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社会活动浸润式体验的研究和实践

2019-07-10陈华

教师·中 2019年5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

陈华

摘 要:本学期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崇贤第一幼儿园开展了以“有效教研,促有效发展”为主题的研修活动。在“我上小学了”主题背景下,以大班社会领域教学为抓手,以团队研修为手段,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及教研活动能力。基于对社会活动价值的思考和整体的研磨过程,结合“分开不分别”的教学展示,主要围绕:理论支持,内容选择;初次尝试,发现问题;活动调整,突破情感;策略引用,凸显自主这四个方面对研磨历程进行介绍。

关键词:发现问题;突破情感;策略引用;有效教研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4-0092-02

一、理论支撑,内容选择

因考虑到教师对执教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我们首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社会领域的内容进行了学习。《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基于理论学习,我们在幼小衔接的背景下对教学活动进行了选择,初步确定“分开不分别”这个关于分别的社会活动。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对“分别”的理解,引导幼儿感知分别其实就是一个游戏,减轻幼儿的离别愁绪。

二、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在初次的研磨中,听课教师各抒己见,发现问题。主要问题:①活动内容偏向语言活动,一直处于一问一答的状态。(原因在于教学中有一个关于分别是什么的故事,因此教师重点偏向于语言表达,一直纠结于对“分别”是什么的理解。)②同伴间的情感不能凸显,只停留在表面。(原因在于过度地对故事内容进行学习,幼儿已有经验不能得到激发。)③教师对故事没有处理,按原有教案走流程。(一开始教师的教学设计几乎完全照搬原教材上的设计进行,对教材没有加以分析,纯粹“走流程”。)研磨组能够对初尝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遇到了瓶颈。主要原因:①生搬硬套。②情感缺失。幼儿没有分别的体验,只能说出“分别”是很难过的事情,不能理解拉比的感受,以情代情的作用仅仅在于早上和家人的分别,缺少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我们这里存在特殊的地理原因,小学就在隔壁,幼儿完全不能把分别与上小学的分别联系在一起,教师只能硬生生地把拉比的情绪灌输到幼儿的身上;由于幼儿园的特殊性,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的相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因此现场的引导中,幼儿对同伴间的分别没有具体的感受。这些导致分别的情感不能烘托。

三、活动调整,突破情感

(一)目标的定位

一研目标:①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拉比和朋友之间的分别之情,理解分别是什么。②大胆表述分别前想对朋友说的话,诉说不忘记朋友的方法。③倾听同伴的讲述,感受和朋友即将离别的心情。二研目标:①同上。②寻找不忘记朋友的方法并大胆进行表述。三研目标:①借助故事内容,理解分别是什么,体验分开不分别的情谊。②寻找记住朋友的方法并进行记录,体验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几次的研磨中我们都对活动目标、重难点进行调整,目的在于更好地帮助幼儿寻找分开不分别的方法。二研与一研目标相比多了幼儿自主寻找的过程,幼儿的分别情绪能够通过自主的找寻得到缓解;三研与二研目标相比,除了有对不忘记朋友的方法的讨论,同时也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在于使略显忧伤的分别变得充满智慧、充满期待,更好地凸显出活动的教育目的。

(二)内容的调整

1.大环节的调整

原过程设计:聊聊分别—分段阅读,理解分别—分开不分别;现过程调整为:故事导入,猜测缘由—讲述故事,初步理解“分别”—寻找不分别的办法。一研的活动环节中聊聊分别的环节过于烦琐,与第二部分故事中拉比的分别内容重复。分段阅读故事中的内容过于简单,一问一答,拉比的离别忧伤不能很好地体现,在实际生活和故事的情景中不断地来回跳跃。在最后分开不分别中升华太快:分别其实是一个游戏,大家说好不见面,比一比谁能在很久很久以后还记得对方的样子,这样的升华幼儿基本都不能理解。(因此一研的重点在于理解分别是什么。)对照目标,经过大家的各抒己见,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调整。调整为:故事导入,猜测缘由—讲述故事,初步理解“分别”—寻找不“分别”的办法。活动层层递进,紧紧围绕哭、为什么哭、如何才能不哭,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2.故事的调整

原故事内容选择:完整故事的理解。(重点突破“分别”是什么。)现故事截取所需要的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重点在于利用换位思考,寻找不被遗忘的方法。)一研完整讲述故事《分别是什么》,理解故事画面,最后总结。其重点在于记住分别。二研基于目标,以“分别”为载体,寻找不被遗忘的方法。我们对故事进行了截取,联系实际帮助拉比寻找不被遗忘的方式,在故事的情境中让幼儿自发去寻找方法,消解分别的愁绪。

3.问题的调整

基于以上的调整,最后我们对问题也进行了调整。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体验情感,寻找分开不分别的方法,我们对问题进行了缩减和提炼。根据截取的故事内容,我们采用问题前置的形式,以小熊猫的哭为线索,因此整个教学活动我们只有三个重点问题。在活动中我们的问题虽然很少,但都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紧紧围绕着目标。调整后的问题呈现:提问1:你们知道小熊拉比为什么哭吗?(猜测小熊拉比哭的原因)提问2:你知道“分别”是什么意思吗?你有过分别的经历吗?心情怎么样?(寻找哭泣的原因,理解分別的情感,拓展已有经验)提问3: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朋友记住你?(找寻不被忘记的策略)

(三)方式的多元

在寻找分开不分别的方法时,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幼儿多元地寻找答案:集体讨论、查阅书籍、现场求助。这几种方式都能很好地体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其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理解“分开不分别”的内在含义。(教学活动呈现)

设计意图:“分开不分别”选自《幼儿园体验式学习与发展课程》中“再见了,幼儿园”主题下的一节社会活动。在故事中小熊猫拉比因即将到来的分别而哭泣、难过,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了解了虽然分别有一点伤心,但是我们还可以记住朋友。分别,是大班幼儿即将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活动中情感的营造是活动的重要元素之一。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分别情感”的烘托,我们采用故事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忘记朋友的方式,在减少幼儿离别的伤感情绪的前提下,引导幼儿了解分开不分别的真正意思。在幼儿的讨论中梳理不忘记朋友的策略。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拉比和朋友之间的分别之情,理解分别是什么。

2.寻找记住朋友的方法并进行大胆表述,体验朋友之间的友情。

活动准备:课件、背景音乐、记录纸、图书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猜测缘由

小熊猫拉比为什么哭?

二、讲述故事,初步理解“分别”

了解小熊拉比哭的真正原因。你知道分别是什么意思吗?你有过分别的经历吗?心情怎么样?(幼儿讨论后,教师进行小结)

三、寻找不“分别”办法

1.小熊拉比还在担心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朋友记住你?

2.分组寻找“记住朋友”的办法。

四、我要记住你

张贴幼儿的方法,请幼儿上来介绍。拉比听了我们的办法心情会怎么样?

四、策略引用,凸显自主

为了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突破重难点,加深幼儿对分开不分别的认识,我们用到了以下的策略:①故事导入(以故事为载体,引导幼儿猜测拉比哭泣的原因。为分别的难过做好铺垫,为第一目标所服务)。②音频激发(以声音为媒介,感受分别的担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倾听拉比哭泣的真正原因,拓展幼儿的分别经验,为第一目标所服务)。③自主讨论(以自主为目的,引导幼儿寻找不被朋友忘记的方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图示交流(以图示为依托,总结幼儿寻找的方法)。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策略的应用,我们都以幼儿的自主性探究为目的,让他们通过各种办法去解决社会中的各种困难,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只扮演支持者和引导者,在面对“分别”这样的愁绪时,我们要的不是幼儿的不舍和眼泪,而是幼儿擦干眼泪向前的能力,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能力。

五、成效与启示

(1)幼儿层面:①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幼儿讨论、协商、合作完成一系列展现能力的内容,尊重幼儿的情感、能力和需要。②主题的内容架构与实施都浸润着依依不舍的情感。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并升华积极的情感,让幼儿对幼儿园、同伴、教师的美好印记伴随他们今后的成长。

(2)教师成长:①理解教材,研读教材,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对教材进行重构与设计,优化教学活动。②在实践与研究中助推幼儿与教师的共同成长。③团队研磨、引领促成长:立足关注活动内容的选择,关注幼儿学习品质,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小组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教师在教研中共同研究幼儿的行为,共同反思与实践,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思考,提升教育经验,成就专业发展。同时教师们应互相鼓励、互相支撑,共同研究,一起面对,在集体智慧的发挥中形成互相支持、勇于探索、共同进步的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編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性研究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活”起来
摭谈英语教学中问题生成与疑难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如何开展初中体育课堂中的探究
浅谈“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