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胸与经腹方式行贲门癌根治术的效果分析

2019-07-09柏启州于珺苟云久贺生亮

癌症进展 2019年7期
关键词:经胸贲门癌经腹

柏启州,于珺,苟云久,贺生亮

甘肃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兰州7300000

贲门癌属于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升高,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发现病情时已处于晚期,造成贲门癌的切除率较低,预后较差[1-2]。外科手术是治疗贲门癌的常见措施,传统的贲门癌根治术主要包括经胸和经腹两种手术入路方式,临床应用各有优缺点,根据患者的适应证合理地选择手术路径,可以更加充分地暴露肿瘤位置,对于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及彻底清扫淋巴结,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4]。本研究分析实施经胸和经腹入路贲门癌根治术的92例贲门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就手术治疗贲门癌的最佳路径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贲门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贲门癌;②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确认无其他部位转移或邻近器官侵犯;③病历资料完整且术后配合随访。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腹部、胸部手术史或放疗史;②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选择手术路径,经腹手术患者适应证:①高龄患者合并心肺功能障碍,不能耐受开胸手术;②肿瘤浸润深度≤2 cm;③超声检查未见明显胸下食管旁淋巴结及横膈膜淋巴结肿大。其余患者选择经胸入路手术。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患者92例,其中经胸组患者49例,经腹组患者43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1.2 手术方法

经胸组:患者取右侧卧位,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进行手术治疗。左侧第7肋间切口入胸,游离食管下段,以裂孔为轴心打开膈肌,显露胃左血管及其周围淋巴结,充分游离近端胃,清扫其周围淋巴结,行近端胃或全胃及食管下段切除,食管下残端与胃远端吻合。手术完成,检查无渗血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关闭手术切口。

经腹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上腹正中左侧绕脐切口入腹,暴露患者膈下区,游离近端胃,清扫贲门右侧周围淋巴结,离断左右膈肌脚及迷走神经干,游离食管下段,在距离肿瘤至少3.0 cm处离断食管,清扫食管周围淋巴结,切除近端大部分胃组织或全胃及食管下段,进行后纵隔与食管吻合。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①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胸腔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肿瘤残留率、手术根治率;②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③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胸腔积液、胸腔感染、肺部感染等;④远期预后:随访3年,住院期间记录患者的各项指标,出院后主要采取电话访问的方式了解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记录随访期间患者的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经腹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经胸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淋巴结清扫数目均多于经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62、5.882、7.965、2.645,P<0.05);两组患者切口长度、胸腔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肿瘤残留率、手术根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2.2 术后恢复指标的比较

经腹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和住院费用均少于经胸组,住院时间短于经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的比较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经腹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经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液、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2.4 生存情况的比较

经腹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1例(2.33%),经胸组死亡2例(4.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经胸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87.8%,2年生存率为65.3%,3年生存率为55.1%;经腹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86.0%,2年生存率为58.1%,3年生存率为46.5%;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5,P=0.437)。(图1)

图1 经胸组(n=49)和经腹组(n=43)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曲线

3 讨论

贲门癌是指发生在胃贲门部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淋巴结转移区域涉及腹腔和胸腔,因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应行扩大淋巴结清扫[5-6]。贲门癌转移的双向性导致了手术路径选择的多样性,目前,贲门癌手术治疗路径主要包括经胸、经腹或胸腹联合切口,但无论选择何种手术路径,都应在确保肿瘤彻底根除的前提下,重视术后并发症预防和术后恢复情况[7-8]。

淋巴结清扫的遗漏容易导致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因此淋巴结的清扫是贲门癌根治术的关键,早中期贲门癌先向腹腔淋巴结转移,晚期贲门癌向胸腔淋巴结转移,故主要以腹腔转移为主,这就要求手术的大部分操作应在腹腔内进行[9]。经胸手术于左胸后外侧第7肋间进行切口,有利于胸腔淋巴结的充分暴露和彻底清扫,但切口位置限制了腹腔暴露,增加了腹腔内操作的局限性,不利于腹腔内淋巴结清扫及病变组织联合切除。经腹手术有利于暴露手术视野,方便彻底清扫腹腔内淋巴结,对于联合腹部脏器的切除以及后期消化道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腹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经胸组,表明经腹入路具有手术视野暴露更为开阔和清晰的优点,为清扫腹腔淋巴结提供便利,具有更为彻底清扫淋巴结的优势;但经腹方式对于游离食管下段以及清扫胸腔淋巴结较困难,尤其肿瘤侵犯食管下段更为困难,此种情况选择经胸方式更为适当。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仲卫东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切缘肿瘤残留率、手术根治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腹和经胸手术均可以达到肿瘤根治标准,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相似,从而证实了两种路径手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11-12]。经胸入路手术较为复杂,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大,术中胸腔内生理性负压消失,对呼吸系统影响明显;同时由于术中机械压迫和刺激,使心肺功能受到一定的损伤。在本研究中,经腹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经胸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经胸组,表明经腹手术可以减轻手术创伤,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小,这对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经腹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和住院费用均少于经胸组,住院时间短于经胸组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13-14]。综上所述,经腹入路行贲门癌根治术较经胸入路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术后恢复时间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手术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提高肿瘤的根治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经胸贲门癌经腹
经胸乳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与常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效果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经腹超声联合经会阴超声对孕晚期前置胎盘的诊断价值
贲门癌侵及食管下段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治疗研究
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观察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经胸乳入路腔镜术与传统开放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效果对比
经腹羊膜腔灌注术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效果观察
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经腹手术治疗直肠癌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