新项目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同时获江苏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本院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3S大赛、数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000余人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得到较高评价;学院团委连续多年在校级科技类比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二,学院特色创新创业分享活动“梦享公开课”多次被扬子晚报、南京日报、凤凰网等校外媒体报道,进一步扩大学院创新创业培育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营造出较好的创新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形成,逐步构建学院创新培育特色工作格局。
四、强化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作用效果
一是分类调研,构建分層培育模式。在推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院系团委更能够贴近大学生,对基层各年级各专业的团员和群众进行深度调研,抓住大学生学业期的几个关键点,实现分类分层研究,细化类别和教育方案,积极推动创新精神引导,增强思想引导效果。
二是突出优势,价值引领和实践引导并重。高校院系团委根植于高校校园文化中,具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资源优势,要合理运用优势资源,不仅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引领创新创业服务育人的深入开展,寻求精神内核的融通性和契合性”[4],在价值理念发挥导向性,还要提供更多的竞赛、培训等实战平台,让学生们在创新实践体验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达成。
三是深化合作,探索转化生成机制。高校院系团委应冲破独立的校园空间,走出围墙,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形式,“高校可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思路,探索产教结合、科教融合、学专融合和师生融合的‘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5]。通过与企业、国家实验中心及其他社会平台的合作,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企业孵化基地,保障长效发展,提供更多机会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大学生创新人才资源优势向社会发展优势转变,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体制机制,构筑高水平合作共赢高地,从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叶攀.李克强: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0-20/7579904.shtml,2015.10.20.
[2]陈波.要鼓励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8/1220/c117092-30479005.html,2018.12.20.
[3]贺军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青春篇章——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sohu.com/a/239337908_802076,2018.07.04.
[4]刘钊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2).
[5]段辉琴、陆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02).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传播学视角下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路径探究”(2016 SJB71002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