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19-07-08杨新华
杨新华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加快,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五大素养的发展道路逐渐明确,教师围绕五大素养知识和内容对历史教学进行了优化和设计,取得了豐富的教学实践成果。本文以家国情怀为例,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策略,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出谋划策。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策略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家国情怀的内涵,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家国情怀的必要性,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担当、有抱负、有责任的新时代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一、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多元的今天,如何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任何文化类的内容都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网络时代,高中生对外了解信息更加便利,更容易受到各类思潮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渗透家国情怀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中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必须要做好家国情怀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读史使人明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国家千年发展与变迁,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国家发展与自身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切实做好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渗透工作,让学生了解到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荣誉感。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渗透策略
1.深挖教学教材内容,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离不开教学教材的挖掘,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教材内容的重视,通过历史文本进行引申,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意识。高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近代史还是现代史,课本内容在组织过程中都渗透浓厚的家国情怀,字里行间体现出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是由人创造而来,各国的历史是由各国人民创造而来,因此作为个体在学习历史时必须要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发展的过程,形成对祖国的强烈认同。当前社会文化思潮具有复杂性,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腐朽思潮,这些思潮隐藏很深,腐蚀着当代青年人的思想。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其通过“戏说”“恶搞”历史的方式,歪曲历史史实,妄图否认历史真相。而通过教学教材内容的挖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坚持以史实为本,在抵制历史虚无理论的同时,渗透爱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以人教版《抗美援朝》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以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为重点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出兵朝鲜的必要性,以历史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朝鲜战争胜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而对于朝鲜战争的具体细节、具体过程讲解比较浅。这种方式,学生对朝鲜战争的理解只有“头”和“尾”,对历史史实没有足够了解,加之学生对当时的年代理解比较浅显,很难树立对朝鲜战争的正面评价。因此,部分学生在面对恶搞朝鲜战争英雄时,缺乏历史定力,很容易被错误思想所引导,被否认英雄人物所引导,进而对朝鲜战争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和性质产生质疑,出现历史虚无主义苗头。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朝鲜战争教材的挖掘,注重历史史实、史料的补充,特别是邱少云等战斗英雄的事迹介绍,让学生在课下整理邱少云等战斗英雄的事迹内容,让学生主动整理朝鲜战争的相关历史素材补充到教材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在整理素材的同时加深爱国主义思想,加深对国家的认同。
2.注重言传身教,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历史情感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对历史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态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思想。高中历史教师一直是被学生称为最有魅力和最忧国忧民的人,这是由历史学科教育和背景所决定的,教师在教学过中要把家国情教育渗透教育当中,以自身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家国情怀的真正内容。
以人教版《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虎门销烟为切入点,然后进行鸦片战争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了解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会采用中外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当时封建君主专制的落后和闭关锁国的愚昧以及英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性。但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客观,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并没有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自己的感情,在言传身教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家国情怀,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在虎门销烟中,为什么要禁鸦片,因为当时的鸦片严重危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损害了国人的健康(搭配史料图片)。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表现出对当时人们的愤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要渗透在语言和教学动作中,从而渲染整个教学气氛,让学生感同身受。通过这种方式,自然会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共鸣,在学生心理搭建起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教师还可以以鸦片为引,分析现在的毒品对青年人的迫害,以新闻等事实告诉学生每年都会有缉毒干警因为缉毒而牺牲的消息,让学生了解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歷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摆脱传统以说教为主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接受历史,才能渗透家国情怀,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同祖国,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包括翻转课堂、微课等方式,从多个角度为学生呈现历史,还原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将所学的史实置于具体的失控条件中进行考察,从而了解在当时环境中人和事发生的必然性。
以人教版《辛亥革命》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了辛亥革命内容以后,部分学生产生了疑问,辛亥革命发生前已经发生了很多次的起义,包括镇南关起义、黄冈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都以失败告终,而且有很多人失去了姓名,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武昌起义,这些人明明知道可能会死路一条,为什么还要进行起义,这不是傻吗?特别是武昌起义,搞那么大,万一失败了多丢人?这些思想很符合当代青年人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这种思想的引导,很容易使学生思想产生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辛亥革命》时,可以结合林觉民的《与妻书》,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渲染家国情怀,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林觉民的《与妻书》时,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深深的爱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强烈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结语
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渗透必须要充分考虑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构,从教学教材、教学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要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切实围绕家国情怀教育做好教学安排,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高中生的青年梦更好地融入中国梦当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蒋军.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02).
[2]唐晓杰.高中历史教学中新情境的创设及其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03).
[3]陈荣圣.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以《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例[J].考试周刊,2019(01).
[4]夏美娜.用心上有温度的历史课——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1).