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分析
2019-07-08赵静静
赵静静
【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接诊的72例脑梗塞患者,均分2组,常态组36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科研组36例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观察其效果,分析其有效率影响。结果:科研组治护有效率94.44%明显比常态组72.22%更高,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塞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其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梗塞;效果观察;有效率;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1
脑梗塞属于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也称作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因患者的脑血管被栓子物质堵塞后,脑组织产生不可逆性坏死,其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1]。有临床资料表明,脑梗塞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其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可有效的改善[2]。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我院脑梗塞患者分组实施常规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观察其效果,分析其有效率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接診的72例脑梗塞患者,均分2组,常态组36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科研组36例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纳入标准:通过MRI与头部CT检查已确诊为脑梗塞患者,完全符合我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疾病的诊断标准,存在程度不同的大小便失禁或失语表现,患者及其亲属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冠心病等患者。
常态组:年龄46.3-71.2岁,平均(59.77±4.31)岁,男女比例23:13。疾病类型为脑血栓、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各有患者17例、9例、10例。科研组:年龄45.8-70.9岁,平均(60.14±4.52)岁,男女比例24:12。疾病类型为脑血栓、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各有患者18例、7例、1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常态组36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为患者讲解疾病基本知识、护理方式等,让患者了解疾病,从而有效配合。给予必要的饮食护理、病房管理等。科研组36例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通常是在患者病情较平稳时(入院3-5日)开始,具体执行:
1.2.1 肢体康复护理 把握由简到繁,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的原则,进行以下肢体康复训练:一、姿位的正确摆放,将上肢肩关节保持向前,伸直肘,伸展腕关节,将下肢摆放于中立位置,膝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不时改变体位,每间隔2小时可翻1次身,为避免患侧受压,应尽可能减少侧卧位。二、训练患侧关节,让患者行仰卧位,一只手将关节近端予以固定,另一只手活动同一关节的远端,平缓的进行全范围训练,循序渐近,活动度可由小到大。在确定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指导其在病床上进行桥式运动等主动性训练,还可让患者坐在床上,注意保持平衡,伸手向前触摸某一个物品,完成后再恢复直立坐位。用双手将地上某一物品拾起,完成后再恢复直立坐位。三、训练日常生活技能,鼓励患者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应尽量避免他人的帮助,如采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进行刷牙、洗脸、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训练。
1.2.2 并发症的康复护理措施 告知患者可以经常性变换体位,这样可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发生,注意多饮水,防止便秘。对于肩胛骨的位置应注意保持,有效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尽可能不通过手背进行输液,防止产生外伤。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姿位,避免患肢长时间不活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治护的效果进行判定,分显效、有效与无效。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为显效;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等指标有改善为有效;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等指标完全无变化为无效。
1.4 数据处理 将数据记录至SPSS18.0软件中进行处理,治护有效率指标作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χ2检验, P<0.05为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护有效率指标对比
对两组患者治护的效果进行判定,常态组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各有12例,14例,10例,治护有效率为72.22%,科研组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各有16例,18例,2例,治护有效率为94.44%。相比之下,科研组治护有效率明显更高,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塞主要是由于机体肌群张力过高而导致交互抑制效应,关节对运动体位改变的保护性由此削弱,肢体屈伸力量也因中枢神经受损而产生不平衡,因此造成患者多种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3]。早期康复护理指的是患者病情保持稳定后48小时,可通过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功能等训练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一种护理方式[4]。本护理方式强调的是由简到繁,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循序渐近进行训练[5]。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与恢复状况予以持续强化,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与生活处理能力。
科研组治护有效率94.44%明显比常态组72.22%更高,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塞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其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蒋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与急性脑梗塞患者NIHSS+评分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7,24(4):393-395.
康小玲,储成美.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6):1048.
朱华凤,刘胜兰,王磊,等.急性缺血性脑梗死67例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6):2019-2021.
于俊,赵环,杜媛媛.反馈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0):164-167.
张莉,廖旭嘉,蒋向玲.早期康复护理理念指导下的护理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8,v.18(6):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