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两经并刺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
2019-07-09许国明韩淑凯段雪涛
许国明 韩淑凯 段雪涛
【关键词】经筋排刺法;皮肤针;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肌电;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0-2.36-01
上肢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偏瘫上肢屈肌处于痉挛状态,而伸肌肌群则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这种异常的运动模式妨碍肢体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因此,尽早解决痉挛问题,打破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已成为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观察了病人肌电F 波的变化,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望都县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患者,均在脑血管意外病情稳定之后,接受相应治疗。共15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5例,男46例,女29例;年龄47~75岁,平均(52.4±2.3)岁;病程5天~2.1月,平均(1.359±566)天;其中脑梗死41例,脑出血34例。对照组75例,男49例,女26例;年龄47~79岁,平均(531±17)岁;病程6天~2.3月,平均(1447±476)天;其中腦梗死47例,脑出血28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确诊。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2]中痉挛诊断要点。①上肢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严重肌痉挛时可表现为关节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②局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长时间的痉挛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和肌腱的挛缩。③痉挛上肢的腱反射亢进。④由此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47~80岁之间,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者;③痉挛程度(按MAS分级)在1~3级且Brunnstrom分级在Ⅱ~Ⅴ级者;④病程在3月内者;⑤受试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排除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或严重出血倾向者;③近期持续服用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
2 治疗方法
2组同时进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如良上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保持、缓解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痉挛、静态牵拉肌肉、被动运动与按摩等。
2.1 治疗组
依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将其分为3组,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先用皮肤针叩刺手三阴经,然后应用经筋排刺法针刺与之表里的手三阳经。取穴:患侧上肢五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针刺方法:①皮肤针疗法:选用七星针,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分别予手三阴经五腧穴以中度刺激(腕力稍重,局部有潮红,但不出血);②经筋排刺法:取手三阳经五腧穴,选用035mm×1.3mm毫针,垂直刺入,刺入肌腱浅层即止,施以雀啄捻转手法,行针1min,每次留针30min,在两穴的连线上每隔1~2寸左右刺1针,一般每线3~5针。上述两种刺法每天选用2组,每天治疗1次。
2.2对照组
口服巴氯芬,治疗开始时剂量为5mg,每日3次。然后根据患者反应,单次剂量逐渐增加,每次5mg,间隔3d,最大剂量80mg/d。
上述2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
3 检测方法
入选病人分别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在我院肌电室做肌电F 波测定。肌电室环境安静,病人于隔音的双层铜网屏蔽室内,室温在18~25 ℃之间,病人平卧位,选择患肢腕部正中神经为刺激点, 用酒精擦净腕部皮肤, 丹麦产Keypoint 肌电/ 诱发电位仪,地线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配有计算机处理系统,该程序系统自动将M波与F 波分别放置在前后段显示。F 波振幅取峰—峰垂直高度,F 波潜伏期由计算机自动显示。肌电图增益设置为1MV/ D ,时程为5MS/ D ,刺激频率为1Hz ,刺激强度由小到大,当M 波稳定,F 波最大振幅时,描记F 波图形,记录各参数。观测参数包括波幅、时限、阈值。
4 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的测评:①研究工具: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3]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它全面概括了生理心理功能和主观感受等内容,共有36条目,分8个维度和1个健康变化自评,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基本公式:换算得分=(实际得分-该方面可能的最低得分)/(该方面的可能的最高得分-最低得分)×100。②研究方法:一对一地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填表前与受试者进行面谈,说明此研究的目的,消除其顾虑,然后采用统一指导语,并请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独立填写,而对于文化程度较低者,则由护士以中性的、不带任何偏向和暗示的方式,逐个项目读给患者听,然后由患者做出回答。
5 结果
51 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的肌电F 波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于治疗后波幅、时限及阈值均有不同程度变化。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除阈值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波幅、时限及阈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对上肢痉挛患者肌电F波参数的影响较大。
52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5,P <001)。
6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中风、痉证等范畴,多由外邪首先侵犯经络而后传入脏腑,或情绪内伤,引起经络运行不畅,气血阻滞,筋脉失养,阴阳失调而引起,常表现为上肢疼痛、麻木、沉重、肿胀、拘挛、乏力、颤振、抽搐、汗出异常等症状。据其临床表现,笔者将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病机辨为风痰阻络、气血失调、筋失濡润、阴阳失衡,其基本特点为“阳缓而阴急”。手三阳经属腑络脏,手三阴经属脏络腑,两者互为表里、阴阳相对,《素闻·阴阳应象大论》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故针刺立法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其中经筋排刺法补阳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其本;皮肤针疗法泻阴经,疏风化痰,祛邪止痉治其标。两者阴阳相配,刚柔相济,补泻结合、相互制约,从而调整机体表里、脏腑、阴阳之关系,使之趋于平衡。临床观察表明,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性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肌电图表现为巨大F 波,即波幅增高、时限增宽、阈值变小;治疗后两组病人F 波的波幅降低、时限缩短、阈值变大,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的波幅、时限及阈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存在有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增高,病理性牵张反射亢进,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能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对病理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4
[3] 许绵绵,骆翠娥,林美华.中文版SF-36量表对冠心病患者康复治疗的评定[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5):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