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9-07-10蔡燕妮
蔡燕妮
摘 要: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教师就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注意状态、情感体验、动机兴趣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习。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心理因素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5-0025-02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喜学”语文,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苦学”转变为“乐学”,学习就会变得更加高效。
一、浓厚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兴趣对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合理拓展,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有趣课堂,激发兴趣
学生探索欲强,求知欲旺盛。内容丰富、逻辑严密、有趣生动的知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面对难度适中的学习材料,努力地克服困难,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随之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显示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在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描述、引人入胜的提问、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扣人心弦的幽默、回味无穷的结束语、细致精美的挂图……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拼音“j q x”一课,对“j q x”和“ü”拼读的规则,学生很难理解。我告诉学生:“单韵母‘ü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它和‘j q x交朋友组成音节的时候,非得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可是,有礼貌的‘ü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小难题,‘ü脱掉帽子后大家会不会以为‘j q x和‘u交朋友呢?”学生们这时面面相觑。教师趁机引导学生:“由于‘j q x和‘u住得很远,它们永远没办法交朋友。”教师引导学生编儿歌记住“j q x”和“ü”拼读的规则。教学难点就在教师恰到好处的幽默及生动形象的描述中化解了,学生们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教学中,对这些能产生积极作用的兴趣,教师注意保护和引导,就能促进教学的高效性。
(二)合理迁移,培养兴趣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喜欢游戏、故事的特点,把学生对其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这样的教学就获得了有价值的实际意义。如在教学“zh ch sh r”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喜欢游戏及故事的心理,将“悟空闯关”融入整堂课中:悟空的金箍棒丢了,在闯关中遇到了重重困难,需要学生的帮助才能成功闯关;悟空肚子饿了,需要学生帮忙摘声母苹果;悟空来到了一条小河前,遇到了一道道障碍,需要学生帮忙认读音节,这些障碍才能清除;悟空感到很冷,非常想要一件树叶做成的衣裳,可是这件衣裳上住着几个生字宝宝,需要学生帮忙拼读生字,这件树叶衣裳才会从树上掉下来。在游戏和故事中,学生学会了认读声母,学会了拼读音节,学会了认读生字,学会了帮助他人。
合理迁移是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合理迁移,化难为易,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尝试成功,保护兴趣
赞许和责备都是一种评价。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许优于责备。因此,当学生整洁地完成一次作业,说清楚一个字母,学会拼读一个音节,认读一个生字,读通一首儿歌,都是成功的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中肯的鼓励和合理的评价。
班上一名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心智不太成熟,加上缺乏家长的陪伴和关心,学习很吃力。上课时,这名学生总是默默地坐在位置上。有一次上课,他坐姿特别端正,教师请他拼读音节。他怯生生地站起来,声音很小。教师先是夸他读对了,继而鼓励他再读一遍。第二次拼读音节,他的音量明显提高了。教师再一次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学生面带笑容地坐了下来。教师的赞许既给予了他学习的力量与信心,又提升了他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创设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得到提升的时候,内在动力就会不断增强,学习就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二、积极的情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积极的情感能够鼓舞和推动学生产生学习的精神和动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赖于积极情感的形成。积极的情感沟通对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及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吸收新知识,从而感知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将已有的体验进行融合。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促进教学的高效性。
(一)知识增长,感知体验
由于学生知识贫乏,经验不足,年纪较小,所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丰富知识。培养学生鉴别能力和是非观念,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拼音时,教师除了让学生熟悉书写、拼读等规则,还要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表达美、书写的艺术美、拼音的音韵美。学生通过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课文,从而加深对金秋时节的认识,自然而然产生热爱秋天的情感,也就越学越起劲。
(二)情境创设,体验融合
教师巧妙的提问、善意的幽默、生动的讲述、暗示的眼神和学生积极的发言、驰骋的想象、会意的眼神、可心的微笑融在一起,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教学拼音时,教师利用课文中的一幅幅情境图,引导学生在观察情境图的基础上编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拼音知识。如学习“ɑ o e”,学生们根据情境图编出了这样的故事:“夏天的早晨,小公鸡和小白鹅早早起床了。它们一起来到田野里玩耍。小公鸡,o,o,o,唱了起来。小白鹅在小河里一边听小公鸡唱歌,一边欣赏自己美丽的影子。爱唱歌的小朋友也来到了田野里。小朋友站在岸邊,甩着小辫子,ɑ,ɑ,ɑ,唱了起来。夏天的早晨多美呀!”在融洽和谐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愉悦的体验状态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学生因为喜欢教师,所以喜欢教师任教的这门学科。
(三)活动落实,获得体验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从而在现实中进行交际。学生在参观、旅游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情感不断丰富,认知不断加深。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文有源,情有寓。因此,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可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如习作展示活动、一分钟发言、知识竞赛、赛诗会、故事会等活动,均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利用课前时间诵读古诗,并参加每周举行一次的班级诵读展示。学生轮流进行课前一分钟发言。一年级学生学完拼音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拼音写日记……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这门学科。
三、专注的状态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专注的状态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学生如果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就会出现心不在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情况。教学过程中要想让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学生处于专注的状态。
(一)心平气和,设定目标
刚上课时,学生的兴奋依然停留在课间活动中。静心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过电影”“放松训练”等静心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平静下来,以及时转移到当前的学习任务上。“过电影”是指教师运用舒缓的声音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再现和梳理了知识,又使学生沸腾的心尽快平静下来。“放松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坐直,两脚叉开,脚面平行,双手放在两腿上,手心朝内,微闭双目,慢慢进行深呼吸。静心活动能让学生迅速回到课堂,开始学习的旅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立一个可行的目标:从现在开始,我比过去善于集中注意力。希望都是美好的,要把理想变为现实,需要自己的意志力进行调控。当有了这样一个目标时,学生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就会排除干扰,把所有的心理能量集中到学习任务上。当学生设定了提高注意力的目标时,短时间内专注的能力就会迅速发展。
(二)积极倾听,深化思考
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和引导学生是否养成先倾听后评价的习惯。学生如果只是倾听发言,没有动脑思考,就不能理解发言的内容,更不能领悟知识的本质。这样的“倾听”就等于没听。倾听之后,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评价他人的发言,他人的发言好的地方是什么?存在哪些错误?哪些地方需要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认真倾听、学会思考的良好习惯,注意力当然也就会集中。
(三)激励评价,多元感官
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教师可通过激励评价,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不竭动力,保持专注。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不同形式的激励评价,热情真诚地给予学生赞赏与肯定,呈现出对学生言行的关爱。在欣赏、激励、赞美之下,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倾听、深化思考的内在动力。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取決于手、脑、眼、耳、口等器官是否全部调动起来。教学中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可通过提问、操作、游戏、表演、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依据学生注意的特点,科学组织课堂,就能切实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组织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习的激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崔文风.暗示心理——自我驾驭美好前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马向真.道德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