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实践的调查研究

2019-07-08乔钥方仁旭黄娇娇

赢未来 2019年13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大学校园环境保护

乔钥 方仁旭 黄娇娇

摘要:垃圾科学分类是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手段。校园是环保理念建设的先锋,率先实行垃圾分类对推动社会环保工作具重要作用。本项目以大学校园为基础,开展大学生垃圾分类认识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垃圾回收和分类知识较欠缺、对垃圾管理及分类的关注度较低、具有学习及实践垃圾分类的愿望、认为校园环境管理有待提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环境保护;对策

垃圾分类是长期工程,也是人类社会环境保护的有利手段。对垃圾的乱分类处理、不正确分类,会直接造成对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海洋生物无法生存、全球气候变暖等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今年是我国正式实施和开展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第21个历史年头,至今全国建成了46个重点实施分类的示范城市。大学校园是实行垃圾分类的先锋阵地。1996年我国出台了《绿色学校指南》,拉开了创建国家级绿色文明校园的重要序幕。截至2005年,中国大陆累计建成各级垃圾分类绿色学校4万所。

本项目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北部湾大学学生开展校园垃圾分类认知调查,分析目前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高校在垃圾的分类管理上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管理建议,以促进我国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的有序进行,为实现建成美丽的校园生态环境奉献力量。

1大学校园施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1.1实现大学校园整体环保意识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肩负着绿色、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重任,是文明校园建设的中流砥柱,树立和加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对社会文明的继承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部湾大学(下文简称湾大)作为北部湾沿海三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应用技术大学,肩负着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钦州北部湾沿海经济区开放建设与发展的重任,以培养具综合技能的大学生为己任。施行垃圾分类的举措,能切实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建设大学校园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好地建设社会生态文明以及自身思想意识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2营造绿色环保的景区校园环境

高校环保、绿色、生态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保障。湾大是一所汇聚了岭南建筑风格、滨海风光、东南亚风情各具特色的3A级景区校园,据目前调查估算,湾大校园平均每天会生产约五、六吨的垃圾,而在校园环境管理上也请了专业团队进行管理。但校园内垃圾处理尚未能实现真正的垃圾分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景区校园环境和良好形象的树立。落实特色校园景区垃圾的分类,打造极具特色的校园3A景区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1.3促进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落实校园垃圾分类,可同时提高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率,变废为宝,实现校园废旧资源的循环经济效果。垃圾分类能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统筹处理,一方面,不可回收垃圾能在妥善处理下,实现正确的处理方式,减少对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的危害,另一方面,利用好可再生资源,对可回收垃圾开展有效科学管理,可实现变废为宝,实现校园的循环经济。

2大学生垃圾分类认知调查及数据统计

2.1调查目的与内容

为了解大学生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和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了解学生对校园目前垃圾分类管理情况的认识,开展本次问卷调查工作。调查主要内容为: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和关注度、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正确掌握和运用程度、大学生平时日常生活中对于垃圾分类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大学生进行校园垃圾分类的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

2.2调查方式及问卷发放

本调查拟在开展校园中垃圾分类知识活动中,现場开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再结合线上投放问卷的方式同时开展线上调研,对北部湾大学大学生就垃圾分类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进行过程中共累计投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调查问卷346份,问卷回收率86.5%,有效问卷346份,有效率100%,问卷收集的样本调查数据分析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具有代表性。调查时间为2019年3月20-22日,2019年11月17日;总计调查两次,共三天。调查对象主要为北部湾大学在校大学生。

2.3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对垃圾回收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有效地运用数理分析统计法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到以下的结果。

(1)大学生对垃圾回收和分类知识较欠缺。从调查问卷反馈出:大学生对复杂的生活垃圾分类正确率只有15%20%,仅有大约5%的调查者充分了解生活垃圾可以分为几大类,并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将垃圾精确分类投放。

(2)大学生对垃圾管理及分类的关注度较低。从调查问卷反馈出:65%的调查者“偶尔关注”垃圾的分类情况,27%的调查者不关注垃圾分类,仅8%的调查者对垃圾分类的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3)大学生具有学习及实践垃圾分类的愿望。在这一题调查中,有高达89.47%的调查者表示愿意配合学校实施垃圾分类,并希望学校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

(4)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与行为不统一。从调查问卷反馈出:68.30%的调查者习惯“混合打包扔进垃圾桶”,虽然大家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具有学习的愿望,但对于垃圾处理方式,目前还是以“混合打包式”为主,意识与行为没有实现统一。

(5)大学生认为校园垃圾分类制度和设施设备不够完善。从调查问卷反馈出:62.02%的调查人群表示学校的垃圾分类制度和设施设备不够完善,会影响垃圾分类的实施;同时被调查者普遍表示,完善校园垃圾的分类制度和设施,加强对校园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进行校园垃圾分类。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平时行为中却较少关注垃圾分类和管理的新闻、知识传播,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浅。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对实施校园垃圾分类工作非常支持,认为完善校园环境管理体系将对校园垃圾分类的有效进行有帮助。此外,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繁琐的垃圾分类操作、学生的懒惰心理等一系列因数影响了校园垃圾分类行为的实践和坚持,造成了校园垃圾分类实现程度不高的问题。

3促进大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实践的思考

3.1应树立垃圾分类为主的校园环保文化

学校应将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校园环保主流文化,大力倡导和宣传。可以学生宿舍、班级、社团、学院为主体单位,定期举行校园内部垃圾分类的文化比拼,培养成一种日常文化,增强学生的分类意识与环保意识,将校园垃圾分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开展学校师生滚动式垃圾分类学习培训活动,引领师生共同实践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与校园环境文化相融合,使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文化传遍校园。

3.2可尝试建立智能化校园环境管理体系

智能化校园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将能为垃圾分类的实施提供保障。如智能化垃圾桶的投放。学校可加大资金投入引入智能分类垃圾桶投放于校园。以北部湾大学为例,校园垃圾产生的源头主要分布在宿舍区,每天将会有许多废纸、旧衣、餐余以及少量的电池等垃圾,被学生以“打包”的形式丢弃,资源难以得到回收利用,还有可能会面临环境污染等问题。智能垃圾桶将能较好地实现这一难题。

具体做法有:尝试将垃圾回收和分类与学生的学分直接挂钩。如学生需用自己的学号注册用户信息,按照垃圾投放的流程,通过扫描程序二维码进行垃圾投放,智能垃圾分类箱将帮助学生自动识别投放垃圾的种类,投放期间发现错误的垃圾将自动原路返还,错误投放垃圾达到一定的次数,学校将会及时给予其批评,并扣除其相应的学分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垃圾智能分类习惯,同时能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利用,逐渐建成绿色的校园文化。

3.3实行“生产一消化”一体化管理模式

从垃圾处理的角度和方式而言,可以考虑采用因地制宜的内部消化垃圾生产责任制,实现“生产消化”一体化管理模式。學生的网购需求量巨大,每天产生大量的快递包装盒等垃圾,可利用率极高,可在宿舍区增设快递包装盒回收区,学生按要求定点投放。同时与快递收发点达成合作,由其负责回收处理。再如平时产生的餐余垃圾,也可增设投放点,由食堂负责后勤处理,可将其生产转换成化肥、沼气等,不仅有效地实现对垃圾的分类和处理,也可促进资源的综合回收和利用。

3.4加强校园内部监管体系

学校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实行校园垃圾分类的重视度,健全校园内部垃圾分类管理的体制,建立负责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相关工作的管理部门,切实落实校园垃圾分类相关事宜。学校可制定、实施垃圾分类相关的各项奖惩激励措施,对校园内垃圾不分类、乱丢乱放等现象进行合理的处罚,将垃圾分类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4结语

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正确处理校园垃圾如何分类问题面前,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面,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健全和创新校园环境管理体系,有效实现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管理进而实现“美丽湾大”校园景区建设,共建绿色、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大学校园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