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生促更新
2019-07-09民革北京市委
文 民革北京市委
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关系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民革北京市委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广泛座谈研究,并前往南锣主街及周边胡同、什刹海、大栅栏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如何建立既符合首都核心功能要求,又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腾退空间再利用模式成为老城实现有机更新亟待研究的问题。
我们建议,以共生模式引导腾退空间再利用。包括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和建筑共生。其核心是“和谐与共,生生不息”,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实现老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有机融合。
以“专业服务”引领居民共生,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老城的总体格局、胡同肌理和院落设计基于历史沿革形成,其拥挤的人居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已经满足不了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腾退疏解出大量空间后,老城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成为可能。交道口街道的雨儿胡同30号院以“共生院”理念开展整治修缮,10号院利用腾退空房结合居民需求规划便民服务设施,陶然亭街道利用地下腾退空间建立社区安全宣教中心开展安全教育等,在利用腾退空间服务民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以现代生活为导向的社区营建,涉及生活、文化、科技、安全等多种不同领域,在院落的腾退、改造和后期利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社区微观层面的协调沟通,政府应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帮助实现惠民政策,调动居民广泛参与,最终提升社区专业化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以“活化传承”推动文化共生,让历史文脉永续相传。在腾退空间的利用上,除满足民生需求外,应重点发展小微博物馆、艺术馆、实体书店以及配套的咖啡厅、餐厅等,加强国内外游客对京味儿文化的深度体验。建议对腾退空间进行摸底普查,建立台账,积极探索文化共生模式,推动腾退空间分期、分步、逐级利用,让腾退空间成为留住城市记忆和乡愁的有机载体。同时应建立评估机制,出台鼓励、扶持和补贴政策,对在利用腾退空间推动文化共生方面做出实际成效的机构予以奖励。
在文化共生方面,大栅栏街道铁树斜街93号院的经验值得借鉴。93号院在腾退后以复合功能代替单一功能,既作为传播京味儿文化的非遗主题小微博物馆公益开放,又作为社区党建基地组织开展多种学习活动,还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以传统文化讲座等服务社区群众,更通过与老字号联动形成大栅栏传统文化之旅,以点带线和以点带面实现了腾退院落与社区和街区历史文化的和谐共生。以“智慧管理”促进建筑共生,
让历史文化焕发时代活力。老城的老,一方面是建筑的老,另一方面是居民的老,建筑的修缮、更新改造和居民的搬离,使得建筑背后所承载的城市记忆和乡愁出现断档。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应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呈现老城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建议由市政府统一建立以技术支持系统、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和数据应用系统构成的老城智慧管理体系,将老城街区和胡同的有关数据在历史文化专家的指导下,纳入到智慧管理系统中供社会利用,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等手段进行广泛传播,实现老城建筑背后文化底蕴的数字化传承。
发言人:蔺熠系民革党员、中国文物网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