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学生自主训练提高计算能力的策略
2019-07-10阮亚英
阮亚英
摘 要:计算能力属于一项基本数学能力,是开展数学知识学习、进行数学探究和思考的关键,直接决定学生成绩,加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自主学习是突破传统被动接受学习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独立自主进行问题分析、实践、探索与质疑等来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课前三分钟让学生通过多样化方式的自主学习训练,以实现计算能力的提升是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新尝试,文章则结合实际,对具体做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自主训练;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5-0067-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即加强学生快速、正确計算能力的培养,为其后续数学学习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这道题这么简单都会出错,这道题计算顺序都弄错了,等等。尤其是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后,题的难度增大,涉及的数据增多,增加了出错率,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情况使人担忧。要知道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各个学段中,运算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运算能力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运算的准确、合理和敏捷。它主要表现在灵活地运用运算的法则、性质、公式,善于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方面,是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等其他认识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支撑所形成的一种综合的数学能力。当学生出现运算错误时,部分教师将其归咎于学生粗心、能力低下,不过经我们长期观察,发现除了这些因素外,还有一点影响学生计算能力且易被忽视的原因——日常训练不够,值得引起深思。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计算速度的加快是通过算法和算理于日常训练中不断强化的。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转变传统、死板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注重训练方法的改革,使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更有趣味性和针对性,加快学生的计算速度。现今,自主学习模式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将课前三分钟利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组织出题、评讲,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一、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开展课前三分钟学生自主训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培养一位学生担任训练活动的主持,这位主持就是小老师。另外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以及知识量等问题,在实施训练时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教师指导部分优秀学生出题、评讲,激发全体学生参与训练、出题和评讲的兴趣,初步掌握出题和评讲的方法。第二阶段引导全班学生自主按每节课设定训练的题型要求,轮流自主出题、练习、评讲,达到提升计算能力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引导学生轮流针对本学期的重点难点出题、评讲,进行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等练习,促使学生在自我主宰的时间里、在同伴营造的轻松愉快氛围中,对计算产生兴趣并提高计算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要求人人参与,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相较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课前三分钟自主训练模式的应用可使学生的胆量得到锻炼,语言能力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张扬,还可实现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的提升。能力与素养的培养针对的是全体学生,故而训练的前提是全员参与,确保有提问、有回答、有评论。教师就可让学生根据学号或座位有秩序地上讲台,针对和计算相关的主题进行交流、发言,凸显出课前三分钟的典型优势——互动。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
(1)课前三分钟加强口算能力自主训练。口算能力属于学生应有的一项基本数学能力,是不依靠任何工具仅经思维与记忆而进行的心算,是笔算、估算与简便运算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水平提高的可行举措。通过加强口算能力训练可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计算速度不断加快。但口算属于一项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时间一长,学生则会出现抵触情绪。课前三分钟则刚好可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的口算激情被激发。教师可以将每堂课的前三分钟利用起来,通过口算抢答赛(可分作小组成员抢答、同桌间相互抢答与全班学生同时抢答等)方式来进行,安排一名学生提出抢答题目,对应的人回答。这样充满竞争性的自主训练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加敏捷,口算能力于无形中得到提高。并且,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加学生每次口算训练的难度,即刚开始规定学生3分钟内自主训练完成的口算题为10道,后逐渐增加到15道、20道……,这样学生通过有难度的训练可实现计算能力的增强与速度的加快。
同时,课前三分钟自主口算训练,还可通过扑克牌游戏的方式进行。即低年级学生,按每2人1组,各摸1张牌,对两张牌的和或差进行计算,计算得又快又准确的学生则能获得这两张牌。3分钟内,谁手里的牌张数最多,则算获胜。而中、高年级,需根据所抽牌的张数进行计算,增加计算难度。与此同时,“凑24点”扑克口算游戏也属于学生感兴趣的训练方式,且对参与训练的人数没有限制,选择出1~10的牌各4张,经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若结果为24,则代表获胜,那么这四张牌则归他所有,3分钟后,谁的牌多,则获胜。这一训练方法学生乐此不疲,掌握了算法、算理的同时,又实现了口算能力的提升。
(2)课前三分钟加强估算能力自主训练。估算能力在小学数学计算里也占重要地位。教师应重视估算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堂上将课前三分钟利用起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训练来提高估算能力,要求学生先估算后计算,在训练过程增强估算意识,从而慢慢养成估算习惯。经估算,可以减少计算错误,确保计算结果更准确。如多位数乘法25×0.85的计算,则可让学生说说积比25大还是小,促进学生积极思索,因0.85比1小,故而25×0.85的积也肯定比25小。又如在北师大版“小数除法”教学后,第二堂课的课前三分钟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道题:某班现有男生22人,平均身高1.43m;女生20人,平均身高1.41m,求该班学生平均身高是多少米。学生先通过估算,明确答案在1.42~1.45间,如此可避免计算出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太大,一旦相差太大则通过及时验算纠正,得出正确结论,这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增强有极大帮助。
(3)课前三分钟加强笔算能力自主训练。笔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后续的应用题解答还是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笔算。小学阶段的笔算方式有列式、递等式等。在笔算时,学生稍有不慎,或打错小数点,或少写一个零,或位置书写不正确,均会出现错误结果。教师可通过课前三分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做题的方式加强笔算能力训练。
在自主训练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收集平时学生们计算时的易错点,于课前三分钟将其写在黑板上(见图A、B、C),让学生“找茬”,使学生在改错或判断错误的过程中形成错和对的交叉冲突,通过观察、纠错,得到最终答案;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印象,在下次做题时引起高度重视,保证正确率。教师对五次均寻找出错误之处的学生可给予对应的奖励。
同时,学生还可通过同桌一人出题、一人计算的方式来训练,根据计算结果打出分数,并根据学生计算情况作出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使学生对计算规则有独到的理解,也能使其笔算能力不断提高。另外,学生在笔算训练时,另一位同学要监督,监督的内容包括书写格式规范性、字迹工整程度等,并对不足之处及时提出,要求改正,保证作业美观整洁。
三、课前三分钟数学日志展示,获得数学计算经验
课前三分钟还可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日志展示,日志上记录的是学生在数学课堂或课后进行书籍阅读掌握的数学知识,且将其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心得体会或由此得到的生活经验。同时,数学日志也可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将这些宝贵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可实现共同进步。如在北师大版“克与千克”知识学习后,本班有位学生在课前三分钟里展示了这样一篇日志:“星期天的上午,我跟着妈妈去逛超市,超市中我发现了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所学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其中木耳100克、白糖600克、洗衣液5千克……妈妈告诉我,质量单位不僅仅只有克与千克,还有吨!一头非洲野牛成年后的体重可达1吨。生活中真是处处有数学,那么你们看到的生活中的数学有哪些呢?”这样就将话题转移到数学知识点的讨论……通过数学日志的展示,不但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自主展示掌握了更多数学知识。
四、牵线搭桥,巧妙过渡
数学课前三分钟自主训练虽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但教师也需根据情况作出适当引导。因为部分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所讲的内容有可能和数学知识不沾边,这样不仅会浪费时间,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此时,教师需适当点拨,将其和所学内容进行有机连接,而不是让学生沉浸于演讲的“余韵”无法自拔,这样才能让课前三分钟在学生计算能力提升中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也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教师需合理引导,通过科学、灵活且有力度的训练方式,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注重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应用,又需遵循人人参与训练的理念,使课前三分钟发挥良好作用,让学生计算能力不断提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有效的训练计算技能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大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计算训练中,提高数学成绩,又可以让教师减轻负担,凸显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雷有桂.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摭谈[J].青海教育,2017(10):43.
[2]李模强.点滴举措创双赢——数学课前三分钟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3):198.
[3]刘 莉.数学课前三分钟,热身运动之巧妙[J].读与写,2013(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