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老城”
2019-07-09民盟北京市委
文 民盟北京市委
近年来,民盟北京市委带领专家盟员,围绕在做好抢救性保护基础上,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实施老城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与活态化展示,不断提升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水平,开展座谈、调研、走访10余次。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北京地区的文物建筑80%采用木质结构,如果不进行科学的预防性保护,极易发生损毁,甚至是灾难性破坏。科技发展到今天,文物预防性保护已经从保存图纸档案、保留影像,发展到运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保护修复和展示。北京在此方面已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对标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对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应用现代技术进行建筑文物预防性保护不足,且缺少标准。调研发现,应用数字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文物建筑进行数据采集的全国为5%;北京716处文物建筑和33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应用率为15%,主要集中在国家级文物建筑,市级、区级以及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几乎空白。而国际上三维扫描技术发达国家对知名文物建筑应用基本达80%以上。同时,由于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采集制度,进行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各个文物单位和测绘机构对测什么、怎么用尚不统一。
二是数据不开放,应用不充分。存在碎片化管理现象,“测”与“用”两张皮现象突出,缺少共享数据库,难以充分发挥数据潜能,对文物建筑以及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进行动态化、实时化管控和分析。现代技术在文物展示中未得到充分应用,不能多方位、全视角地体现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北京先行先试的成果,建议以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谋划和开展“数字老城”保护与传承专项工作。
统筹规划,推进对建筑文物的保护从抢救转向预防。制定政策和法规,分级、分批建立建筑文物数字化采集机制,指导数字技术在建筑文物以及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预防性保护与有机更新中的应用。加强管理,建立文物数字化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建立数据采集机构资质认证制度,保证数据的原真性、规范性、可用性。建立统一的建筑文物数据库和共享应用平台,实现数据采集标准化,数据保存规范化,数据管理制度化,为文物保护、修复和有效利用提供基础保障。
打造“数字老城”,加强活态化展示。在时空变迁的今天,支持各博物馆、各文物单位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利用采集文物建筑的原真性数据,在线重构那些已离我们远去的历史记忆,如建筑大师、民盟盟员梁思成先生所赞美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的城市中轴线等老城骨架。应用“混合现实”、“感映现实”、全息化技术等,将建筑文物以数字三维形象生动、立体地呈现出来,打造虚拟现实体验环境,使虚拟场景进一步混合在现实空间中,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和认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建筑之美。
拓展数据外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在做好保护、展示的同时,充分拓展数字化技术的外延,加强应用研究,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利用建成的数据库和数字化管理平台的资源,促进文物修缮技术、仿古材料、3D打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旅游、文化创意、影视业、动漫、制造业等行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展现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国首都人文形象。发言人:宋慰祖系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