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街区“文化语境”
2019-07-09民进北京市委
文 民进北京市委
城市更新不仅要完善城市街巷的生产、生活功能,还应当重视“文化语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语境”直观来说就是城市特色文化符号,主要是指构成市容面貌的城市规划、环境风貌、营商氛围等。一些享誉全球的城市都有着鲜明的“文化语境”。比如以金融商业为主线、繁华精致的东京,以古代遗迹为主题的罗马城,千城千面,各有所长。
北京城历史上也曾有过独特的“文化语境”。如传统的“老北京”文化、民国时期的“北平”印象、1949年后的“大院机关”文化、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屋檐”符号。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北京城进入了“新建筑”实验场时期,但在“文化语境”的发展中并未形成有效的主导方向,甚至表现出一定的乱象。部分街区曾经具备一定的“文化语境”,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模式及商业格局的变迁,再加上缺少保护,逐渐造成了一定的特色衰退。
“文化语境”混杂、缺失、遭到文化侵蚀。其根源在于以往更多注重了城市功能建设,而忽略了“文化语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打造独特的“文化语境”十分必要。当前,北京的街区更新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弥补北京城“文化语境”的缺憾,重塑部分街区的文化特征,提炼鲜明的文化符号,构建独有的文化之“魂”。
为此,应当加强系统研究。赋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一办八组”中“文化内涵挖掘组”专门职能,将街区“文化语境”研究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课题,从城市规划、环境风貌、营商氛围等几个不同的方向进行系统研究;全方位系统梳理文化遗产,提炼出元、明、清、民国及当代不同的文化特征,并结合当代设计理念和新时期文化观念,对传统文化开展专项提升转型研究,形成包容、开放、多元、丰富的表现形式,明确重点街区“文化语境”的要素和具体内容。
积极鼓励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参与街区“文化语境”的征集、研讨工作。通过举办定期的“文化语境”主题研讨会、创作展演等活动搭建全民参与的舞台;鼓励“引进来,走出去”的动态交流,对自身“文化语境”进行提炼转化,并积极向外推广探索经验。搭建街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充分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构建“文化语境”的“共策、共建、共享”的联动机制,真正实现“文化语境”的良性生长。
正在制定的核心区控制性详规,建议适当体现“文化语境”的理念。选择部分街区开展试点,成熟后逐步固化为工作标准,适时制定《核心区街区“文化语境”要素及应用专项导则》。专项导则应该具有继承性、创造性、前瞻性、独特性,结合上位规划,强调文化传承,提出创新思路,打造未来要素,构建独特语境。将专项导则作为各级政府建设公共文化的标准、未来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引,避免不成体系的建设和盲目短视的发展。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有关部门,加强全市街区“文化语境”的宣传、普及。核心区各级政府应当把落实“文化语境”贯穿在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中,全方位、全流程展现首都文化特色和发展态势。以专项导则为工作依据,架构高效、动态、持续的运行保障机制。
发言人:汪建松系民进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