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析
2019-07-10周曦
周曦
摘 要: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就业与发展需要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而明确职业生涯的有关概念,了解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路径,是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4-0007-02
一、概念之识:何为职业及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一词,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一书:“昔武克赏,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略来贡,使勿忘职业。”这里的“职”指执掌之事,“业”指记事方法,“职业”即分内应做之事。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职业”一词由“职”和“业”二字构成,“职”指职位、职责等,“业”指行业、事业等。“职”就是责任、担当,“业”就是业务、敬业,这便是“职业”的内涵。“职业”的外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工作,有事可做;二是有收入,能获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经济报酬;三是有职责,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显而易见,“职业”具有目的性、时代性、社会性、多样性、规范性、专业性、技术性、层次性、地域性等特征,还具有社会功能、个人功能和组织功能,体现安身立命的谋生价值、未来持续发展的人生价值和获得幸福与成就感的体验价值。
“生涯”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经历。“生”指生育、生长、生存、生计、生命、生平等,“涯”指边际、边缘、边界等,如天涯海角、一望无涯之谓也。《庄子·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此,“生涯”即指职业生活,如教学生涯、舞台生涯等,生涯在本质上是持续一生的过程。“规划”是指个人或组织制订的比较全面而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考量和谋划,是设计未来整套行动计划的方案,如“十三五”规划等。“规划”包括“规”和“划”,“规”是指规则、规程、标准等战略层面的要素,“划”指计划、谋划、策划、筹划等战术层面的因素。“规”是起,“划”是落。“规划”与“计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时间上讲,规划侧重长远,计划侧重短期;从内容上讲,规划侧重战略思考,计划侧重战术操作。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从业者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一生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而作出的持续而行之有效的系统计划和安排。如孔子的职业生涯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反映了孔子在人生不同阶段所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可划分为以三年为期的短期规划、以五年为期的中期规划、以十年为期的长期规划。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目标设定包括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社会价值目标等;通道设计主要指实现目标的路径和途径。
二、理性之思: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应遵循和借鉴的理论通常有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沃特恩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一)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金斯伯格是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先驱。他的理论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在11岁之前的幻想期,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顧自身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完全处于幻想之中。在11至17岁的尝试期,不但有职业兴趣,而且还会更客观地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在17岁以后的现实期,所希望的职业不再模糊,已有具体的职业目标。该理论强调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和职业追求的变化发展过程。
(二)沃特恩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该理论以每七年为限,把人生划分为十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出生到7岁,是充满幻想的天真时期,但又能敢于表达心中的愿望;第二阶段为7岁到14岁,处于想象时期,开始谋划未来;第三阶段为14岁到21岁,开始进入青春期,身心得到迅速发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第四阶段为21岁到28岁,开始发现人生的意义,从而把握人生的机会;第五阶段为28岁到35岁,逐渐积累社会经验,不断证实和强化人生真谛;第六阶段为35岁到42岁,重新思考职业定位,探究后半生的职业发展;第七阶段为42岁到49岁,人生过半,青春不再,如果事业没有成就,可能会表现得心神不宁;第八阶段为49岁到56岁,开始进入更年期,身体会出现衰老迹象;第九阶段为56岁到63岁,思想成熟,做事稳妥,处事干练;第十阶段为63岁到70岁,如果心态积极,有可能把人生引向新的起点。
三、践行之道: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与路径
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具体指导个体职业生涯设计,通常采取的方法为“六步职业生涯规划法”。
(一)认识我是谁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座著名的德尔菲神庙,在神庙的一根石柱上刻着著名的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目的是用来规劝世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真正价值。在《哲人言行录》一书中,记载着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与他的一个门生的对话,门生问他:“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泰勒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认识你自己。”
由此看来,认识自己、认识我是谁对职业生涯规划是何等重要。如何认识我是谁,归纳起来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神、智、器、识”。“神”就是自己的精神、人格、心灵,“智”就是自己的智商,“器”就是自己的才能本事,“识”就是自己的知识与眼界。所以要认识你自己,就要在“神、智、器、识”四个字上下功夫、花气力,明确自己的底线和边界,对自己的优势与弱势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知,避免出现对自己高估或低估的倾向。
(二)我想做什么
我想做什么,重在一个“想”字,要立足自身实际,避免胡思乱想。要了解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明白自己的精神追求。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你知道吗?离每个心最远的恰恰是自己,我们对很多东西都有知,但对我们自己,往往却不是一个知者。”如何去想呢?建议把握“三点”与“四定”。“三点”即是找寻自己职业生涯的三个支点:一是生存支点,就是以薪酬为导向来规划职业生涯;二是兴趣支点,就是以快乐为导向来规划职业生涯;三是发展支点,就是以持续进取为导向来规划职业生涯。也可将三个支点结合起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四定”即是定心、定点、定位、定向。“定心”就是心神安宁。心不定,则事不成。“定点”就是确定职业发展的地点。是在本地就业还是去外地就业,要从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定位”就是确立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要恰当,既不可悲观,也不能期望过高。“定向”就是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方向错了,则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三)我能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关键在于一个“能”字。不但要知道能做什么,还要知道不能做什么,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如何做到“能”呢?可从“四个选择”着手。一是“择己所爱”。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设计自己的职业人生。二是“择己所长”。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运用“比较优势”原理,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三是“择己所利”。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幸福和职业价值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四是“择世所需”。设计职业生涯,要紧贴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预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四)环境允许我做什么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就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可进行“SWOT”分析和“人职匹配”分析。在“SWOT”分析中,S代表优势(Strength),即自身和环境给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优势;W代表弱势(Weakness),即自身和环境给职业生涯带来的不利因素;O代表机会(Opportunity),即自身和环境给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的机遇和机会;T代表挑战(Threat),即自身和环境给职业生涯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在“人职匹配”分析中,应清楚认识个人主观和客观环境的一致性,做到自身条件与职业岗位相匹配,自身特长与岗位相匹配,使个人与职业达到平衡。
(五)我的职业生涯目标是什么
常言说得好:“没有目标的人永远要为有目标的人工作。”职业生涯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历史上的名人,大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如孔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屈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人生目标;岳飞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为人生目标;杜甫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人生目标。明确了职业生涯目标之后,就要清楚自己往哪一条路线上发展,是走技术路线,还是走管理路线,抑或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路线,必须作出理性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目标框架。
(六)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经过上述五个方面的思考后,就可以开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了,并遵从八个原则:一是清晰性原则,目标及措施与实现目标的步骤应清晰;二是变动性原则,目标及措施应具有弹性和缓冲性,以便依据环境变化而作出调整;三是一致性原则,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保持一致;四是挑战性原则,目标与措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五是激励性原则,目标能对自己产生内在的激励作用;六是全程性原则,职业生涯规划应考虑职业人生的全过程;七是具体性原则,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各阶段目标的路径应具体;八是可测性原则,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各项预设指标是可测量和可检验的。
参考文献:
[1]王建林.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手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李兵寬,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