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例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9-07-10陈云娟
陈云娟
摘 要:数学阅读需要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因此学生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能力;自主学习;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4-0054-02
一、阅读例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关注差异,以学定教,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关键。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想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我们要以所教学的数学知识为载体(书中例题),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让学生裸读例题,面对一个情境,挑战一个新知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会被新知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它是一种带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在阅读例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情不自禁对文本例题的生活情境、文字的对话、数学的符号、数学的图形、数学的归纳、数学的问题、数学揭示的规律、数学的概括等一连串的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进行自主探究,试图挑战自我,掌握全新知识。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课始,学生自主阅读例题, 呈现下列学习过程:
(1)小数除法在生活中同样也要用到,它的含义与整数除法一样。7.65÷0.85就是求7.65里有几个0.85(自主思考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例题明确给出思考问题:“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 再加上书中的提示语:“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同时……”面对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学生会自主深入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学生自然就與商不变的规律练习一起思考)。
(3)例题展示被除数和除数,小数点移动过程。箭头方向的标注,学生自主领悟到实际就是算765÷85,这样就将新知转化为旧知。
(4)学生将深入思考交流:被除数和除数小数点为什么要移动,怎么移,根据什么原理可以这样转化计算。问题环环相扣,学生逼自己去解决自己引发的问题。
阅读例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学生或是激动,或是兴奋,或是疑惑。不管怎样,这种过程终究是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问题是内心自动自发的,能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大大加强,并在阅读例题中不断地提高自主能力。
二、阅读例题,引发学生自主产生问题
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会学习,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学生不仅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更要借助思考不断产生新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产生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才真正发生。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问题是思维的体操,课堂上,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教师能很好地判断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及把握的程度,以及学生的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豁达,本质上则是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显露。学生懂得提相应的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整体感知的过程,就是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
有效的课堂教学非常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展开教学。学生阅读例题,学习新知识,由于能力的差异,在理解重难点知识时将产生困惑,此时学习就遇到障碍,学生自然就会抛出自己在阅读例题中产生的问题。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阅读例题后学生自然就产生如下思考:
(1)面积的大小不是用尺子量长度,而是用小正方形拼摆出来的。
(2)面积是表示共有几块小正方形,即共有几个面积单位。
(3)那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
(4)长×宽=面积。长度与长度相乘怎么会得出面积的含义呢?
(5)不是刚好的整厘米数面积该怎么办呢?也等于长乘宽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可以此作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内驱学习动力,来展示课堂教学。这样的思考交流活动很有针对性,学生学得主动,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益。
三、阅读例题,开放学生自主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新教材教科书改为大版本,教科书留下很多的“空白”,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理解数学,打开思维,沟通对比,解决问题。新教材展示解决新知时,喜欢用对话的方式展示几个同学不同的想法过程,之后就会出示问题:“你有不同想法吗?你的想法是?你喜欢哪一种想法?”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例题通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设置问题:爸爸比小红大30岁,要求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例题展示了两种表示法,接着就留下一个“空白”问:“你是怎么表示的?”这个问题一出,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的想法有:
(1)小红的年龄用a表示,那爸爸的年龄也用a表示可以吗?
(2)小红的年龄用a表示,那爸爸的年龄可以用b表示吗?
(3)如果爸爸的年龄用a,那小红的年龄用a-30表示可以吗?
(4)还可以用别的符号或字母表示。
这样的留白,留给学生极大的自主思考空间,使学习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学习过程由单一走向多样,从而丰富了学生从数过渡到代数的转换的感知。学生在阅读例题时,会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选择和评价,从而做出优化的选择,使学习走向深入,走向自主。
四、阅读例题,加强学生反思调整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学生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规律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
如1平方厘米的概念教学:“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阅读概念时,学生要抓住概念中的重要字词(概念中有提到“边长”含义,也有提到“面积”含义)并对关键字词认真推敲,明确边长大小与图形大小之间的关系、边长大小与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理清逻辑过程。学生理解后进一步推敲研读:“面积为1平方厘米,它一定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学生自己在对比研读中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明确因果关系,加强感悟,深化理解,做出判断。 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逻辑化和严谨性,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厚实、有趣生动,前提就是学生通过反复研读推敲辨析获得深刻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许多公开课就是在多次试验后反思才造就完美。教师如此,学生何不如此呢?所以学生在自主阅读例题中,应学会不断自我反思调整,沟通各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反复推敲,对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思考,以达到思维明了化、概念理解清晰化的效果。
五、阅读例题,丰富学生自主交流
阅读例題,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提出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规律,课堂上进行充分交流展示。展示学生的问题过程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思维进行引导的过程。教师可以适当纠正,做出必要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保证让所有学生在交流中都学有所得,在交流中思维走向深入,拓展思维空间。如教学“小数乘法1.92×0.9=?”学生阅读例题后提出这样的思考:
(1)小数乘法计算,竖式可以直接变整数乘整数,最后横式的积再补上小数点。(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2)小数乘法计算的积会出现越乘越小,为什么呢?(沟通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从而思考小数乘法的意义表示几个几)
(3)那小数除法也可能出现越除越大的情况吗?(迁移推理)
(4)不用计算看两个因数,就可以明白积是几位小数。(作为判断积的重要依据)
(5)检查错题时先检查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很容易漏了或出错。(注意积的末尾有0的特殊情况)
这一个个观点的抛出,丰富了学生自主交流,成为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成为师生展示发展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让学生深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从而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使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进行系统思考,进行再创造、再建构。这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和展示的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学生不仅参与了学也参与了教,师生真正成了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天生好学的内在原动力被激发,在不断探究问题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总之,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它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反馈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与低。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性地阅读文本例题,加强数学文本阅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教师应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和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让其领会数学思想,逐步让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光丽.关注“阅读与理解” 渗透数学基本思想[J].教师,2017(6):56-58.
[2]高志成.巧用数学阅读助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3):79-81.
[3]林丽霞.重视以题导教,落实核心素养——由小学数学“阅读理解”题型引发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8(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