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美术因素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2019-07-09陈勇

课外语文·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具体策略

陈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肯定,如何将美术因素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不仅成为提高初中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此,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积累,笔者仅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感悟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借鉴美以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创造美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还望诸位同行能够不吝赐教。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美术渗透;审美鉴赏能力;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属性。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严重忽略了其人文性。笔者以为这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误行为。幸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如何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探索。在此,笔者仅以美术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来谈谈如何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和艺术性的同时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感悟美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极具美感的一门学科,无论是从语言表达上来看,还是从文章谋篇布局上来看,语文都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和领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在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学会感知文章的形式美、内涵美、结构够、表达美以及情感美等等。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一单元中的《春》(朱自清)便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首先,《春》的文字表现是非常优美的。比如,在写到春天的自然景物时,朱自清利用了大量的拟人:“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以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等。在绿、红、红、粉以及白等色彩斑斓的颜色中,我们不仅嗅到了泥土的芬芳气息,还看到了春花竞放的蓬勃生机。其次,《春》的结构是美的。虽然《春》的篇幅不长,但是,作者却凭借着开门见山的直入主题以及干净、利索的有力收尾将自身的感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人极大的感官震撼。最后,《春》所表达的情感是美的。自古以来,春天就是希望和蓬勃生命力的象征。作者在此借助刚刚吐芽的嫩草、五颜六色的花儿以及忙碌不停的蜂蝶描绘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景图。可以说,朱自清将自身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以及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都融入如诗如画的语言中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春》才具备了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二、在初中語文教学中引领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是学生感悟美、欣赏美的高级层次,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一些美术作品鉴赏技巧等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在美术知识的迁移下对文章之美进行更高水平以及更深层次的审美认知。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程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入且深刻的了解,还能在此了解得以产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便是极具凄凉美感的一首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首只有短短二十八个文字的小令中,颇具艺术才华的马致远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构建成一幅秋郊夕照游子远行图。在此图中,马致远通过荒凉远景与孤独近景的结合为我们构建出了一幅凄凉的图景。那么,我们如何在该小令的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呢?

1.确定画面主要内容及其所抒发情感

在确定大的背景以及主要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画面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阐述。该小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然而却涉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以及瘦马等十种意象。在这些意象的影响下,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断肠人”内心的沉重、忧伤与悲凉,还能领悟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深厚。

2.理清画面层次感

在这首小令中,马致远虽然刻画了众多意象,但是,在这首小令中,这些意象不仅没有冲突,还以一种非常完美的状态和谐存在着。而这一点的实现恰恰得益于作者的空间布局能力。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着重构建了以下几个场景:第一组是绕树之藤以及树上老鸦;第二组由上及下地点明了小桥、桥下流水以及溪水之畔的人家;第三组,由远及近地从夕阳西下的大场景写到了瘦马之畔的断肠人。正是因此,一种凄清、孤寂的萧索、荒凉之感才在层层扩大的视野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由此可见,马致远的文学功底与美术功底之深厚。

除上述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概念的转移让学生了解到白描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有效运用,并在作者所勾勒的游子深秋远行图中感悟作者凄惨、悲凉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层次地感悟到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与艺术感染力之所在,还能在抽丝剥茧的分析中对文学作品产生客观、理性而全面的认识。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创造美

在新形势下,良好学习体验的获得以及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还能使之在全身心投入与探索中不断发现许多未知事物或者萌生出种种新颖的创作思路。在这些新鲜事物或者新思路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还能够创造美。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务必在挖掘学生个性特征的同时尊重其某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意见。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创作出一种“美”的艺术作品。

在此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尊重学生的自我才华展现。对于学生辛苦创作出来的作品,我们切勿着急否定。即便是其表达有所不当之处,我们也要在找准根源的基础上悉心引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使学生更加大胆、勇敢地将自身所思所想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比如,在学习周敦颐《爱莲说》时,笔者便在学科跨界融合理念的引导下引导学生将绘画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当看到学生的那些五颜六色甚至五花八门的莲花图之后,暂时撇开艺术创作的美感不谈,单单是这些颜色的使用和构图的新颖设计便让我不由自主地对这些满脑子新奇想法的初中生刮目相看。其中,某同学绘制出的残莲图令笔者印象尤为深刻。按照该学生的解释,莲花开败的一刻才是最美的,因为它正用尽所有气力来酝酿着果实。于是,在感慨之余,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艺术创作中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笔者也将这幅作品展示到班级文化墙上,让更多的学生去欣赏、学习。通过美术与语文的结合,学生不仅对语文之美产生深刻认识,还更加积极地探索周边生活之美。

总而言之,将美术因素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精彩度,还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学会鉴赏美的同时萌生一种创造美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到文学作品之美,还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作为奋战在初中语文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务必要重视美术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范志刚.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培植学生“语文学习力” [J].中学语文,2017(10).

[2]朱桂芳.采得百花酿浓蜜,阅读千文提素养——浅谈农村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7(14).

[3]万福建.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情”弦——以《岳阳楼记》教学为例浅谈语文审美教育[J].江苏教育,2016(7).

附    注

本文系福建省2016年教育科学“十三五”课题(课题名称:美术因素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立项批准号:FJJKXB16-486)的研究成果。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具体策略
传承篾香文化, 让神香 “香透”学生
电力设计行业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探析
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中考物理复习的三个基本思想及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