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因素及对策建议

2019-07-10孟佳伟张金鑫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对策建议乡村振兴

孟佳伟 张金鑫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是未来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纲要。巨大的城乡差距导致人才流失,乡村农业粗放式生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教文卫滞后,农耕文化失根,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农民人居环境差。因此,要不断推进农村机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壁垒,促进资源、人力和资本向农村流动,建立科学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019-03

经过党中央的多年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着眼当前、面向未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从城乡一体化到新农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在实践中的步步深入和探索。乡村振兴战略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补齐农村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大意义,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由大国到强国跨越、全面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器”。

一、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国情、农情,在新时代下提出的新要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城乡关系变化以及现代化建设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乡村振兴是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一矛盾在乡村表现尤为突出,不平衡体现在城乡发展的差距;不充分体现在农村、农业各方面发展的不充分。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户籍人口为9.11亿,约有6.74亿农村户籍人口在农村生活[1]。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仍高达2.72,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倍差也高达2.27[2]。2016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5%、39.8%、51.6%,在当前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低于9%的情况下,仍有6亿多农村人口、2亿多农户来分享农业收益,农民只可能获得很低的农业收益[3]。农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比越来越低,城乡之间的差异逐步拉大,农村地区仅仅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难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推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工业部门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方式获取工农业产品以及各种资源,农业、农村、农民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中国乡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在经济、科技、医疗、教育等方面,城市和乡村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传统农业无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红利。人口要素在利益驱动下向城镇单向流动,农业人口大量流失,乡村凋敝,空心村现象严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必须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处理好乡村和城镇、人口和流动之间的关系,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要素的双向流动。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乡村振兴是打破乡村衰落的必要条件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及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中的集中反映,包含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乡村区位关系、经济学意义上的工业与农业关系、社会学意义上的市民与农民关系以及生态学意义上的斑块与基质关系等[4]。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似乎乡村衰落已成为无法跨越的鸿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也面临诸多“乡村病”,巨大的城乡差距使得乡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二三产业。一方面,乡村人口结构断层,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剩下“38、61、99部队”留守务农,农业生产缺乏活力,出现严重的土地撂荒以及住房空心化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設落后,传统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失根,村民精神文化贫乏,乡村缺乏生气。乡村振兴成效如何可以最直观地体现在“乡村病”的治理效果上,只有乡村现代化才有国家现代化,只有乡村兴盛才能有国家的兴盛,乡村衰落必将成为阻碍国家现代化的瓶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能打破现代化发展必然伴随乡村衰落这一“铁律”。

(三)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乡村地区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必须强调农村、农业、农民的基础地位。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最关键的任务也在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挖掘农村潜力和强大后劲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乡村和城镇整体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四化同步更要着眼于乡村地区,城乡融合形成良性互动,补齐农村农业的短板,与城镇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

二、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一)粗放式生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需要注意农村粗放式生产方式并未改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素质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导致现代化农业设备、技术和知识难以推广,乡村年轻人务农意愿低,土地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浪费,农业难以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同时,我国农业在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方面依然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关系失衡,市场信息不对等,农产品品质差、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城乡差距大,人才流失严重

2016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 616元,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363元,收入比为2.71:1,这仅仅是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城乡差距也使农户间形成分化,一是家庭经济较好的会进入城镇买房居住,为子女和老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二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老人儿童留守,逐漸进城;三是经济条件比较差而又缺乏进城能力的只能全家留守农村,靠农业收入来维持基本的温饱。深植于经济基础上的生活行为区隔化在村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终必将形塑出各阶层不可跨越的交际障碍和文化参与门槛[5]。青壮年劳动力和精英人才为了获取更好的物质条件,选择留在城镇工作、生活,乡村建设缺乏人才支持,农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

我国的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收入水平上,更突出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所享受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及人居环境上。据2016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在基础设施方面,42.6%的农村还在使用普通旱厕,2%的家庭无厕所,26.1%的农村生活垃圾和82.6%的生活污水无处理设施;在教育、医疗方面,67.7%的乡村无幼儿园、托儿所,18.1%的乡村无卫生室,45.1%的乡村无执业(助理)医师[6]。有些乡村地区甚至没有一条完好的交通道路,道路缺乏照明设施,雨雪天气出行非常不便。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缺乏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及能力滞后,在医疗、教育、人居环境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相比较严重失衡。许多乡村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教育设备,教师文化水平偏低,同时,受待遇及环境的影响,农村教师资源出现严重流失现象,教育跟不上。

三、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系统概括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纲要。这不仅意味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其中包括农业等产业的振兴、科教文卫事业的振兴、乡村治理的振兴、乡村文化的振兴,同时还要为乡村居民创造宜居优美的环境。

(一)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道:“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7]土地是农民获得收入的基本途径,是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保障,更是一份情感寄托。可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事关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点。当下乡村土地改革主要围绕“三块地”展开:农业耕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一方面,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强调国家所有基础上,保持稳定且长久的土地承包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8]。这一举措无疑为农民群众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吃了一颗“定心丸”,保持现有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助于激发农业的内生力和农民群体对于耕地的积极性,探索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制度。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探索合作经营方式盘活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要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确保各类集体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优化配置,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9],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种植专业户流转,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二)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产业作为支撑就很难搞好经济,缺乏物质基础的乡村就像无源之水,乡村振兴也就只是空谈。只有产业振兴,才能拓展农民增收富裕之路。因此,要大力推动以现代高效优质的绿色农业为核心,将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的产业链模式。探索生态振兴的致富兴村产业,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方面,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乡村“三产融合”其实就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并提升种植业、水产业的附加值,完善种养殖、加工、销售的利益链。各乡村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依托自身资源、文化等打造优势产业,形成“科技+主导农业+优势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创造机遇,实现生产、深加工、服务的融合,加强家家户户与现代农业体系的连接,全面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挖掘新产业、打开新思路、创造新模式,如以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业深加工、特色文化小镇等等吸引人力和财力。同时,还要以健全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补贴的效能,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为现代农业体系的发展“亮绿灯”。另一方面,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振兴之路。深化农业绿色发展机制体制创新,形成现代农业的环保理念,加强监测平台建设,从源头管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防止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农作物、土地及水资源;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通过科技变废为宝,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提供更加绿色无污染的农业产品。

(三)健全科学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关于基层自治提出“治理有效”,从民主管理到治理有效,乡村基层自治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引导村民直接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通过有效治理切实为乡村居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乡村的发展和命运与国家建设休戚与共。

一方面,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振兴基层组织。构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组织管理队伍,一改以往宗族化、利益化的选拔方式,充分引进人才并挖掘新乡贤等更有能力的群体。探索适合本村本地区的乡村治理模式,确保乡村基层组织充满活力,激发内生力。走出一条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基层乡村治理道路。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健全议事、村务公开和村民监督制度;加强法制宣传建设,加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引导村民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发挥村规民约的监督引导、教育和约束作用,开设文明乡风、伦理道德讲堂,移风易俗,形成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家风良好的乡村精神,传承农耕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人民对美好生活和良好生活环境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完善乡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创造宜居環境,不断提高乡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一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软实力”。当前,乡村照明设施、道路等设施不完善,健身娱乐设施缺乏,精神文化空虚,医疗、教育水平落后,这些也都是影响乡村居民单向流动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供给结构,促进量和质的双重提高,推动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融合,例如建设健身广场、组织娱乐活动、乡村图书馆等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完善配套设施,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措施。人才是乡村振兴的软件,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严格教师选拔制度,同时加大乡村教师补贴力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乡村学生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与城镇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因病返贫现象在乡村地区依然很突出,乡村医疗条件落后,小病拖、大病去大医院看不起,基本的生命健康难以保障。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制度,解决乡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改善乡村医疗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分级医疗对接制度,与城镇高水平的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小病乡村治疗,大病快速通道”的医疗模式。同时完善更多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报销比例,让农民群众“看得起病”。

参考文献:

[1]贺雪峰.“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2).

[2]叶庆兴.实现国家现代化不能落下乡村[J].中国发展观察,2017(21).

[3]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4]危旭芳.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点与风险防范[J].学术前沿,2018(6).

[5]薛晴.农民阶层分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两面性及其应对[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6]叶兴庆.以改革创新促进乡村振兴[J].农村工作通讯,2017(2).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张红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J].农村经营管理,2017(11).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对策建议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审计策略优化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陇原渔夫
戴上红领巾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