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浮华,扎根生活
2019-07-09杨银萍
杨银萍
摘 要: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短板,大多华而不实,脱离生活,然而万物生长必须落地生根,才能汲取土地的营养。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强调了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诗歌教学亦是如此。要将诗意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必定要从生活出发汲取营养。本文以笔者执教的课例总结出诗歌教学的一般途径,探索诗歌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兴味 留白 想象 铺垫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精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诗歌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最好的承载者,它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优美、意境悠远,汲取当中的营养和精髓,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生命得到润泽和成长,诗歌教学就尤为重要。
然而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是薄弱环节。大多数情况下诗歌教学只是隔纱远望,观其曼妙身姿,叹其优雅气质,即使轻轻撩开那层面纱,也是昙花一瞬,生硬的文字解剖亵渎了悠远的诗意。万物生长必须落地生根,才能汲取土地的营养,而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强调了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要将诗意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必定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出发,再回归到生活。下面就以《绿色的和灰色的》这首诗的教学为例来谈谈笔者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画意诗情,从生活环境迁移到诗歌意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教师想要把课上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的。
《绿色的和灰色的》的色彩基调是绿色,怎样让“绿色的草地”“绿色的森林”和“绿色的小溪”这些简单而平面的文字跨越感官的局限,变得立体而丰满,创设情境无疑是不二之选。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将简单的文字读出画面感、空间感。“音乐”和“绘画”是这个世界上无国界的语言,在授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片绿色的森林里,我们也去那儿看看吧!”随着一段夹着清脆鸟鸣的音乐声,绿色的森林草地的画面经过投影展现在学生面前。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冲击,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到绿色的童话世界,情不自禁地跟着笔者一起朗诵。学生读得绘声绘色,朗读真切自然。接着笔者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闻到了什么?”“参天的大树”“晶莹的露珠”“迷人的花香”……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此时学生仿佛来到了那片绿色的世界。笔者借着提问:“看着诗里描绘的意境,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呢?”“绿草如茵”“参天大树”“鸟语花香”……一个个靓丽的词汇在学生脑中跳跃,从嘴里喷薄而出。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为美的文字搭建了一个虚拟的但又触手可及的美的世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效果显著。
二、巧用留白,以生活经验拓展想象空间
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有很多“留白”,它为作品留下了延展的空间。要到达所谓的“诗和远方”,巧妙地利用好留白是体现教学深度和广度的关键所在。
在《绿色的和灰色的》这首诗中,动物性格鲜明:狐狸狡猾奸诈,小翠鸟热心善良,小白兔们智慧勇敢、团结一致,鲜明的动物形象使得故事趣味横生。在教学时,笔者认为把握动物性格特点是关键,深挖诗歌的寓意,才会释放无限的能量,展现诗歌的延展性、空间性,才能抵达诗的“远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学生在读《绿色的和灰色的》时,抓住了描写狐狸动作的词语—“躲进”“等候”,但只理解词义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感知狐狸的性格特点。这时笔者利用学生爱模仿的天性,请学生来做“躲”的动作,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潮。接着笔者提问:“你躲在这里做什么?”帮学生进行心理转换,调动了生活经验,为想象提供了生活支撑。然后,笔者说:“我再请一名学生来表演,不过这次老师要请他加戏,让动作再细致点,还要做出狐狸的表情。”表演的学生眼神凶狠贪婪、垂涎三尺的模样将狐狸的“狡猾”演绎得像模像样。
表演是为了释义,通过逐步的引导和对“留白”进行填补和想象,笔者在表面文字和留白部分之间搭建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充分利用了诗歌的留白,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走向“诗和远方”。
三、层层铺垫,将生活感悟融于诗歌解读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环节必须丝丝入扣、层层铺垫、步步递进,一块块地“添砖加瓦”,才能呈现出“摩天大楼”的盛景。
教学环节中情境的创设,运用表演等方式来进行留白的填空,都是为了最后主题的揭示和升华作铺垫。“绿色情境”空间的创设,视听的刺激,让学生在感官上对“绿色”有了美好的体验,情境的铺垫让学生感受到绿色代表的和谐美好。在诗所讲述的故事中,绿色的翠鸟在危急关头,对朋友施以援手,笔者有意识地设置了这样的提问:“快!哪只翠鸟来把这个秘密告诉小兔?”“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让学生感受到翠鸟的正义感和善良,同时适时点拨评价:“是啊,危急关头,善良的翠鸟就像一道绿色的闪电划破了那片灰色的天空!”看似不经意的语言评价,其实恰恰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绿色代表了善良”这一主题。
对于“灰色”背后含义的解读,笔者运用了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读狐狸的段落,笔者提问:“躲在草丛后面的这团灰色真是什么?”这很容易理解,这里的灰色就是指的狐狸,因此学生很容易想到“灰色”代表狡猾、奸险。当读到狐狸没抓到小兔垂头叹气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狐狸此时的心情,你会用什么?”学生明白了“灰色”代表了沮丧失望难过的心情。再与“绿色”对比,学生们不难得出“灰色”其实还代表了生活中阴暗丑陋的一面。
这一步步地铺垫都是丝丝入扣的,主题的深入就犹如一步步地游戏闯关、探险,一步步地深入挖掘,让本来看似不可能到达的境遇却忽然出现在眼前,课堂中这样的美好和惊喜让人有别样的雀跃。
诗歌教学看似空中楼阁,常常远观而不得其神韵,但只要结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一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充分汲取生活养料,一定能将学生送达“诗来歌往”的奇妙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