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国老调调查

2019-07-08井春妹陈静崔颖付毓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发展史艺术特点调查

井春妹 陈静 崔颖 付毓

摘要:老调是冀中一带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分为“东路老调”和“西路老調”两个流派,安国老调是西路老调的代表,也是西路老调的代名词。由于东路老调的代表保定老调相较于安国老调更为著名,因此研究者更关注保定老调,未将安国老调纳入研究视野。事实上安国老调有着十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保定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国老调的史学研究、艺术特点和现状的研究,能够为保定地方文化的发展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

关键词:安国老调;调查;西路老调;发展史;艺术特点

安国老调是西路老调的代表,但目前对安国老调及西路老调的研究非常少,只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忠奇在《老调简史》中提到东、西路老调流布区域的划分,而对其形成的原因及艺术特点并未做过多阐述。本课题组对历史上西路老调的流布区域进行了考察,对安国老调及演出团体的历史发展过程、艺术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以期进一步深化对安国老调和西路老调的史学研究和现状研究,探索安国老调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扩大河北地方戏曲研究的视野。

一、民国时期的西路老调

老调从白洋淀一带传入保定南部的时间大约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老调与丝弦同源,都是在河北民间小调河西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剧种,当时老调与丝弦一般同台演出,保南一带的著名艺人张金奎、张林山、崔相云等将丝弦的一些曲调融入老调,既保留白洋淀一带老调婉转悠扬的特点,又吸收丝弦高亢激昂的唱腔,形成了独特新颖的老调唱腔,念白使用当地方言,质朴亲切,很快受到民众喜爱。由于这种老调独具风格,与保定东部白洋淀一带的老调在唱腔、念白等方面有所不同,为了区别,人们把保定南部一带的老调称为“南路老调”,把保定东部、北部一带的老调称为北路老调。保定至高阳之间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道,以这条道为界,保定一带分割成西南和东北两大部分。因此,人们又将北路老调改称为“东路老调”,将南路老调改称为“西路老调”。

西路老调形成之后曾一度成为保定南部和西部、衡水北部、石家庄东北部一带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据1956年河北省对老调的流布区域的统计,当时老调分布于“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定县、天津、沧县七专区等45个县”(1),其中保定市以南和以西的县流行的老调多属西路老调。

民国时期西路老调班社主要有“杠子红”肖宽玉(清苑县人)班、张庆云(深县人)班、张洛生(晋县人)班等,其中以“杠子红”班最为著名。西路老调的演出剧目多达200余个,尤其擅长连台本戏,《下河东》《太平城》《万寿山》《杨家将》《薛家将》《封神榜》等是常演剧目。

二、安国老调成为西路老调代表的发生

安国市古称“祁州”,位于保定南部,素有“千年药都”之称,明末清初时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各地药材商汇聚于此,促进了文化的交汇和发展。北宋时期,宋秦王在安国南关封建了药王庙,后世药王庙香火不断,清代起形成了各地药业商会轮流献戏的风气。《安国县志》载:“清代起,每年从四月上旬始,全国各地药业商帮轮流邀班唱戏,祭祀药王和十大名医。”活跃于安国县的戏曲剧种就有南戏、昆腔、弋阳腔、高腔、秦腔、梆子、京剧、皮黄、河西调、丝弦等。民国初期老调传入后,安国立刻成了保定南部老调活动的中心区域,西路老调在此时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1952年成立了安国县老调剧团。据安国老调艺术传播公司经理杨威介绍,1950年左右,有马姓兄妹(兄名不详,妹名马春香)的老调戏班从衡水的安平县来到安国县城演出,这是一个家族戏班,规模较大,行当齐全,在周边各县较有名气。1952年,安国县政府将此戏班与当地刘守谦、冯会友的老调丝弦剧团组合在一起,成立了安国县老调剧团。剧团成立之初,先后移植编创了《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鼓》《刘三姐》《三月三》等30多出现代。在伴奏上大胆创新,加入了二胡、三弦和西洋乐中的小提琴、大提琴、木管乐器、铜管乐器等,使安国老调的伴奏体系更加丰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中国评剧院艺术家李发生被下放到安国老调剧团,他将评剧的一些音乐特点融入老调,对伴奏和唱腔做了改进。由于安国老调唱腔高亢,在表达哀婉情感时尚有不足,为了剧情的需要,他为女腔编创了低回婉转的“反调”,增强了戏曲的表现力,同时还对花脸唱腔进行改革,在老生唱腔中加入“垛板”。安国老调剧团的改革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安国老调艺术也更加成熟,成为西路老调流布区域最有影响的剧团,安国老调成了西路老调的代名词。

三、安国老调的艺术特点

近百年来,安国老调在早期老调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艺术门类的营养,使行当、唱腔、表演、伴奏等都更加完善,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艺术体系。

由于早期老调的剧目多来自鼓书的历史故事和英雄故事,因此主要角色是生行和净行,旦角较少。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能够将故事叙述得更加生动,安国老调增加了旦角的戏份,行当逐渐齐全。其行当分为老生、小生、武生、老外、花脸、文武丑、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

东路老调以文戏为主,以安国老调为代表的西路老调则以武戏著称,唱腔高亢激昂,清越婉转,刚柔相济。唱腔分为男腔和女腔,老生、小生、武生、花脸、文武丑和老旦都唱男腔,其它旦角唱女腔,分为明嗓和背弓嗓。调式不同,曲调亦不同,但乐句的格式和节奏规律基本相同。由于唱词多来自鼓词,基本结构保留了鼓词上下句为一对的结构,上下句的结构相似,每句的结尾音也相似。唱词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七字句与十字句可组一对,七字句为两个音步(3-4式或4-3式),十字句为三个音步(3-3-4或3-4-3)。乐句也由此分为两个分句和三个分句,分句之间可加过门,音步字数不足时也可用过门补充。为了与上述节奏形式相应和,按速度的快慢和曲调的变化形成了慢板、快板、紧板、散板等一系列不同的板式。具体的板式与大部分与保定老调相同,都有[头板][二板][快二板][三板][哭板][搭调][回龙][拨子][起腔][导板]等,不同的是安国老调加入了[垛板]和[反调]。曲牌多来自昆曲、丝弦、梆子和京剧,主要有[柳青娘][风入松][开门歌][朝天子][水龙吟][备马令][洞房赞][八板][江儿水][大满堂红][小满堂红][万年欢][上天梯]等。

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伴奏乐器与保定老调区别较大,以板胡为主,有二胡、三弦、笙、笛子、唢呐,以及西洋乐小提琴、大提琴、铜管乐等;武场的乐器与河北梆子基本相同,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梆子、大堂鼓、小堂鼓等。伴奏时以锣鼓经贯穿全场,锣鼓经有五十余个,与河北梆子和京剧相类似。

安国老调的表演、念白等也独具特点。其表演一直保留着早期老调粗犷豪放的特点,又从京剧、评剧中学习了很多表演形式,形成了大气中不失细腻的表演风格。注重手、眼、身、法、步与唱腔的统一,使感情充沛饱满,注重“靠架”功。安国老调初期的念白使用方言,如今部分念白改为京白,自然和谐,既典雅又质朴亲切。安国老调与东路老调虽是一个枝头绽放的花朵,但又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四、安国老调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多元文化的涌现,地方戏曲受到冲击,安国老调也同其它剧种一样走向低迷。保定市域内唯一的西路老调剧团安国县老调剧团曾一度面临生存困境。为了挽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艺人们积极探索生存和发展的道路。2006年安国老调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国老调迎来复兴的契机。

2013年,安国县老调剧团改制为安国老调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是一个国有演出团体,目前是唯一传承西路老调的剧团,也是安国市最大的老调演出团体。由于本世紀初原剧团人员的流失,目前演出的剧目已有减少,常演剧目只有二十余部。演出区域主要在保定市曲阳县、安国市、蠡县、望都县以及石家庄市辛集市和衡水市安平县、深州市、饶阳县、武邑县等地。主要是各地庙会献戏演出和年节期间演出,有季节性特点,每年近半时间无演出,演出收入减去公司运营成本后,演职人员薪酬难以足额发放;剧团现有演职人员不足40人,40岁以下的演员只有2人,最年轻的演员36岁。

除上述公立剧团外,在西路老调流布区域还有若干民营老调剧团和乡村业余剧团,但这些剧团大多兼演河北梆子或京剧,有些则是以其它剧种为主,以老调为辅。这些剧团在演出老调时为了增强演出效果,随意将其它剧种的元素融入老调,或是为降低演唱的难度而更改唱腔,因此,这些老调剧团的演出已难以归属流派。

由于多是在乡村户外演出,观众人数不定,有时能达几百人,有时寥寥无几。观众的年龄层次偏大,一般在50岁以上,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2017年底,安国老调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曾于安国市关汉卿剧院演出新编历史剧《窦娥冤》,上座率还是不错的。

五、总结

综观安国老调的现状,与其它地方戏曲一样面临着重重困难。第一、虽然安国老调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演出团体能得到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并有自己的营利收入,但远不能满足戏曲本身发展的需要;第二、公立演出团体演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民营剧团更是如此;第三、观众多为中老年群体,有一部分是戏曲爱好者,而更多的是“看热闹”,对戏曲不了解,更谈不上喜爱。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戏曲也应遵守这个规律。当观众对一种艺术门类渐渐失去兴趣的时候,正是这种艺术需要改革创新的表征和诉求,安国老调亦是如此,《窦娥冤》首映后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表明了观众对新剧目的渴求。这正启示我们“艺术的发展依赖于创新的推动”,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应大胆创新,在坚守民间趣味的同时也可追求“现代性”。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能展现更丰富的魅力,才能吸引观众,吸引人才,谋得生机与发展。

注释:

《河北省戏曲资料汇编》第四辑 91页

参考文献:

[1][2]李忠奇.老调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885.

[3]李向振.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的表达[J].民俗研究,2013,4:125-131.

猜你喜欢

发展史艺术特点调查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我国会计发展史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