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理念下的《外贸单证与跟单实务》课程研究
2019-07-08魏雪超
魏雪超
“新商科”理念下以《外贸单证与跟单实务》课程为例,基于“课证融合”思路开展教学研究,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借助POCIB客户端,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实际操练,解决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单证课程教学单一等问题,从而实现新时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
1 “新商科”背景解读
围绕“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创辉煌”这一主题,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全宝在2017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上发表了的“打造新商科——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主题报告。刘全宝指出,在受到业务与管理粗放、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弱,能源资源消耗过度、能效比低,生态环境损害严重,代价大,产能结构性过剩等客观条件的多重挤压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全面进入调整升级期。在此背景下,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新商业物种频现,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新体验催生新商业,新商业催生新的工作岗位,并亟需与之相匹配的新人才,“新商科”便应运而生。
2 “新商科”理念下“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课证融合教学是根据我国国情,在职业技能技术培训之后所提出的。在党和政府的相关会议上也多次提到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双管齐下,把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录用标准对应起来是实现就业的正确途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等相关规定的颁发,标志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正式形成,也标志着我国对研究课证融合教学有了新的高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也表明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迈上了新台阶。
在高职高专院校倡导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并重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釆取职业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培育培养模式,是非常适合高校学生取得双证和就业的,在课程设计上釆用了课证融合教学方式。
3 《外贸单证与跟单实务》教学现状分析
3.1 教材内容陈旧,与外贸企业实际单证和跟单工作有出入
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进出口贸易随之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外贸形势也因之改变。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单证缮制、贸易结算等出现相应的变更。但是,国内高职院校的教材并未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动而更新,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使用最新版的教材,但新教材内容和传统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在这样的背景下,单证与跟单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3.2 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
《外贸单证与跟单实务》课程授课注重理论知识,教师授课也集中以相关的概念、评析样单、专业术语、制单方法、练习为主,课程的大部分时间均由教师主导,学生听课很被动,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严重不足,制单实践操作中学生出错率很高,对于不同业务的案例不能很快變通理解。而且,在单证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收集到企业的真实案例,客观上限制了教师演示真实的单据样本,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快熟悉工作流程,无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的外贸问题。
3.3 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体现考试作为岗位技能能力培养反馈的手段。
本门课程一直采取闭卷考试,闭卷考试题目的类型大多集中在概念为主,考试时间不灵活,试卷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很局限,这种考试模式无法突出外贸单证与跟单实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而且这和国际商务商务单证员与跟单员证书考试脱钩,学习的知识无法反馈在实际操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无法提高,大大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基于“新商科”理念下“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与跟单路径研究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外贸单证与跟单实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商科”背景下使用“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课证融合”是让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相融合。
基于“新商科”理念下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把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具体措施如下:
4.1 整编教材,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2014年6月,教育部立项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该项目实现了在线开放课程与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互联网+”式互动。通过引入微课、动画、视频、图表、课件、习题、实训、案例等类型丰富的高级别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等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
4.2 单证与跟单实践课程与岗位技能有机结合
外贸单证与跟单实务课程实践性要求极高,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实训课程应该与实务课程相辅相成,强调制单和跟单过程中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通过每一个工作项目,布置相应的工作任务让学生以外贸单证员的职业身份,尝试完成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外贸单证与跟单操作能力,实现与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
4.3 建设符合“课证融合”的专业化教学队伍
当前建设符合“课证融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需求,商贸类专业教师队伍应作出调整和改进:第一,组建校内商贸专任教师,引进外贸企业兼职教师,携手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分解等工作,建立一支校企合作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第二,定期聘请全国外贸职业技能大赛专家、国际贸易重点专业带头人进入课堂,在理论和时间上指导校内专任教师的工作,定期选派专任教师进入企业接受系统培训,大幅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第三,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参加国际商务单证员与跟单员考证培训班,融合培训班的教学经验,将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升教师辅导考证教学的执教能力。
4.4 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
1)引入国家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资源库,搭建外贸单证与跟单实务项目平台,通过MOOC、SPOC、O2O三种数字化教学功能将典型案例、操作过程提供给学生,供学生模仿和实际演练,全方位帮助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借助POCIB i+(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客户端以提高学生的外贸综合业务能力为目标,全面体验国际贸易企业运作的过程,能够熟练掌握60多种进出口单据,获得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的系统性认识,能够为将来面临工作岗位树立信心。
4.5 实施“双证制度”,做到“课证融合”
推动“双证书”机制,让商贸类学生毕业学历证书和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紧密相连,拿不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不颁发学历证书。以《外贸单证与跟单实务》课程为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毕业前应考取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全国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将专业岗位证书融入教学,既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5 结语
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了解最新的贸易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国家权威机构的职业资格证书。“课证融合”方式将课堂考核与国家商务单证员、跟单员考证结合在一起,踧踖你学生将获得证书作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采取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本文系2018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新商科”理念下“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与跟单实务》课程研究与实践----以徐工院留学生国际贸易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GY2018C005。
(作者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